鸿山遗址博物馆焕新开馆 展陈文物约1000件,75%为首次亮相
来源: 无锡日报
2025-05-18 11:40:00
初夏的阳光照射在鸿山国家考古遗址公园现场的一个个土墩上,静谧的土地似乎诉说着一个悠长壮阔的故事。树丛中隐藏着一座黑色尖顶钢结构建筑,这里是位于新吴区的鸿山遗址博物馆。经过将近一年的改造升级,5月17日,在世界博物馆日即将到来之际,博物馆“焕新”开放了。据悉,重装后的博物馆展陈文物约1000件,达到馆藏文物的98%,其中75%为首次亮相。
鸿山遗址博物馆依特大型战国贵族墓——邱承墩而建,2008年落成并对外开放,现为国家二级博物馆。重装改造后的鸿山遗址博物馆,展陈空间由“凤鸣鸿山,星移吴越——鸿山遗址考古与历史文化陈列”、邱承墩原址展厅、“陶源瓷本——鸿山越墓孑遗”、临时展厅四部分构成,全面介绍鸿山遗址及其相关考古成果,再现考古发掘现场,同时以鸿山越国贵族墓出土的青瓷器和陶器为核心,围绕器物材质与加工技术展开科普。“在这里,可以看到无锡市市徽玉飞凤的原型,还能欣赏到镇馆之宝琉璃釉盘蛇玲珑陶球形器的精美。”据无锡市吴文化遗址和文物保护中心副研究员刘嫣歆介绍,鸿山遗址出土的大量珍贵的随葬品中,既有象征墓主高贵身份的仿青铜礼器,也有吴越贵族日常生活所用的精致器皿,其数量之庞大、种类之齐全、设计之精巧、造型之雅致,无不展现出当时江南贵族的奢华生活。
“新展陈变化太大了!布局和设施全面升级,历史场景的还原也给人很强的视觉冲击。”当天开馆后,便有不少人赶来参观,这其中既有带着孩子的父母,也有结伴而来的大学生,还有来无锡旅游的游客以及当地市民。“果然没让人失望,这里的互动式体验新颖有趣,特别吸引我。”参观完博物馆,人们纷纷感叹。
“智慧展馆”是博物馆此次升级改造最大的亮点。据介绍,新升级的博物馆采用“沉浸式+陈列式”动静结合的展示模式,展示手段上增加了物理互动装置、艺术表现装置和声音互动装置等内容,在技术上,集成运用了裸眼3D、增强现实(AR)、水晶电子沙盘、全息投影、虚拟互动魔墙、空气成像、3D mapping投影、透明文物互动屏、AI数字人等多种数字化新技术。馆内触摸交互点位约有20多个,科技赋能让文物“活”起来,实现了文物与科技的深度交融。
这些数字化技术手段,有的形象化科普文物知识,有的场景式复原历史现场,帮助观众更直观、清晰地了解文物背后的故事,有效提升了观众的参与度和沉浸式体验。只见在一张互动桌上,插入一张张NFC卡片,利用空气成像技术就能生动展示出太湖流域的植物样貌。又比如将真实的文物与古人使用器物的投影相结合,实现静态陈列方式的活化。在博物馆里,不仅可以用眼睛看,还可以用耳朵听。在鸿山乐器文物区域,垂挂着两个超大的甬钟,原来这是聚音罩,进入“钟”内,可以多媒体播放展示不同的音律,三足缶、悬铃、振铎、编磬……这些乐器究竟发什么音?点一点就能听。值得一提的是,博物馆还增加了全方位Rokid AR智能伴游和导览服务,游客佩戴AR眼镜后,可通过眼镜在虚拟空间地图进行点位导引,还可用手势交互和语音交互。
“历史从不是封存在典籍中的静止标本,而是流淌在民族血脉里的鲜活基因。”参加开馆仪式的文化学者、《百家讲坛》著名讲述人纪连海评价说,“这里不再是单一的文物展陈空间,而是一部立体的历史教科书,每一件器物、每一处场景,都在诉说着‘何以中国’的文化渊源。”升级改造后的鸿山遗址博物馆,实现了从传统博物馆以“物”为中心向当代博物馆以“人”为中心的理念转变。改造后的博物馆内,还设置了青少年研学中心以及公众教育报告厅,可开展文物修复体验等活动,举办学术讲座、研讨会及科普论坛,满足公众深度学习的需求。
开馆仪式上,鸿山遗址博物馆与四川广汉三星堆博物馆、安吉古城国家考古遗址公园等分别携手达成战略合作,未来将依托各自地缘及资源优势,在文物保护、展览交流、学术研究、公众服务、文创开发等领域深度合作,实现资源共享。开馆当日,同步举办了“最中国·文博市集”中国凤专场,全国30多家博物馆、文博机构带来各种“文创宝贝”,现场吸引了不少市民。据悉,目前新吴区正筹划建设考古研学体验中心,相信未来将吸引越来越多的人走进新吴鸿山,体验考古发掘的乐趣,感受古代文化的光辉灿烂。
市委常委、宣传部部长李秋峰出席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