扬子晚报网
首页 > 新闻中心 > 微史记

张钫:给了老蒋当胸一拳

来源: 紫牛新闻

2023-11-22 17:27:30

1949年底,新中国刚刚成立,“宜将剩勇追穷寇”的人民解放军,正在全力向未解放地区迅速进军。面对势不可挡的解放军洪流,下野的蒋介石顾不得颜面,直接从幕后走到台前,亲自坐镇成都,严令亲信胡宗南固守四川及大西南地区。蒋介石不仅给胡宗南部署军事计划,还计划让辛亥革命元老张钫出山,坐镇豫陕鄂边区。

张钫何许人也

1886年,张钫出生在河南省新安县铁门镇。受孙中山革命思想影响,1908年加入中国同盟会。1909年,张钫加入陕西新军混成协炮队任排长。他与同盟会骨干在西安创建军事研究社,联络哥老会等民间反清力量,共谋起义,成为新军中革命党人的主要领导者。

1917年,张钫反对张勋复辟,任陕西讨逆军总司令。护法运动期间,张钫被推举为陕西靖国军副总司令,率军反抗北洋军阀,捍卫共和。

1925年开始,张钫应于右任之约,协助冯玉祥同广东国民政府合作并于1927年春和于右任、冯玉祥商讨策应北伐事宜。1928年,张钫任河南省建设厅厅长兼省赈务委员会主席。1929年、1930年两任河南省代主席。

蒋、冯战争时期,张钫帮助蒋介石收买冯部主要将领韩复榘倒戈,导致冯玉祥失败。蒋、冯、阎中原大战时,蒋介石密派他游说冯部将领孙殿英。张钫力劝孙殿英按兵不动,在挽回蒋军危局中起了重要作用。

1937年,全面抗战爆发,张钫任第十二军团军团长,奉命率七十六师开赴上海闸北参加淞沪会战。后被任命为第一战区抗日预备军总司令。他与中共鄂豫边省委达成改编协议,建立抗日统战关系,资助鄂豫边区游击队。

1942年,河南连遭水旱蝗兵多重灾害,1944年日寇大举西犯,大批饥民和黄泛区灾民涌入西安。张钫心急如焚,把自家4000亩水田全部低价兑出,购粮救济灾民。张钫主持安置了上百万河南难民,河南同乡和广大灾民一直尊称他为“老家长”。

被迫出山

1949年5月,胡宗南所布置的保障关中的最后一道阵地——泾河阵地,被人民解放军攻破,胡宗南决定放弃西安,以主力据守秦岭。胡宗南撤离前夕,派秘书长请张钫一起离开西安去汉中。

蒋介石、胡宗南之所以此时竭力让张钫出山,一是张钫在豫陕等地影响太大,担心他留在西安有变;二是想利用张钫与西北马家的关系来缓和他们之间的矛盾;三是想借张钫与川军的关系,固守大西南。

因此,尽管张钫再三推辞,广州方面仍来电任命张钫为豫陕鄂边区绥靖主任。

蒋介石知道张钫事母至孝,特意给胡宗南发电报,请张母移居台湾。胡宗南登门拜访张钫,说:“张先生,蒋先生让我转告你,咱们要打仗了,老太太留在这里难免要受惊,特让我送来飞机票和入台证,送老太太到台湾去。请你放心,蒋先生说你的母亲就是他的母亲,到台后的生活由他完全负责。” 胡宗南把飞机票放在桌上,又说:“请张先生准备一下,家里能走的人,都可以一起走。”

张钫心知,蒋介石并不是真的担心他母亲的安全,想把他母亲作人质,以防张钫有变。

张钫不敢和母亲说是坐飞机去台湾,只说是回西安,张钫母亲这才同意走。在白市驿机场的停机坪上,张钫和其子张广武将张母送到飞机旁,张钫坚持要亲自背母亲爬舷梯,于是,上边人拉下边人扶才把母亲送上飞机。

临别时,母亲对张钫说:“事办完早点回来!”张钫答应:“好!好!”据张钫之子张广武回忆,“飞机发动后,父亲在汽车里放声大哭,我知道劝也没用,只能陪着掉泪,慢慢地我也意识到这就是生离死别的时刻。”

毛主席称其为“中原老军事家”

1949年底,人民解放军剑指西南,在重庆的国民党军政界陷入极度混乱,张钫决定将绥署移往成都。不久,张钫又将绥署从成都搬到郫县。

在此期间,张钫和驻郫县的国民党二十兵团二四三师师长段国杰等人来往不断,活动频繁,晚上也常谈话至深夜。尽管张钫年事已高,很是疲累,但他的神情较以前大为镇定,一直忙于策动和串联二十兵团和十五兵团起义。

张钫顺应历史潮流,策动国民党第二十兵团和十五兵团起义,为中国人民解放军解放四川及大西南作出了重要贡献,地方得以幸免战祸,人民免受涂炭。正在苏联访问的毛泽东闻知消息,高兴地说:“这是给了蒋当胸一拳!”

1950年,张钫与解放军第七军彭绍辉军长一同北上,受到了中共中央西北局的热情招待。

1951年春,张钫任第二届全国政协委员,受到了毛泽东、周恩来、朱德等同志的接见。周总理向毛主席介绍他后,毛主席握着张钫的手,称他是“中原老军事家”。

张钫酷爱金石字画,多次向党和政府提出将自己创建的千唐志斋捐献给国家,周恩来总理亲自批复同意接受。千唐志斋里珍藏着自西晋、魏以来历代墓志石刻1400余件,其中唐志最为丰富,多达1191件。

民革中央宣传部编 团结出版社 2022.12



校对 陶善工

相关新闻
扬子晚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