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博物馆回应蝠桃瓶文创争议:尊重历史,相关文创已销售近三十年
来源: 紫牛新闻
2025-07-10 11:02:00
据扬子晚报此前报道,近日,有网友对上海博物馆售卖的“蝠桃瓶”冰箱贴文创提出质疑,认为其“发光功能”与“瓶底开孔”设计,易让人联想到该文物流落海外时被改造成灯座的经历,涉嫌“不尊重历史”。
对此,上海博物馆于7月9日正面回应称,文创开发始终秉持尊重历史、结合文物特质的原则,且已征询捐赠人意见,相关瓷瓶台灯类文创已销售近三十年。
上博“蝠桃瓶”文创 图片来源:上观新闻
据上观新闻报道,引发争议的清雍正粉彩蝠桃纹橄榄瓶是清代粉彩工艺的巅峰之作,瓶身绘有八只寿桃与一对蝙蝠,寓意“福寿双全”。这件珍品由香港收藏家张永珍捐赠给上海博物馆,而在2002年之前,它曾在美国里德家族中作为台灯使用了四十年。
关于该花瓶的来历,里德家族仅能追溯到1920年左右便为家族所有。上海博物馆陶瓷研究部副主任陈洁介绍,清宫瓷器流入欧美途径多元,既有外交礼物(自康熙起便有相关记载),也有其他贸易或流传方式。里德家族对这件花瓶十分珍视,因瓶身呈橄榄型、重心在中央,为防止被家中孩童或宠物撞翻,他们在瓶中下部填入沙土、上部塞旧报纸以稳固瓶身,并非网传的“填入拌着狗粪的沙泥”。当时家族并不知晓其为文物,仅当作工艺品摆放,后经拍卖行鉴定才发现是稀世珍宝。
2002年,该瓶在香港苏富比拍卖会上以4150万港币成交,创当时清代瓷器拍卖纪录,买家正是张永珍。出身文物鉴藏世家的她深知其价值,且因生于上海,于2003年毅然将其捐赠给上海博物馆。2004年,上博为其举办捐赠展,此后长期陈列,让这件漂泊的文物得以“归家”。
对于里德家族将蝠桃瓶改为台灯的行为,复旦大学教授刘朝晖解释,这是当时欧美用精美瓷器做台灯的风尚所致,且家族为避免损坏瓶身,采用了外部走线、加铜底座的方式,并未破坏器物本身。这种跨文化的器物改造并非个例,中国瓷器在中东常被镶嵌宝石,在欧洲则会添加金属装饰以适应当地使用习惯或室内风格;同样,清宫也会改造欧洲珐琅、日本漆器以满足本土需求。2021年上博“东西汇融”特展中,就有明代青花笔筒在英国被改造成西式盖杯的展品,这类再装饰行为并非“糟蹋文物”。
上博“蝠桃瓶”文创 图片来源:上观新闻
上海博物馆表示,文创开发始终以“尊重历史、理解文物特质”为原则,且会征询捐赠人意见。早在1996年人民广场馆开放时,上博就有了文创商店;2004年蝠桃瓶入藏后,相关文创研发启动,其中瓷瓶台灯是早期产品之一,至今已销售近三十年。据上博保管部副主任张东回忆,上博文创向来注重创新而非简单复制,例如曾将瓷器、青铜器纹样转化为丝巾设计,其中蝠桃瓶主题丝巾还入选上海特色产品。目前,以蝠桃瓶为元素的文创已有41种,此次引发争议的冰箱贴,是为满足观众需求推出的近百款文物冰箱贴之一,设计内置灯光是为展现陶瓷的莹润光泽感。
针对此次争议,上海博物馆还指出,有大量新注册用户跟风发帖,反复提及某款游戏,恶意评论并拉踩引战,另有炒作者借此为自身售卖达到引流目的。
此外,上海博物观还表示,未来将继续秉承“生活艺术化,艺术生活化”的创作理念,积极聆听观众意见,不断推陈出新,以高质量文化供给回应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