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中心 > 江苏 > 无锡

为打通“生命通道”,医生连续5天跪地吸出患者体内顽固痰栓

来源: 紫牛新闻

2025-07-02 21:47:00

47岁患者,40年哮喘病史,1次感冒导致心跳呼吸骤停;1项尖端技术——体外二氧化碳清除技术力挽狂澜,重症医学团队精准护航17个日夜,生命成功逆转。这一幕就发生在南京医科大学附属无锡人民医院重症医学科。

肺通气功能几乎崩溃

前不久的凌晨,王女士因感冒后突发严重哮喘,呼吸困难、说不出话,甚至出现心跳呼吸骤停。当地医院急诊检查发现患者二氧化碳分压高达130mmHg,是正常值的3倍,血液pH值降至6.9,提示严重呼吸性酸中毒。尽管予以机械通气、药物治疗等抢救措施,但收效甚微。“我女儿从小就有哮喘,已经40年了,一直靠药物缓解,没想到这次会发作得这么凶险。”王女士的母亲回忆女儿病史,忍不住红了眼眶。为了寻求进一步治疗,王女士转入南京医科大学附属无锡人民医院重症医学科(ICU)。当时,她的肺部状况已经极其恶劣,气道阻力、内源性呼气末正压(PEEPi)、潮气量等指标都非常不好,酸中毒持续恶化,患者既无法获得足够的氧气供应,也无力排出代谢产生的二氧化碳,肺通气功能几近崩溃,生命危在旦夕。

清除看不见的呼吸“枷锁”

凭借丰富的重症呼吸救治经验,重症医学科主任许红阳迅速判断,患者存在严重的动态肺过度充气、顽固性支气管痉挛,极可能合并大量痰栓阻塞,导致呼吸机无法有效通气,常规治疗难以突破困局。许主任当机立断,启动体外二氧化碳清除(ECCO₂R)。不到1小时,这台“生命净化器”就成功运转起来,患者静脉血经膜式氧合器过滤后,二氧化碳被有效清除,富含氧气的血液重新注入体内。2小时后,患者二氧化碳分压回归正常pH值回升至7.3,酸中毒被纠正,为后续治疗赢得了宝贵的“时间窗”。

三管齐下破解气道“黏液”

尽管二氧化碳潴留缓解,但患者气道阻力仍极高,胸片显示肺过度充气,提示气道内存在严重阻塞。纤维支气管镜检查证实,患者两侧气道内有大量胶冻样黏液痰栓,导致患者对药物治疗反应性差,传统吸痰操作也难以奏效。为加强痰液引流,治疗团队采用“三管齐下”的排痰策略。肺内振荡排痰技术、俯卧位通气治疗、精准纤维支气管镜吸痰。尤其是为了彻底吸出那些被“赶”到大支气管的顽固痰栓,在患者俯卧位的情况下,医生们连续5天跪地操作床旁气管镜,为患者进行细致的气道检查和痰液吸引。

医患昼夜奋战直至“自由呼吸”

10天后,患者病情稳定转出ICU,至呼吸与危重症科进行后续康复。经过半个多月的治疗,曾经命悬一线的王女士,成功康复出院,与家人团聚。重症医学科主任许红阳表示,该病例是重症哮喘患者救治的缩影,成功的关键在于团队迅速锁定了严重呼吸性酸中毒和潜在痰栓阻塞这一核心矛盾,果断应用ECCO₂R技术稳定了患者内环境;同时,团队凭借扎实全面的床旁诊断和处理能力,化解气道管理的复杂挑战;在整个团队的坚韧不拔和对生命永不放弃的信念支撑下赢得了这场救治。

扬子晚报/紫牛新闻 记者 季娜娜

校对 王丽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