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蒙古七旬“国家的孩子”回扬州认亲,家人搭起20多个红拱门欢迎
来源: 紫牛新闻
2025-08-17 18:34:00
8月16日上午,一场跨越65年的团圆在江苏扬州市江都区邵伯镇陈庄温情上演。“国家的孩子”毛杰回到了魂牵梦萦的家乡,全村老少自发聚集在村口,用最热烈的仪式迎接这位离散大半生的游子。毛杰走进认亲现场,在看见了阔别65年的亲人时,一句哽咽的“大哥”还没来得及说出口,眼中的泪水就已经夺眶而出。“大哥,我回来了……”
毛杰与哥哥相拥而泣
01 在养父母的疼爱下长大
“我并不痛苦,也不觉得自己是没有家的人。”得知自己并非父母亲生时,毛杰这样平静地说。作为“国家的孩子”之一,她早已把草原当成自己的第二故乡。
上世纪60年代初,国家经济困难,物资匮乏、食品奇缺,3000多名“上海孤儿”在周恩来总理和乌兰夫同志的安排下,被送到内蒙古大草原。草原母亲们用“接一个、活一个、壮一个”的誓言,为这些幼小生命撑起了一片温暖的晴空。这些孩子自此有了一个共同的名字——“国家的孩子”,毛杰正是其中的一员。
在乌兰察布市,毛杰遇到了自己的养父母毛宗元和王瑞卿。这对来自河北的夫妻,怀揣着“支援边疆”的信念来到内蒙古。王瑞卿因工作常年下乡,涉水劳作,身体多次受伤流产,无法生育。经过夫妇的申请、组织的审核筛选,毛杰成为毛宗元、王瑞卿夫妇的孩子。
毛杰老家的亲戚邻居早早地在村口等待
“我的养父母非常疼我,”毛杰一回想起在内蒙古的童年生活,脸上就不自觉露出了笑容,“我养父在去世前秋裤上打的全是补丁,却一个劲地指着放存折的地方,告诉我钱在哪儿,要我记住。”在他们的呵护下,毛杰从一个吃不饱穿不暖的孩子,变成了能喝牛奶、穿皮鞋的小姑娘。她一路读书到大专毕业,而在老家扬州,学历最高的大哥,也只读到了小学三年级。相比之下,她无疑是幸运的。
邻里间偶尔会有风言风语,但在毛杰心里,这些从未动摇过她的归属感。养父母的爱让她觉得自己就是他们真正的孩子。直到结婚前夕,与丈夫的一次偶然交谈才让她得知自己并非亲生,而是当年从上海送来的孩子。但出于对养父母的感恩,毛杰将寻亲的念头深埋心底。“他们特别疼我,我不忍心问,怕伤了他们的心。”毛杰告诉记者。
02 抱着试试看的心态找亲人
1997年,毛杰的养父因心脏病骤然离世,随后几年养母也逐渐病重。失去双亲的毛杰对血缘亲情的渴望愈发强烈,才产生了寻亲的念头。后来在乌兰察布举办的母亲节活动上,毛杰作为“国家的孩子”代表上台发言。
毛杰在哥哥和志愿者的陪伴下回家
那一刻,她再也无法控制情绪,泪水夺眶而出。“我当时是以孤儿的身份站在台上,就一直哭,特别心痛。”毛杰回忆说,她此后想找到自己的家,也想知道自己还有没有亲人在世。
退休后,毛杰终于下定决心,踏上正式的寻亲之路。然而,这条路并没有想象中那样顺利。
毛杰最先掌握的线索是“自己是从上海被送出的孩子”,再加上当年从上海到内蒙古的“国家的孩子”大多来自江苏,这让毛杰觉得,江苏就是她最有可能的出生地
“我当时一到上海我就想起自己的身份了,”毛杰回忆起2021年找志愿者采血入库的情形,“我对自己是说,不行,我都已经到这里来了,万一能找到呢。”
然而,采血入库并不意味着希望触手可及。按照传统技术,只有在亲人同样采血入库的情况下,才有可能进行比对。但如果亲人并没有主动采血,或者压根不在江苏,那一切都只能停留在等待。
03 高邮志愿者9天帮忙圆梦
直到今年4月,毛杰做了基因检测,结果显示她最可能的籍贯仍然是江苏,但同时又出现了一位三代血亲落在安徽的结果。她随即从安徽入手,沿着这条线索努力寻找,然而调查许久,始终没有收获。
