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中心 > 扬眼视频

名医诊室 ▏手术之外,他用全周期关怀给肿瘤患者“定心丸”

来源: 紫牛新闻

2025-08-18 11:49:00

在胃肠肿瘤治疗已迈入微创化、精准化的今天,如何为患者带来更优的生存质量与就医体验?本期《名医诊室》,记者走进东南大学附属中大医院普外科主任石欣教授的专家诊室,于诊疗的点滴细节中探寻答案。

当日的诊室里,患者多为术后复诊的“老熟人”。除了南京本地的,更有不少人专程从徐州、扬州、海安、芜湖、蚌埠等地赶来。“石主任技术好,手术伤口小”“听主任的话,现在恢复得很好” ……字里行间,满是患者的信赖。他以精湛医术为刃,精准攻克肿瘤病灶;更以诊疗中的点滴细节,传递着医者的温度与关怀,成为患者心中最可靠的“定心丸”。

石欣主任

专家名片:石欣,东南大学附属中大医院普外科行政主任、东南大学医学院普外科学教研室主任,主任医师,博士生导师。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培养对象、江苏省医学重点人才。擅长胃肠道肿瘤的根治手术、胃肠癌的达芬奇机器人/微创治疗,特别是涉及多学科的盆腔肿瘤根治性手术治疗。

从精准切瘤到术后管理

他用专业守护患者康复路

早晨八点,石欣主任的诊室外已坐满等候的患者。“医生,我腹痛俩月了”“主任,排便总不规律,太折磨人了”……问诊一开始,患者们便陆续道出困扰,石欣主任耐心倾听,逐一给出专业建议:“先做腹部CT平扫,咱们把问题根源明确下来”“肠道问题还是得做肠镜仔细查一下,别耽误了”。

一位家属带着病历匆匆上前:“主任,我妈妈右半结肠切除后,查出3公分质硬包块。”石欣主任仔细查看报告后回应:“先做彩超穿刺明确性质,炎症就好办;若与肿瘤相关,早发现早干预也不用慌。”条理清晰的解答,让焦灼的家属瞬间安心。

记者发现,每位患者离开时,手里都会多一张石欣主任给的小纸条,上面清晰写着检查的具体位置和注意事项。“很多患者是老年人,写下来他们找地方方便。”简单的举动,藏着对患者的暖心关怀。

石欣主任给患者写检查注意事项

78岁的刘奶奶(化名)在女儿搀扶下走进诊室,轻声说:“石主任,排便还是不利索。”今年6月,她因直肠癌合并11公分卵巢肿瘤,由石欣主任联合妇产科团队实施机器人辅助下精准切除手术,术后恢复顺利。“这是直肠术后典型反应,直肠的容纳、控制、感知功能术后会暂时减弱,半年左右会缓解。”他一边检查伤口,一边细致解释,还叮嘱刘奶奶“多吃果蔬、定时排便、定期复查”,一番话像“定心丸”,让刘奶奶紧锁的眉头舒展开来。

37岁的徐州女教师小晴(化名)也来复诊。去年8月,她因早期胃癌接受远端胃切除微创手术,术后无需化疗。“她总是不好好吃饭,昨天晚饭后还吐了,说胃里难受。”小晴丈夫忍不住“吐槽”。“她的胃肠功能目前还没完全恢复,今天先做胃镜和腹部CT平扫检查看看情况,结果下午发微信给我就行。”小晴告诉石欣主任,如今自己的生活不太受影响,体重长了4斤,前段时间还带孩子去了海边游玩,康复的喜悦藏不住。

主动将电话和微信告知患者,是石欣主任坚持了四五年的习惯。翻开他的微信列表,五千多位好友中,六七成都是患者及家属,“现在很方便,医院系统联网,患者关注公众号就能查化验单和报告。外地患者可以发微信问报告、问复查,不用跑医院,省了交通和时间成本。”

深耕胃肠肿瘤20余年

他见证微创技术革新

“老陈,来啦,眼皮还是肿啊?”石欣主任熟稔地打招呼。陈老伯去年体检指标异常,查出6×5公分的胃间质瘤,由石欣主任做了手术,目前在吃格列卫——电影《我不是药神》中的“救命药”原型。如今这药已进医保,每月只需一千多元。“你属于中危险度,吃1-3年,定期复查血常规和肝功能就行,放心啊。”

一上午连看十几位病人,同样的话说上十几遍,石欣主任始终拿出百分百的专注。面对每位患者,他反复叮嘱术后复查的重要性,轻声安抚“预后很好,放宽心”。“许多患者生病后容易‘疑心病’,身体稍有不适就担心病情加重,这时候医生的专业解答才能让他们真正放宽心。”前沿的微创技术是战胜胃肠肿瘤的锐利武器,而专业医术背后那份对患者的暖心关怀,更是治愈人心的良方。

在胃肠肿瘤治疗领域,石欣主任深耕20余年,见证并推动着技术的革新。“我们科室胃肠癌手术微创比例高达百分之七八十。近两年来,机器人辅助微创手术与常规腹腔镜手术广泛应用,核心优势就是术后快速康复。昨天刚手术的病人,今天就能下床活动了。”

他提到,早期下床可以锻炼患者心肺功能、降低并发症风险,还能促进胃肠道功能恢复,患者通常术后6-7天就能出院。

“过去担心老年人心肺功能差,微创‘气腹’可能增加风险,更倾向传统手术。但现在认为,只要身体条件允许,老年人更适合微创手术。”他解释,微创伤口小、痛苦少、恢复快,能让老人尽早下地活动。只要心肺功能不是差到躺平都困难,通常都能耐受。

年轻患者增多、高龄成常态

专家支招胃肠癌精准防治

从医多年,石欣主任愈发意识到医疗科普的重要性。他提到,如今胃肠癌高龄患者普遍,八九十岁患者临床常见,“可以把肿瘤看作人体老化的‘零件问题’,就像机器用久了会损耗。不过早发患者多与遗传或不良习惯有关,总体而言肿瘤发病与寿命延长存在一定关联。”

他强调要定期检查,体检指标中的CEA(癌胚抗原)、AFP(甲胎蛋白)、CA19-9(糖类抗原 19-9)是消化道肿瘤辅助诊断的重要参考,若指标持续异常升高需警惕。而胃肠镜是发现早期胃肠道肿瘤最直接有效的方法:40-45岁健康人群应做第一次检查;有家族遗传史、长期腹泻便秘、腹痛等人群,首次检查建议提前至40岁甚至更早。“首次检查无异常,未来5-10年患病风险显著降低,健康人群每5年复查一次即可。”

海安的王大爷两年前查出直肠肿瘤,石欣主任曾建议他先做预防性改道手术,再做还纳手术,但患者选择化疗和中医调理。如今病情进展需要手术,王大爷再次就诊,“不做手术,这个肿瘤消不了,这次我还是想找你做手术。”石欣主任仔细检查后回应:“目前状态不错,先办理住院,我们全面评估后再制定手术方案。”

“现在‘带癌生存’的患者不少,部分肠癌发展缓慢,患者可长期带癌生存;而胰腺癌、肝癌等则极为凶险;生存期较短。”他强调,晚期患者治疗目标已转向缓和医疗,“通过综合手段维持生活质量、延长生命,现代医学已让这一目标成为可能。”

通讯员  崔玉艳

扬子晚报/紫牛新闻记者 万惠娟

拍摄 杨泽华   剪辑  王刚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