影院占座、说话频上热搜 春节观影还需守住文明秩序
来源: 封面新闻
2025-02-06 16:54:58
封面新闻记者 张杰
进影院看电影已成为很多人假期生活的必备文化项目。这个春节里,手机每天跳出票房屡创新高的弹窗当中,也有一些“不和谐”的信息,在春节期间的网络生活上占据热搜榜,居高不下。其中包括母子看唐探,觉得前排视线不好,强行占别人位置不让,引发众怒,大家让他们出去,他们不出去,最后300多人退票。还有观众一直在讲话,前排男子忍到了电影结束后,忍不住“开麦”:“看什么电影,一直要说话,两个半小时,讲了一整场电影的话!”
不文明观影行为频上热搜,引人深思。这类信息折射出社会文明建设与文娱消费增长之间的错位。当电影市场的票房增速扩张时,此类热搜信息也提醒我们冷静审视文化消费背后的文明缺口。
随意占座不听他人劝告,在影院像在家庭客厅随意聊天,用手机屏幕强光干扰他人……此类发生在影院的不文明行为背后,折射的是一些人关于公共空间存在认知错误——对公共空间权责的模糊,将影院视为“私人包厢”,与影院提供沉浸式观影体验的本意相违背。
治理困局有破局之道。在技术发展迅猛的今天,影院可充分利用技术赋能秩序重构,在空间设计上进行文明引导,通过空间语言规范行为边界。据了解,韩国某院线启用的智能监测系统,通过声纹识别自动警示喧哗者,使观影投诉下降52%。上海部分影院试点的“静音观影舱”提供差异化选择,也在很大程度上化解不同需求矛盾;日本一家院线在座椅上设置“社交距离警示灯”,英国则有采用阶梯式错位布局的尝试。
建议影院加强管理,科学治理惩戒机制,流于形式的惩戒机制,会助长违规气焰。在加强构建信用惩戒体系方面,可参照高铁“黑名单”机制,将严重违规者纳入文娱消费信用档案。杭州进行“文明观影分”试点,累计扣分达限者将受限购票。
此外,在理念方面,影院方面可以制定、宣传观影礼仪。比如提倡准时入场、“无声入场”、安静离场、安静观影、少吃零食专心观影,避免大声喧哗、聊天或制造其他噪音。
电影不仅仅是娱乐方式,更是现代工业文明催生的艺术奇葩。电影通过其直观性和完整性,记录历史事件、社会变迁和人类情感,将这些珍贵的瞬间永久保存并传播给后人,不仅丰富了人类的文化遗产,还促进了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与理解。如果以文明失范行为应对电影,显然在根本上失去了观影的重要意义。银幕也不仅是故事的载体,更是丈量社会文明的标尺。
毋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文明在于细节之中。除了影院方面的努力,最重要的还是每一个观影主体,在一言一行中参与重构公共文化空间的契约精神。文明的真正觉醒,或许不在于惩戒的威慑,而在于每个观众都能在黑暗中听见他人的自然呼吸,在光影交错间守住内心的秩序。这或许才是电影工业蓬勃发展的终极意义——在共享的艺术时空中,完成现代社会公民文明素养的进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