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疾控重要提醒
来源: 南京发布
2025-07-11 07:14:00
七月的南京,温度高、湿度大,病媒生物活跃,传染病传播风险较大。又逢暑期,人员流动、聚集频繁,增加了疾病传播的风险。南京疾控温馨提醒,需重点关注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感染性腹泻和登革热。
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
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简称:发热伴)是一种由大别班达病毒引起的急性传染病。本病主要经蜱叮咬传播,俗称“蜱虫病”,人与人之间也可经直接接触患者血液、血性分泌物、排泄物及其污染物传播。
人群普遍易感。潜伏期一般1—2周,多为6—9天。主要临床表现为高热,热程可长达10天以上。伴乏力、食欲不振、恶心、呕吐等,部分病例有头痛、肌肉酸痛、腹泻等。实验室检查可见白细胞和血小板计数降低。多数年轻患者预后良好,少数老年患者、既往有基础疾病的患者可出现意识障碍、皮肤瘀斑、消化道出血、肺出血等,可因多脏器功能衰竭死亡。
在山区、丘陵地区居住、从事户外生产劳动的人群易于被蜱虫叮咬,感染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的风险较高。
蜱虫:草丛“隐形刺客”
蜱虫是一种吸血的寄生虫,蜱虫吸血之前的体型可能只有一个芝麻粒那么大,但吸完血之后它能增长几十倍甚至上百倍。
蜱虫通常出没在草丛、灌木丛、森林等植物茂密的地方,以及动物体表。在户外遛狗、露营、园艺、采茶、耕种都可能会与蜱虫亲密接触,也有人在院子或社区里感染蜱虫的先例。
被蜱虫叮咬严重时会器官衰竭
蜱虫的可怕之处在于它可以传播多种疾病,被蜱虫叮咬后,蜱虫的唾液会引起周围血管炎,局部充血、水肿、出血及角质层变厚。
如存在虫媒传染病感染,可能还会出现高热、头痛、呕吐、腹泻等症状,很多人会误以为是感冒发烧,结果耽误治疗。
除了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严重时可致多器官衰竭),蜱虫叮咬还可能导致一些疾病的传播,比如:莱姆病(通常容易出现关节炎、神经系统损害);森林脑炎(一种病毒性疾病,可导致脑膜炎、瘫痪甚至死亡);其他(巴贝斯虫病、蜱传回归热等)。
健康提示
1.在山区、丘陵及林地等流行区域生产生活或旅游的人群应做好个人防护,如穿浅色长袖长裤、涂抹驱虫剂等,防止蜱虫叮咬。
2.野外活动结束后及时洗澡,及时检查身体,尤其是头皮、腰部、腋窝、腹股沟和脚踝下方等部位。如果携带宠物进行野外活动,离开时要仔细检查宠物体表是否有蜱虫附着。在野外晾晒衣物、被褥等,收回时也要检查表面是否有蜱虫附着。
3.发现蜱虫叮咬后,切勿用手强行拔除,建议及时到附近医院处理。
4.出现发热、皮疹等症状时,及时就医并告知医生可能的蜱虫叮咬史。
5.有咯血、呕血等出血表现的患者应隔离治疗,医务人员和陪护人员应加强个人防护,避免接触患者血液、排泄物等。
感染性腹泻
感染性腹泻通常表现为腹痛、腹泻,或伴有发热症状,可由病毒、细菌、真菌、原虫等多种肠道病原体感染引起,最常见为病毒性和细菌性腹泻。
病原微生物通过粪便、呕吐物被排出体外,经过日常接触污染了手、水、食品和食具等,又被摄入体内造成感染。感染性腹泻全年均可发病,夏秋季多发。
健康提示
1.注意个人卫生,饭前便后要勤洗手,可以有效减少病原体的传播。
2.注意饮食卫生,避免食用生冷、变质的食物,防止病从口入;同时,避免饮用生水或未经处理的水。
3.保持室内温度适宜,定期开窗通风,餐具要定期消毒。
4.加强锻炼,减少聚集,提高机体免疫力,从而抵抗病原体的侵袭。
5.家中出现腹泻患者时,及时对污染物进行消毒处理。
登革热
登革热是主要通过伊蚊叮咬的急性传染病,该病的病原体为登革病毒。典型症状是发热、皮疹、“三红”(面、颈、胸部潮红)和“三痛”(头痛、眼眶痛、肌肉骨骼关节痛),可能伴有乏力、恶心、呕吐等症状。
人群普遍易感,但感染后仅有部分人发病。潜伏期一般为1—14天,多为5—9天。登革病毒感染可表现为无症状隐性感染、非重症感染及重症感染等。患者感染后,人体可对同型病毒产生持久免疫力,但对异型病毒感染不能形成有效保护。
高危人群包括:二次感染患者;伴有基础疾病者;老人或婴幼儿;肥胖或严重营养不良者;孕妇。
健康提示
1.做好个人防护,关注自身健康。安装纱门、纱窗,防止蚊子进入室内。户外活动时,穿长袖长裤预防蚊虫叮咬,或涂抹驱蚊剂。如果出现发热、头痛、肌肉疼痛等登革热疑似症状,应及时就医,并告知医生自己的旅居史和蚊虫叮咬史。
2.开展环境卫生整治,消除蚊虫孳生地。保持住家及周围环境卫生整洁,清除卫生死角。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定期清除积水,防止蚊虫孳生。
内容来源 | 南京发布综合自健康南京、南京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