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十万年前,南京就有野猪出没……
来源: 紫牛新闻
2023-11-29 17:21:36
11月27日,南京海事局交管中心值班人员通过安置在长江三桥上的摄像头发现,一头野猪正在由北向南横渡长江,引起网络讨论。
这不是野猪第一次在南京现身了。近年来,野猪频频现身仙林大学城、紫金山等地。让身处都市的城里人开始关注与自己比邻而居的这位“二师兄”。
秋猎图中的野猪。 明·仇英
一
野猪虽野,但它是南京“土产”。1993年,南京猿人头骨化石在南京江宁县唐山镇西南侧的雷公山北坡葫芦洞内被发现。因为太有名,掩盖了同时被发现的其他数千件化石,其中就包括了李氏野猪的骨骼化石。
李氏野猪是猪科的典型代表之一。它的种名是为了纪念该物种的发现者——英国地质学家李德克。据资料,这种野猪和现在我们能看到的野猪形体相似,但更为巨大。头骨长,顶、额部平坦;鼻骨长宽而平;雄性上犬齿粗壮,外露部分向上弯曲;下犬齿横切面呈三角形,较上犬齿稍细,但比上犬齿更长。
无独有偶,李氏野猪的骨骼化石,在北方周口店猿人遗址中也大量出土过。它与猿人头骨化石同时出现,恰恰说明这类野猪是古人类的主要狩猎对象之一。
据专家考证,南京猿人化石距今约60万年~35万年。换句话说,在那个年代,野猪也同样活跃在南京这一片土地上,且数量不少。
二
南齐时期,南京的街头巷尾突然传唱一首童谣,让百姓人心惶惶:
野猪虽嗃嗃,马子空闾渠。不知龙与虎,饮食江南墟。七九六十三,广莫入无余。乌集传舍头,今汝得宽休。但看三八后,摧折景阳楼。
这首童谣,其实也是谶言。它讲了什么呢?南梁时期的萧子显在《南齐书》里做了一番解读。他认为:这里的猪是东昏侯萧宝卷,因为他属猪,马则不知道是谁。后面的龙与虎,则分别是萧衍和萧颖胄的属相。
先简单解释一下这首童谣所讲的内容吧:南齐时期,萧宝卷登基,重敛繁苛,亲信宦官,肆意杀戮,残暴酷虐,崔慧景起兵造反,攻城失败,在南京城的北门广莫门被杀,时年六十三。后,东昏侯萧宝卷被萧衍和萧颖胄联手推翻。最末一句,“三八”,三八二十四,从萧道成称帝算起,至萧宝融禅位给萧衍止,南齐前后共二十四年。“摧折景阳楼”,意思是高台倾塌,天下将去。
这首童谣在南京城内传唱,说明当时人们对野猪并不陌生。而如果萧子显的解释是正确的,用“野猪”来形容东昏侯,难道仅仅是因为它的属相吗?是,也不是。属相为“猪”,但这里所说是“野猪”,它还暗示了东昏侯的残暴。
在六朝前,野猪战斗力爆表,它甚至是勇猛的象征。两汉时期,未央宫中,竟设不同的斗兽场,除虎、狮外,还有斗野猪场。辕固生因惹窦太后生了气,窦太后令他“入圈刺豕”,也就是让他与野猪搏斗;也是因为野猪的战斗力,王莽给部队取名“猪突豨勇”;南梁大将王琳统水军,“每将战胜,舰则有声如野猪,故琳战舰以千数,以野猪为名”。
三
就像有人热衷于野外生存游戏,野生动物偶尔也会到都市“串门”。但大多数时间里,野生动物活跃于山林野外,与群居在都市的人们相隔于两个空间。虽然平时看不到,文献记录较少,但在南京,作为人类的邻居,它们同样生生不息到现在。
1932年,中国科学社编辑出版一套丛书《科学的南京》,其中包括动物学家秉志的《南京自然史略》。秉志是前清举人,美国康奈尔大学博士。1921年创办我国第一个生物系——南京高等师范学校生物系。他对南京的生物开展了系统的科学研究。在这本书里,他对南京的野猪写得极为相近:产于南京城附近之山中,如宝华山、栖霞山等处,此兽不如獐之普通,身躯颇重,性极凶猛。常以身磨擦松树,往往其皮为松脂所涂。此兽非细弹足以致其死命,其驱驰之猛有时小树竟为冲倒。
历史上,野猪的数量曾一度减少,乃至销声匿迹,但随着近年生态环境的改善,它的野外数量逐渐得以恢复。据有关部门初步统计,全国野猪总数已经超过了100万头,由此它也被调出“三有”保护动物名录。相信以后,仍能见到野猪冲到人类的领地串串门、撒撒欢,而在它的领地——山野丛林,它会生活得更好。
校对 盛媛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