“我觉得我肯定找不到了,”毛杰这样说。多日寻亲无果,她几乎想要放弃找到亲人的念头,江苏地区虽然可能性最大,但几乎都是五代及以上表亲。
图4 姐姐为毛杰擦汗
直到今年夏天,在同为“国家的孩子”的朋友鼓励下,她把资料交给高邮市阳光志愿者协会寻亲团团长杨凤荣。去年以来,杨凤荣所在的寻亲团已帮助四位“国家的孩子”重回扬州亲人怀抱。
7月28日,毛杰加上杨凤荣的微信,并把基因检测结果发给他。后来内蒙古锡林郭勒盟公安局对疑似亲属家庭进行筛查。结果缩小到两条线索:一条来自高邮送桥陈家,一条则指向江都邵伯的柏家。
寻亲团的志愿者随即与当地联系,确认有没有上世纪60年代前后送养孩子的家庭,最终找到柏家。第二天,志愿者便上门采集血样,并寄往内蒙古,仅用了9天,8月6日比对结果出来了,这也创造了寻亲团帮助寻亲者找家的最快纪录。
“他们长得太像了!特别是下半张脸。”杨凤荣回忆,当他第一次见到毛杰的哥哥姐姐时,心中觉得他们就是了。杨凤荣立即采血入库,送去锡林郭勒盟公安局进行DNA比对,最终的鉴定结果更是证实了这一点。仅仅9天后,毛杰收到了那条改变一切的消息:“找到了!”
“看见照片的那一眼,连DNA都不用做,我就知道她肯定就是我姑姑。”毛杰的侄媳妇华九妹告诉记者。原因很简单:实在太像了,脸型、五官,几乎如出一辙。
04 家人搭20多个红色拱门欢迎
毛杰不知道的是,远在1300公里外的扬州,她的兄弟姐妹们也从未停止寻找她的步伐。对于今年已经79岁的大哥柏云昌来说,小妹妹的丢失始终是心里挥之不去的阴影。从他口中,记者得知了毛杰当年丢失的情况。
1959年,因为父母患病,家里没有了劳动力,也没有了依靠。为了活下去,毛杰被家中大姐带去了上海,然而仅仅不到半年,母亲就去世了,父亲也在几年后逝世。柏云昌称,父亲临终前,再三嘱托儿女,“要找到妹妹,看看她过得好不好。”
“当时觉得到了上海就有吃的了,但是不知道被送去了内蒙古。”柏云昌回忆,四十多年来,他们不止一次到上海打听消息,但时过境迁,当年的介绍人早已失去联系,寻找妹妹如同大海捞针。
为了迎接阔别65年的妹妹回家,柏家的亲人们早已精心准备。鞭炮齐鸣,锣鼓喧天,柏忠军更是带着家族小辈连夜搭建起二十多道鲜艳的红色拱门,铺就一条热烈而温暖的回家路。
在大哥和二哥的搀扶下,毛杰从车上缓缓走下。烈日下,乡亲们早已等候在路口。那一刻,她的眼眶再也抑制不住泪水。
“欢迎回家!”伴随着一声声呼喊和锣鼓声,毛杰走进了儿时记忆里的家。她和仍在世的三位哥哥姐姐一起,为父母上香祭拜。
“爸妈,你们看看,我们把妹妹找到了!”柏云昌在父母的牌位前轻声念叨。79岁的他终于放下了心底压了半个多世纪的石头。
祭拜结束后,一家人围坐在一起,共享象征团圆的汤圆。小小的汤圆,包裹着浓浓的亲情,也承载着失而复得的珍贵。记者看到,姐姐一直紧紧握着妹妹毛杰的手,没完没了地给她喂汤圆,生怕她饿着,目光始终停留在妹妹身上,仿佛怎么看都看不够。
“没想到会那么隆重,人生第一次感受到那么热情,给我很惊喜很意外。”毛杰激动地告诉记者,眼眶微微泛红。回到扬州老家的她难掩喜悦之情,感慨万千:“我终于圆梦了,我的人生圆梦,我希望我的亲人身体健康。”
65年,毛杰走过了一条漫长的回家路。终于,在古稀之年回到了生她养她的土地。如今,越来越多的“国家的孩子”在公安机关和寻亲志愿者的助力下,正一步步回到家乡。
通讯员 曾曼睿 扬子晚报/紫牛新闻记者 闫春旭
视频剪辑 戴哲涵
校对 陶善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