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中心 > 文旅

延时开放一年见实效!江苏91家博物馆夏夜“不打烊”,文创、夜展带旺消费

来源: 紫牛新闻

2025-09-18 18:17:00

“暑期想约南博的上午场,得提前一周‘蹲点’,现在约晚上的场次,提前两天就能抢到。”家住南京建邺区的张一锋是文博爱好者,他的体验道出了不少人的心声。

去年 9 月,江苏省文化和旅游厅联合多部门出台《关于推动省直博物馆高水平开放高质量发展若干政策措施》,以“小切口”破题文博事业发展瓶颈。如今一年过去,延时开放成为常态、精品展览引发热潮、文创产品卖断货、文博成为消费“新引擎”,江苏文博领域交出了一份“文化赋能经济社会发展”的亮眼答卷。


延时开放,很有看头!

南京博物院一直以来备受观众青睐,也成为游客来南京旅游的必打卡地。与此同时,依然有不少博物馆迷充满遗憾:“假期票一秒就没,好几次抢不到。”


热门博物馆“预约难”是群众反映强烈的痛点,而延时开放成了破题关键。去年中秋、国庆假期,南京博物院、扬州中国大运河博物馆细化落实举措,率先实行延时开放、推出夜游项目。同时,全省13个设区市积极响应,跟进出台相关政策举措,引导更多博物馆延长开放时间、开发文创产品、打造夜游项目、优化服务供给。在政策效应带动下,一年来全省纳入监测的84家博物馆共接待观众8125.12万人次,同比增长19.09%。

一年来,南博、中运博分别延时开放101天、315小时和103天、312小时,累计接待观众1121.9万人次、同比增长8.7%。尤其是今年暑期,全省延时开放的博物馆数量达到91家,并结合“水韵江苏·璀璨夏夜”活动,推出各类夜游活动1241场次,形成“南博奇妙夜”“夜游运博·千年流光”“拙政问雅·夜苏博”等夜游品牌。数据显示,暑期全省纳入监测的47家延时开放博物馆接待观众人次同比增长22.05%。


随着“博物馆热”升温,延时开放不仅丰富了文化供给,更点燃了城市夜经济。省文旅厅联合公安、支付宝、银联商务等部门监测数据显示,今年暑期全省接待人次前十的延时开放博物馆周边 2 公里内,星级饭店平均入住率达 88%,较暑期前提高 25 个百分点;夜间游客消费同比增长 25.2%;餐饮、住宿、娱乐、购物消费总额分别同比增长 9.5%、10.7%、45.7% 和 16.3%。


同时,借助“苏超”火爆出圈的巨大流量,各地博物馆踢好“文旅加时赛”,推出“白天看展、晚上看球”等系列活动,促进了文旅体商综合消费。今年1月至8月,南博、中运博接待观众821万人次,其中外地观众占到95%左右,按全省过夜游客人均消费1038元计算,直接带动当地多场景消费超80亿元。

文化赋能,博物馆成消费“新引擎”

“这个‘吴王夫差毛绒剑’太萌了,一定要带回家!”在苏州博物馆文创区,参观者们对各类文创产品爱不释手。政策激励下,江苏博物馆正从静态“文化仓库”向动态“文化展示”转变,精品展览与文创产品成为“出圈利器”。


去年9月以来,全省博物馆共举办1046个主题展览,南博“无尽藏 —— 苏轼的书画艺术精神”展、苏博“亚述之王 —— 亚述巴尼拔”入境展等 4 个展览入围“全国博物馆十大陈列展览精品推介”。今年暑期,南博“观天下・坤舆万国全图”特展、中运博“运河奇境”VR大空间沉浸式展览更是引爆文博消费——开展不到两个月,两大展览接待观众超 11 万人次,实现收入超 2400 万元。


为了探索文化宝藏,满足年轻人的文化需求,博物馆与文创设计开发机构、高等院校等开展合作,通过扩大IP授权开发文创产品和衍生商品,拓展受众群体,吸引年轻粉丝。去年9月以来,全省备案博物馆新开发文创产品4659种,实现文创收入5.67亿元,同比分别增长47.6%和15.3%,南博“小粉炉”、镇江博物馆“小粉瓶”、苏博“吴王夫差毛绒剑”、徐州博物馆“金缕玉衣冰箱贴”等成为“新晋网红”文创产品。


更让基层群众惊喜的是“数见苏韵・家门口看大展”环省行活动。“以前想看南博的珍贵文物,得坐3小时火车去南京,现在在家门口就能到这些宝贝!”盐城亭湖区居民王仁宇在巡展现场,戴着 VR 眼镜在5G大运河沉浸式体验区,亲身体验运河沿线8省17座城市的现代风貌与悠久历史。

截至今年7月,环省行已完成全省13个设区市巡展,共接待观众209.7万人次、日均1.2万人次,实现文创产品销售1166.5万元,相当于打造一个“流动的一级博物馆”,成为一场现象级的文化盛宴,央视《新闻联播》对此作了专题报道。

下一步,江苏省将继续发挥省直博物馆引领作用,推动各地文博场馆因地制宜实行延时开放政策,提升博物馆开放服务效能,支持打造和引进更多高品质展览,推出更多夜游项目、研学社教活动以及爆款出圈文创精品,实施“数字文物百宝箱”计划,推进“云上博物——江苏数字博物馆”建设,办好“探宝说创团”融媒体节目,继续开展好“家门口看大展”活动,努力推动江苏博物馆事业高质量发展继续走在前。

扬子晚报/紫牛新闻 记者 金雨希

图片由受访者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