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中心 > 要闻

从南京到苏州,信长星聚焦城市工作,核心就四个字

来源: 交汇点新闻

2025-08-21 15:53:00

  “让城市留下记忆,让人们记住乡愁。”“努力建设人人向往的幸福家园。”8月13日,省委书记信长星在南京调研城市工作。8月19日,信长星到苏州调研城市工作,并督办省政协重点提案。短短一周时间内,信长星两次调研,聚焦的都是城市工作,核心就四个字:以人为本。

  以人为本,城市发展为人民 

  城市工作做得好不好,老百姓满意不满意,生活方便不方便,城市管理和服务状况是重要评判标准。做好车站配套工作、让城市“更聪明”、避免路面多次开挖,这些民生话题调研中多次被提及。

  

 

   

  苏州北站综合枢纽集高速铁路、城际铁路、市域铁路及城市轨道交通于一体,现场塔吊林立、蔚为壮观。信长星来到新建站房工程现场和综合枢纽项目部,听取苏州市铁路网和苏州北站综合枢纽规划建设情况介绍。信长星尤其指出,要坚持站城融合,衔接好车站功能和城市功能、核心区域和周边区域,统筹好站场空间、配套设施……

  在南京的调研中,信长星来到南京市城市数字治理中心,观看“城市之眼”感知融合平台、“一网统管”协同平台演示,了解平台对重大活动保障、重点场所安全、群众诉求办理、城市日常管理以及防汛防台风等工作的支撑作用,随机察看了地铁站点运行情况。他指出,要让城市“更聪明”“更智慧”,提升城市治理效能。

  在南京扬子江大道综合管廊管理中心,信长星察看管线布局,仔细了解管廊造价、运营模式及全市城市生命线安全工程建设情况,与大家探讨城市内涝、道路塌陷、燃气泄漏等风险的应急处置措施。他说,地下管网是城市的“里子”工程,直接关系城市安全运行和民生改善。他还强调要加强统筹协调,合理安排施工计划,尽可能避免路面多次开挖,力争少扰民。

  

 

   

  城市,归根结底是人的城市。无论是城市建设还是城市管理,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是出发点也是落脚点。

  城市更新,让“老家底”成为“新富矿” 

  城市更新,是推动城市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抓手,也是提升城市品质、改善民生的重要举措。在南京和苏州的调研中,信长星都对城市更新工作给予了高度关注。

  在南京,金智里园区由原汉中门汽车客运站更新改造而成,与城市街区融为一体。信长星察看园区面貌,详细了解更新改造过程,并同店主交流。他指出,通过城市更新,有利于盘活存量、带动增量,拓展新的发展空间。要围绕提升功能和品质,研究解决城市更新遇到的各种实际问题,稳步推进老旧建筑和设施改造利用。他表示,城市更新不等于全面出新,要延续历史风貌、地域特色、人文情感,“让城市留下记忆,让人们记住乡愁。”

  

 

   

  在苏州,美罗文化创意园由老旧仓库改造而成,红砖墙、石板路见证着岁月变迁,吸引众多年轻人打卡消费。信长星实地察看,详细了解古城保护、城市更新、消费场景营造等情况,与市民和游客亲切交流,对园区坚持修旧如旧、融入园林特色、推动业态焕新给予肯定。

  他说,工业遗产是城市的记忆,要在符合国土空间规划的前提下,探索土地混合开发利用和建筑功能合理转换,有效盘活存量资源,实现价值重塑,在城市更新中践行人文经济学。城市更新不能一蹴而就,要保持定力和耐心,因地制宜建立可持续的模式,让“老家底”成为“新富矿”。

  从南京的金智里园区到苏州的美罗文化创意园,我们可以看到,城市更新不仅仅是简单的拆旧建新,更是对城市历史文化的尊重和传承,是对城市功能的优化和提升。通过城市更新,让老建筑焕发新活力,让城市既有“面子”又有“里子”,既有“颜值”又有“气质”。

  人人向往,提高城市宜居宜业水平 

  在苏州阳澄数谷产业社区,这里形成了“研发办公+人才公寓+商业空间”的复合业态。信长星走进展厅和人才公寓,了解社区总体布局和生活配套设施,要求更加注重以人为本,完善教育、医疗、托育等公共服务,提高城市宜居宜业水平,为各类人才尤其是青年人提供更多发展平台、成长机会。

  在南京秦淮循环经济产业中心,信长星来到卸料平台,询问工作流程、日处理能力,要求做好宣传引导,进一步完善分类投放、收集、运输、处理的全流程机制,促进垃圾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处理,加快形成绿色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这不仅关系到城市的环境质量,也关系到市民的生活品质。

  在七桥瓮生态湿地公园,信长星实地了解公园总体布局、生态环境治理等情况。他指出,这里不仅有优美的环境,而且有人文底蕴,是不可多得的宝贵资源。要保护好城市独特的历史文脉、人文地理、自然景观,提供美丽舒适的人居环境、丰富多彩的文化生活,努力建设人人向往的幸福家园。

  

 

   

  从苏州到南京,信长星的两次调研,始终围绕着城市工作的方方面面,从交通枢纽建设到城市更新,从公共服务配套到生态环境保护,每一项工作都与人民群众的生活息息相关。

  新华日报·交汇点记者 刘海琴 沈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