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也有自己的“子涵”吗
来源: 紫牛新闻
2025-09-18 12:13:00
随着开学季到来,一个现象引起了不少人的讨论,“子涵”“梓萱”不流行了,取而代之的是“鹿鸣”“听澜”“扶苏”这些从古典文学、古代状元、诗词典故里摘选出来的名字。
图|视觉中国
一代人有一代人的“子涵”,50年代“建国”“建华”遍地走,60年代“红英”“卫东”成顶流,80年代“婉君”“梦婷”主打都是琼瑶风。姓名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部分,正所谓“赐子千金,不如教子一艺;教子一艺,不如赐子好名。”生活在不同朝代的古人,也有自己的“子涵”。
春秋战国名字里喜欢加个“不”,比如陈不古、吕不韦、萧不疑,这里的“不”只是发声词,并没有实在意义。到了战乱频发的秦末,对“生存”“忠义”的诉求反映在了“食其”这个名字上,“食其” 二字,在古音中与“嗣基” 相近,暗含“继承基业”“坚守根本”之意,堪称为秦汉版的“建国”,中国历史上著名的说客郦食其、刘邦阵营的审食其、曾跟随卫青出击匈奴的将军赵食其等等都是如此。
东汉士族阶层形成后,“士”成为了士族阶层标榜身份的一种方式,给自己取字的时候常加上“士”字,如庞统字士元,陆机字士衡等等。这一时期“彦”字也很流行,可能是因为《尔雅》中的“美士为彦”,如诸葛亮的岳父叫黄承彦,此外还有贺彦先、习彦威、袁彦道等等,清人赵翼在《廿二史札记》中就写到“五代人多以彦为名”。“之”也是个爆款,比如顾恺之、颜延之、祖冲之,琅琊王氏极其偏爱之字,除了我们熟悉的王羲之、王献之,还有晏之、允之等等,王羲之的七个儿子名字全部都带着“之”,两个孙子和两个曾孙名字也带着“之”,实在看得人眼花缭乱。
唐宋时期除了从古代典籍中摘取名章佳句,“五行相生”也给家长们带来了新的取名灵感,比如大族博陵崔氏的子弟崔镇给自己的儿子取名为崔浔、崔澄、崔溆,原因“镇”是金子旁,按照“金生水”的原理,所以儿子们的名字都带上了三点水。
明朝的“子涵”是“妙”字,在谈允贤的《女医杂言》中记载的病例里,出现了多名叫“妙真”“妙善”的女患者,而且这些“妙”字辈取名大多为“x妙x”格式,比如郢国公夫人樊妙广的孙女叫冯妙亲,另外,根据王鏊家族史料记载,王鏊的祖母叫叶妙贤,母亲叫叶妙澄,王鏊的五个女儿中又有三位以“妙”字为名,分别是妙清、妙隆、妙员,此外还有将军李茂之夫人王妙安,黔国公沐斌继室梅妙灯,魏国公徐达夫人何妙莲,蔡国公夫人武妙顺等等。“妙”字的频繁使用可能与当时对佛教的崇尚有关,同时“妙”字还有“美好”“精微”的意思,也非常适合作为女性的名字。
扬子晚报|紫牛新闻记者 沈昭
校对 胡妍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