循着历史足迹,探寻红色基因,扬大学子走访西津渡
来源: 紫牛新闻
2025-07-11 14:12:00
扬子晚报网7月11日讯(通讯员 杨济远 记者 姜天圣)怀着青春理想,踏着坚定步伐。近日,扬州大学实践团师生在文学院团委老师印家伟、高群的带领下来到镇江西津渡,循着历史足迹,探寻红色基因的传承、感受历史文脉的延续,体悟西津渡在时代发展中的活力。师生一行在西津古渡社区负责人史梅玲的热情引导下,踏上了这段兼具历史厚重与时代温度的探访之旅。
现场
红韵新篇:从革命记忆到民主新生态
中共镇江地方史馆(镇江方志馆)内,泛黄的文献与电子屏上的革命地图交相辉映。实践团成员在新时代镇江建设成就展驻足,在电子白板上重温“镇江很有前途”的殷殷嘱托。从五卅运动到迎来解放,鲜活的影音图像让历史变得可触可感。正如讲解员说的,“红色基因不是陈列的文物,早已融入社区的肌理。”
英国领事馆旧址是长江口岸最早的外国领事机构之一,始建于《天津条约》之后。当讲解员讲述到镇江民众掀起反帝热潮、火烧领事馆时,现场师生激昂澎湃,纷纷感受到镇江人民的爱国热情。印家伟老师感慨道:“这既是晚清屈辱的标本,更是人民觉醒的注脚。”
现场
走进李公朴故居,师生在讲解员的带领下瞻仰了李公朴为民主事业奉献的一生。从少年时期参与五四运动抵制日货,到创办刊物传播进步思想,再到为抗日救亡四处奔走,直至为追求民主牺牲,他的事迹深深触动着每一位同学。同学们认真聆听,被李公朴的精神所鼓舞,立志传承爱国民主、艰苦奋斗的精神。
来到全过程人民民主实践中心,从抗战时期的“三三制”到新时期的“八二宪法”,从民意收集的多种渠道到决策过程的透明公开,处处体现人民当家作主。长期以来,通过线上线下结合,广大群众能便捷表达诉求,相关部门也能高效回应。中心展示的成功案例,正是吸引人才的强大动力。
现场
古渡新声:从历史深处到生活现场
西津渡古街蜿蜒于云台山麓,青石板路被岁月磨得温润,深嵌的车辙印诉说着昔日“漕运枢纽”的繁华。这条古街历经千年营建,文化底蕴深厚,唐代张祜留下“金陵津渡小山楼”的名句,让古街更添人文厚度。
实践团来到全国文物保护单位昭关石塔下,瞻仰这座现存全国唯一的过街石塔的形貌。讲解员说道,这座石塔含有藏传佛教的元素,是民族融合的代表,过去舟楫往来时渡客从塔下穿行祈愿“平安渡江”,这种将信仰融入生活的智慧,至今仍让游人驻足深思。
不远处的救生会旧址,是古渡慈善精神的生动注脚。实践团师生了解到,宋代乾道年间,镇江郡守蔡洸首创水上救生机构,清康熙年间“京口救生会”在此成立,专司打捞沉船、救援渡客,其影响遍及长江流域。如今,社区志愿者服务队延续着这份“护生如护己”的精神,为来自天南海北的游客排忧解难。高群老师说道:“正是有这份精神的传承,才让大爱延续古今。”
近年来,古街在保护中焕发新生。非遗工坊里,太平泥叫叫的清脆哨声与恒顺香醋的醇厚香气交织;尚清戏台定期上演昆曲、评弹,年轻观众举着手机记录传统韵味;汉服体验馆内,游客身着古装漫步古街,恍若穿越时空。街区还通过“一眼看千年”展示区,将唐宋至明清的道路基底层层剖开展示,让游人直观触摸历史的年轮。实践团成员望着古街尽头江风拂过的待渡亭,深刻体会到:这里的每一块砖石,都是历史的讲述者;每一次创新,都是传统的新声。
现场
漆扇新风:从匠心传承到青春表达
在西津渡的非遗文化展示中心,扬州大学实践团的师生正围坐一起,参与一场意义非凡的漆扇制作活动,沉浸式感受传统技艺的魅力,探寻传统与创新的交融。
非遗漆扇制作技艺源远流长,集绘画、雕刻、髹漆等工艺于一身。其独特之处在于运用“飘漆”技法,利用大漆不溶于水的特性,以点、甩、弹、划等手法在水面绘出图案,再将扇面浸入,形成独一无二的纹理,每一把漆扇都是世间孤品,尽显中式美学的独特韵味。
活动现场,非遗导师方丽华从东汉漆器工艺萌芽讲起,详述漆扇如何从唐代宫廷珍品,一路发展至清代,让师生们深刻认识到漆扇不仅是日常器物,更是一部部浓缩的历史。演示环节更是精彩,传承人将大漆颜料滴入水中,轻轻搅拌,水面瞬间晕染开梦幻色彩。随后,扇面缓缓浸入,抽出时,山水云海、花鸟鱼虫等图案跃然其上,引得师生们惊叹不断。
现场
师生们迫不及待地动手尝试,精心挑选颜色,控制漆液滴入,搅拌时全神贯注,放入扇面时,轻轻旋转、摆动,力求呈现最美效果。有的同学以棕色颜料勾勒西津渡古街的青砖黛瓦,有的受救生会红船启发,用红白色调出破浪前行的画面。同学们不禁感慨,传统技艺传承不仅是技法延续,更要结合时代特色,赋予其崭新的内涵。
“我们西津渡作为人才友好街区,非常欢迎大家前来社会实践,也希望大家能爱上西津渡,爱上镇江。”西津古渡社区负责人史梅玲热情说道。扬州大学实践团师生纷纷表示,本次活动受益匪浅,既感受到初心力量,又体会到文脉悠扬,期待今后深入探索西津渡的千年画卷,细品“创新创业福地,山水花园名城”的镇江韵味。
校对 陶善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