扬子晚报网
首页 > 新闻中心 > 扬子时评

孩子捐款10元被说“抠门” 奉献爱心不应有“价码”

来源: 封面新闻

2025-01-27 23:49:26

□车家竹

近日,有家长曝孩子把零花钱拿出来献爱心,公益活动组织者却发表孩子捐10元抠门、决定以后捐10元的直接不收了等言论,引发网友热议。1月21日,山东省济宁市的刘女士发帖称,当地一家公益团队在志愿者群发布了给孤寡老人送温暖募捐活动。刘女士的两个孩子准备每人捐10元零花钱。她给一名活动发起者转了20元,并告知这是两个孩子用自己的零花钱献爱心。对方却没收款,并回复说“抠”,还表示以后10元不再收。(新京报)

当开始用金钱的多少,来衡量善意,公益就已经变质。1月22日,该公益团队负责人称,工作人员言语不当,其本意不是嘲讽刘女士“抠”,而是对刘女士表示“你捐10元钱会被别人说抠”。事发后,工作人员已向刘女士道歉。刘女士表示:“做公益的其他渠道还有很多。”她接受对方的道歉,但以后不会参加该公益团队的活动。无论是捐款、捐物,还是其他形式的帮助,其本质都是出于对他人的关爱和同情,情感无法用金钱衡量。因此,将捐款金额作为评价一个人是否“抠门”的标准,显然不合理也不合情。

对于孩子来说,10块钱不多,但也是一份善意。他们可能还没有足够的经济能力去承担更大的捐款责任,但这并不意味着“缺失”。相反,孩子的真诚和善良同样值得肯定和赞赏。从小便有帮助他人的意识,公益团队也应尊重他人。虽是点滴之举,也可以瞥见孩子的责任感和同情心。不过分关注捐款的金额,献爱心行为并不依赖于金钱存在,而是源自于内心的善意和对他人的尊重。将爱心与金钱直接等同起来,是对爱心本质的一种误解。

据媒体报道,目前济宁市民政局一位工作人员表示,已介入此事调查。参与公益本身,本应引导孩子们树立助人为乐的价值观,而不是不屑一顾地嫌弃。公益不能变成一场数字游戏,善意不能被贴上价格标签,奉献爱心不应有“价码”,公益门槛不应设得过高,慈善机构也应以更加宽容和理解的态度来看待每个人的善心点滴。

扬子晚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