扬子晚报网
首页 > 新闻中心 > 微史记

苏州藏龙乡,真的藏过朱允炆吗?

来源: 紫牛新闻

2024-01-23 17:03:48

黎里镇地处太湖之滨、大运河畔,隶属江苏省苏州市吴江区,位于吴江东南部,距上海虹桥机场不足1小时车程,苏嘉杭高速公路纵贯全镇,太浦河穿镇而过。吴江黎里镇西的东杨、西杨(现在写成东阳、西阳),又称藏龙乡,据说就是因为此地曾经“躲藏”过一位真龙天子而得名的。

2500年前,黎里乃吴越百战之地,至今“御儿滉”“鬼头潭”等地名,深深烙上吴越争霸的历史印记。西晋永熙元年(290年),法灯禅师在此创建普同院。唐代,名梨花村,村官黎逢甲治水惠民,百姓纪念这位数过家门而不入的黎村官,改“梨”为“黎”,始有黎花村、黎花里之名。宋代靖康变乱,衣冠南渡,江南人口激增,黎花村同何家浜村衔接成为集市,“淳熙时工部侍郎赵磻老居黎里,而黎里之名始著”。宋淳熙元年(1174年),孝宗皇帝赐额“罗汉讲寺”,普同院于是雅称罗汉寺,跻身江南名刹。明代,黎里逐渐发展为吴江大镇。

    屈运隆《康熙吴江县志》封面书影


《康熙吴江县志》有一篇史仲彬传,称史仲彬“当洪武时,惩贪甚严。仲彬为税户,应诏与诸少年缚贪纵官吏六人,见上于奉天门,条其实,六人具状,付法司论死,一邑快之……生平行事,侠烈类如此。”

并且在传记后面加了按语称:“仲彬九世孙刻《致身录》云:仲彬为建文帝侍书。建文逊位,屡至其家。曾孙鉴,其所赐名也。仲彬与补锅匠衣葛翁、雪庵和尚等二十二人,相约从亡,言甚凿凿……我邑二百年来,父老相传谓建文尝居于史氏,今所遗水月观匾额,是建文篆书。其说必有自来。”

说是说史仲彬是建文帝的近臣,在“靖难之变”发生的当口,他与雪庵和尚等22人“护主”流亡到吴江史家,期间建文帝还为史仲彬的曾孙起名史鉴,为当地的水月观写了匾额。此事父老相传了二百年。作为《康熙吴江县志》修志官,他们也认为“其说必有自来”。

那么,黎里藏龙乡所藏之龙是否就是建文帝这个落难的真龙天子呢?

1991年版的《黎里镇志》上有一则《藏龙乡的传说》:

黎里镇西的东杨、西杨(现在写成东阳、西阳),又称藏龙乡。为啥这么叫?这里有一个传说:明洪武年间,朝中有两位大臣,文臣史仁杰,武将唐朝义,他们弼佐太祖,治国理朝纲,为官倒也清正。史、唐两人是黎里人氏,聚族居住在东、西杨地区。

明太祖驾崩,长孙建文帝继位。史仁杰因年老有病,辞官回乡;唐朝义仍在朝为官。时隔不久,燕王朱棣在北京起兵,攻陷南京,建文帝仓惶出走,流落民间。唐朝义迫于燕王压力,投降成为新贵,并奉燕王之令找寻建文帝。后在浙江拿获建文帝,当即打入囚车,取小道星夜押送赴京。

当人马进入东西杨地界时,唐朝义远远望见路上黑压压的一簇人,临近一看,是史仁杰领着史、唐两姓族人俯伏在地。待囚车到时,史仁杰膝行而前,扑向囚车,放声大哭起来,说道:“万岁,你受苦了!老臣来迟了!想当初,先帝何等疼爱,如今却被乱臣贼子惩治得这般痛楚,心疼死老臣了!”建文帝在囚车中,也是珠泪滚滚而下。史、唐两族人都俯伏在囚车前齐声痛哭,口呼万岁,连两旁军士也暗暗落泪。唐朝义手足无措,只得上前劝解。

史仁杰勃然大怒,举手一掌,打中唐朝义面颊,并骂道:“不要脸的东西!想先帝对你恩重如山,你却叛主杀君,陷吾君于囹圄,有何面目见先帝于地下!”唐朝义被骂得羞愧难当,无言以答。突然,唐朝义拨开众人奔到建文帝前,双膝跪下,呜咽道:“万岁,臣有罪,死有余辜,望圣上宽恕!”说完,猛地向囚车撞去,一刹时,头破血流,气绝身亡。

史仁杰见唐朝义撞死,大受感动,就吩咐军士打开囚车,放出建文帝。君臣同到东西杨的水月庵中,叙谈别后之情。史仁杰又写信给燕王,打发众军士回南京复命。信中表示生为建文朝臣民,死为建文朝鬼魂!

当夜,建文帝留宿水月庵,唐、史两族子弟在庵外湖荡边放哨。翌晨,史仁杰献银五百两,给建文帝作盘缠,又率史、唐两姓族人给建文帝送行。建文帝走后,史仁杰即投入庵边湖荡自殉,以守名节。

陕西作家陈忠实曾写过《关于皇帝》一文,他说,皇帝就是高居于由人民垒成的金字塔的顶端的那个人。这个人被神化为上天派来做头儿的,所以称天子。因为是神的意志的化身,便以人间并不存在的龙作为象征,通常被称为真龙天子。

    藏龙荡 图源:吴江通


因此,后世也把水月庵称藏龙庵,庵边湖荡也改称为藏龙荡;东西杨也就有了藏龙乡之称了。

陈其弟

本文原发方志江苏,经授权转载

校对 李海慧

扬子晚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