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中心 > 要闻

援华抗战国际友人辛德贝格家属:情谊世代传 历史永铭记

来源: 央视新闻客户端

2025-09-02 21:13:00

  1937年12月13日,侵华日军攻陷南京,40多天里,30万同胞惨遭杀戮。面对穷凶极恶的日本侵略者,曾有许多国际人士冒险留在南京,建立保护平民的“安全区”,其中就包括当年只有26岁的丹麦人——贝恩哈尔·辛德贝格。在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期间,辛德贝格坚守江南水泥厂,救助和保护了近2万中国平民。近日,他的外甥女接受了总台记者的采访,诉说她舅舅的往事,以及跟中国人民的深厚友谊。

  在丹麦奥胡斯的马瑟里斯堡纪念公园矗立着一座雕像,雕刻的人物正是——贝恩哈尔·辛德贝格。其义举始终被中国人民所铭记和尊敬。

  习近平总书记曾讲述辛德贝格等国际友人在南京大屠杀中保护中国人民的感人故事,并表示“对他们的人道精神和无畏义举,中国人民永远不会忘记”。

  

  辛德贝格外甥女 玛丽安·安德森:习近平主席如此纪念我舅舅的功绩,我深感荣幸。他能够认可我舅舅的勇气和人道主义精神,这不仅对我和我的家人意义重大,对所有在那段悲惨岁月里,伸出援手的人们而言,也同样意义深远。我舅舅在南京所做的一切,源自于他的慈悲与良知。得知习近平主席说出,“中国人民永远不会忘记”,令我深受感动。这表明我舅舅与中国人民之间的情谊,世代相传,延续至今。

  

  1937年12月到1938年3月,26岁的贝恩哈尔·辛德贝格在南京江南水泥厂工作。面对日军的疯狂大屠杀,他没有退缩,而是利用外国人的身份在江南水泥厂周边设立难民营和难民医院,庇护并救治了约2万名中国难民。辛德贝格还用照片和信件记录了当时日军战争犯罪的事实,向国际社会传播了日军南京大屠杀的真相。

  

  辛德贝格1938年被迫离开南京,不久后移居美国。安德森清晰地记得,1968年7月,舅舅唯一一次同她讲起南京往事,并将一块珍藏多年的丝绸送给了她,“那是中国人为表达感谢而送给舅舅的礼物”。

  

  辛德贝格外甥女 玛丽安·安德森:今天回望这段历史,我看到的不仅是中国的苦难,也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一部分。毫无疑问,中国人民在这场全球性战争中,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他们的坚韧与牺牲,极大地削弱了侵略者的力量。

  

  玛丽安·安德森曾多次来到中国,她非常期待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纪念活动。她表示,铭记历史是为了唤起人们对和平的珍视和坚守。

  

  辛德贝格外甥女 玛丽安·安德森:我期待着9月3日在北京举行的纪念活动,纪念我们共同努力结束第二次世界大战,纪念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它不仅将铭记历史,更将向世界传递中国坚定维护和平的强烈信号。这是一个重要的时刻,极具纪念意义,也是与国际社会分享中国和平愿景的重要时刻。历史告诉我们,战争只会带来毁灭,而和平则给世界带来安宁与繁荣。唯有各国携手合作,才能避免悲剧重演。中国倡导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这不仅仅是一个理念,更是指明了行动方向,它敦促我们超越分歧,将人类命运放在首位,携手致力于和平与发展。

  视频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