扬子晚报网
首页 > 新闻中心 > 微史记

名作家阿英苏北创作《李闯王》

来源: 紫牛新闻

2023-10-30 14:52:09

随着1937年8月13日淞沪战争的爆发,大部分文化界人士相继离开上海。根据组织安排,左联著名文学家、戏剧家阿英(钱杏邨)仍然坚守上海的抗战文化阵地,从事救亡文艺活动。

南下还是北上

阿英曾任《救亡日报》编委和《文献》杂志主编。他以“风雨书屋”为掩护,出版发行《文献》杂志,宣传八路军和新四军抗日救亡的英勇事迹。在《文献》第4期,阿英专编刊发了“日本侵略中国电影的阴谋特辑”,并加了前言。在第6期《文献》又发表了欧阳予倩的抗战电影剧本《木兰从军》。

阿英还出版了《西行漫画》等许多抗日读物。《西行漫画》收录了黄镇在长征期间所作的25幅漫画,勾画出了红军长征中很多感人场景和英雄壮举。此外,阿英还创作了三大“南明史剧”:《碧血花》、《海国英雄》与《杨娥传》,这些剧作在当时的上海引起了强烈反响。

阿英的这些活动引起了日伪军的注意,不断受到骚扰,后来书屋被日伪查封,阿英亦遭通缉。

1941年12月,太平洋战争爆发后,上海租界亦被日军占领。面对严峻的战争形势,上海地下党组织要求阿英立即离开上海。当时组织上给了阿英两个方向供他选择。可以南下香港远避战火,也可携家人北上,去往苏北新四军抗日根据地。他毅然选择了后者。

成为“专事写作”者

1941年底,阿英先是到达了苏中根据地,由于日伪封锁,阿英携家人穿越重重关卡,辗转迂回半年之久,才于1942年7月14日抵达新四军军部所在地阜宁陈集停翅港。

陈毅对于阿英的到来感到万分欣喜,他们一见如故、惺惺相惜。他们从文化艺术谈到斗争形势,无所不涉。陈毅表示,希望阿英“留此最好能专事写作……集中文化人,重振苏北文化”。当时,以抗战为主题的文化运动正在整个苏北根据地广泛开展。面对根据地军民的战斗场景,阿英的内心情感激荡,创作的欲望喷薄而出。于是,他迫不及待地融入这充满生机与希望的全新环境中去,致力于推动根据地文化建设,开始了陈毅所寄希望于他的“专事写作”。

1942年底,日伪军准备“扫荡”盐阜区,黄克诚师长遂与阿英商谈全家的应变措施。阿英坚持留在根据地,他说:“因余个人,实宁愿牺牲于此,不愿返归沦陷区也。”

当时的苏北抗日根据地会集了彭康、庞友兰、杨芷江、范长江、王阑西、薛暮桥、杨帆、李一氓等众多的诗文爱好者。阿英向陈毅提议,可以成立一个广泛团结各阶层文化人士的诗文社,开展文艺宣传与统战工作,发挥文艺界团结抗日的作用。于是,“湖海艺文社”在阜宁停翅港卖饭曹文化村宣告成立,阿英负责起草了《湖海艺术社临时社约》,提出“海内爱国之士,其有抗敌观念,愿缔翰墨缘者,莫不竭诚欢迎,以求精神之集合,以求学术之发扬”。陈毅还特意创作了《湖海艺文社开征引》长诗,以表支持。

1943年6月,阿英与王阑西、杨帆等人商定拟恢复原盐阜区主办、因反扫荡而停刊的《大众知识》杂志,将《大众知识》改名为《新知识》。阿英等人给已率军部迁驻盱眙黄花塘的陈毅写信约稿。陈毅十分欣慰,他回电阿英,并对办刊宗旨提出建议。

1943年6月23日,《新知识》创刊,阿英担任主编,并由阿英长子钱毅担任助理编辑。从改稿、校稿,到设计、编排、出版样,阿英几乎全部亲为。

《新知识》除转载延安报刊的一些重要文章以及党的文艺宣传政策外,主要宣传苏北根据地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活动,也有一些介绍苏联卫国战争的文艺作品,后来还专门辟有《湖海诗文选》一栏,作为湖海艺文社成员的创作园地。陈毅、张爱萍、李一氓、沈其震、吕振羽等人均在此发表过诗作。至抗战结束,《新知识》一共出刊了6期,影响遍及苏鲁大地。

此间,阿英还主编过《盐阜报》副刊文艺版《新地》,进行根据地革命文艺宣传。

为何写李闯王和洪宣娇

在阿英抵达盐阜区时,当地的民生水利工程“宋公堤”刚竣工一年。阿英所到之处,人们无不对宋公堤的建成交口称赞。他敏锐地意识到,宋公堤作为深得民心的实事工程,是宣传抗日民主政权的一个重要题材。于是他按照陈毅的意见,着手搜集“宋公堤”的创作资料。

宋公堤是由苏北抗日民主政权阜宁县政府首任县长宋乃德,在新四军三师黄克诚部的支持下,组织人力物力,建成的一条90里长的海堤。“宋公堤”的建成结束了当地民众屡遭海潮侵袭的历史。阿英登门拜访已升任盐阜行署主任的宋乃德,了解决策修堤的细节,并查阅《阜宁县新志》,以及《水利工作纪要》等大量资料,积累素材。在对日第二次反“扫荡”结束后,阿英又奔赴阜东海堤宋公堤实地考察、采访,多方调查询问当事人,了解相关水利知识以及修堤时的具体情形,收集了大量资料,并写成札记三卷。9月,阿英完成长篇纪实文学《苏北伟大的水利工程建设——宋公堤》,全文两万多字。随后该文发表于《新知识》杂志,这也是迄今为止对“宋公堤”记述最为详尽的文章。

在抗日战争最困难的岁月里,阿英与盐阜人民休戚与共,建立了深厚的情谊。他写的《敌后日记》上下两册,记录了他在苏北敌后的战斗生活,为研究苏北革命史提供了珍贵史料。

1944年,抗日战争进入战略反攻阶段,日军的溃败已成定局。为迎接抗战胜利,防止骄傲自满情绪在党内滋长,阿英连续创作两个多月,写就五幕历史话剧《李闯王》。这部戏对李自成起义的经验和教训作了深刻总结。在该剧首演时,新四军三师师长黄克诚前往观看,并给予高度评价。

此外,阿英还编制了大型古装话剧《洪宣娇》,主要反映太平天国农民革命军在胜利之后发生内讧和最终失败的情形。

阿英满怀激情在各地搜集素材,进行剧本创作。他以惊人的精力创作了历史剧《碧血花》《郑成功》《杨娥传》等11部话剧。夏衍认为:“在抗日战争时期,剧本写得最多的一是郭沫若,二是钱杏邨。”

阿英在苏北盐阜区抗日根据地艰苦战斗近五年。在此期间,他将自己的全部身心都投入到了新四军革命文艺建设中去,为苏北根据地的文化建设作出了巨大贡献。

刘维荣 陈海华

(本文作者刘维荣为江苏省档案馆研究员;陈海华为江苏省盐城市阜宁县档案馆研究员)

校对 徐珩

相关新闻
扬子晚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