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中心 > 健康

江苏首例!他们给心脏装上“双引擎”!

来源: 紫牛新闻

2025-07-07 19:39:00

“胸口不再像压着大石头了,终于能躺平睡个安稳觉,现在我走路也能一口气走个20米了,以前走两步就开始喘。”7月3日,出院前的李先生(化名)在江苏省人民医院(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江苏省妇幼保健院)心脏大血管病房里露出轻松的笑容。就在不久前,他在这里成功接受了国产人工心脏“集成式双心室辅助装置”植入术,成为江苏省首位植入国产集成式双心室辅助装置的患者。

往昔手术难解危机,“双心”衰竭命悬一线

来自扬州的李先生现年54岁,他回忆,2022年3月就在当地医院被确诊为扩张型心肌病,接受了心脏瓣膜手术与冠状动脉搭桥手术,然而术后恢复并不理想。“今年4月,我父亲再次发病,那时候精神很不好,胃口也差,气喘得厉害,晚上睡觉不能平躺,而且双腿也肿得厉害。在我们当地医院住院治疗了10来天也不见好转,真的急死我们。”李先生的儿子说道。

5月初,李先生辗转来到江苏省人民医院心脏大血管外科。检查结果触目惊心——他的心脏已扩大到正常人的两倍(左心室直径超80mm),处于全心增大、严重双心室衰竭状态。“患者左心功能极差,右心同样存在器质性病变,像这样的心衰病人,必须立马做人工心脏植入,但单纯的左心室辅助装置无法解决他的问题。”心脏大血管外科主任邵永丰教授说。

绝境中的“双擎”方案,二次开胸精细“拆弹”

面对这颗历经瓣膜和搭桥手术、脆弱如薄纸的心脏,治疗团队面临严峻挑战。心脏移植本是治疗终末期心衰的“金标准”,但供体稀缺且患者年龄等因素限制了这一选择。综合评估后,团队决定将其纳入集成式双心室辅助装置植入临床研究,为其实施集成式“双心”人工心脏植入手术。

“就像给一辆几近报废的赛车同时更换左右引擎,而且不能熄火检修”,邵主任解释手术难点,“因为他做过二尖瓣置换、三尖瓣成形和冠脉搭桥手术,手术距今间隔时间不长,再加上此前二尖瓣换的是生物瓣,为了防止二尖瓣生物瓣的支架对左心室后壁的损伤,我们不能大幅度搬动心脏,所以集成式人工心脏的左心室辅助装置泵我们只能原位缝在左心室的心尖部,这就给团队带来不小的挑战”,邵主任告诉记者,常规的人工心脏“磁悬浮左心室辅助装置”植入手术,团队已在四年内积累了76例的经验,但这次的挑战在于如何调整好右心室辅助装置泵的位置和角度:“因为右心房靠近房间隔和瓣膜,如果植入的位置不佳,很容易会在心脏泵血过程中被吸到那里造成堵塞,所以团队必须在术前做好充分的设计和准备。”邵主任说。

6月3日,在麻醉与围术期医学科、体外循环师、手术室等多学科护航下,邵主任团队迎难而上。术中在超声精准引导下,将左心泵入血口对准二尖瓣,右心泵入血口朝向三尖瓣,构建完备血流通道,经历精密“拆弹”后,随着双泵同步启动运行,生命信号重新在监测屏上稳定跃动,这台高难度手术最终成功完成。

 邵永丰教授(左一)手术中

集成式“双心同启”开辟终末期心衰救治新路径

术后,李先生恢复顺利,不久即可下床活动。查房时他感慨:“现在呼吸畅快了,腿也不肿了,感觉重获新生!”

 李先生出院前,邵永丰主任(左三)、孙浩亮副主任医师(左一)及心外监护张伟副主任医师(左二)查房中

 患者出院前,与团队合影

据邵主任介绍,一般而言,终末期心衰患者大部分都是左心室出现问题,“全球每年超过8000例终末期心衰患者都是植入左心室辅助装置,在我国这个比例也在90%以上”,邵主任表示,虽然集成式双心室辅助装置不是主流,但对特定患者意义重大:“比如扩张型心肌病中有部分病人同时患有右心功能不全,如果仅仅为其植入左心室辅助装置,在使用的过程中他的右心功能不全会进一步加重,可能会面临术中很难脱离体外循环、甚至要装ECMO的困境,因此这一部分病人我们建议同时加上右心室辅助装置,也就是植入集成式双心室辅助装置”,邵主任告诉记者,临床研究表明,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原先作为心脏移植“过渡桥梁”作用的人工心脏,已可能成为终末期心衰患者永久性的治疗选择。“本次省内首例集成式双心室辅助装置植入手术的成功,标志着我们对终末期复杂心衰的救治能力达到了新的高度”,邵主任强调,该手术目前属临床研究阶段,团队将持续探索技术创新,让更多徘徊在生死边缘的心衰患者重燃生命希望。

通讯员 何雨田

扬子晚报/紫牛新闻记者 吕彦霖

校对 王丽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