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中心 > 江苏

名单公布!南通6处入选

来源: 南通发布

2025-07-11 07:43:00

近日

江苏省政府核定公布了

第九批江苏省文物保护单位

南通有6处入选

▽▽▽

女工传习所旧址

女工传习所旧址位于南通市崇川区环城南路23号,是中国早期培养刺绣人才的专业学校。1914年,张謇在通州女子师范学校创办女工传习所,聘请原农工商部绣工科总教习沈寿执教并出任所长。1916年,现址校舍建成后,女工传习所随即迁入。原校舍前后三进,以回廊相连,现存最南侧一进二层砖木结构楼房。该建筑由中国近代著名建筑师孙支夏设计,是南通当地中西融合折衷主义风格的典型代表作。建筑坐北朝南,面阔7间约31.8米,进深8.7米,采用中西合璧“外廊式”布局,二层为连续木构柱廊,四坡顶屋顶,两侧保留有部分二层回廊。

沈寿在南通执教8年,为刺绣艺术的传承与发展做出了卓越贡献。1921年6月病逝后,由其姐沈立接任所长。抗日战争期间,侵华日军侵占校舍,女工传习所于1939年停办。女工传习所办学25年,培养了15届学员共300余人,为中国刺绣艺术的发扬光大,作出了杰出贡献。旧址现用作南通市沈绣博物馆馆舍和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基地,具有一定的历史价值和文化价值。

新四军一师三旅指挥部旧址

新四军一师三旅指挥部旧址位于如东县丰利镇虹桥南路37号。旧址原为始建于清道光年间的“季信源”商行,现存二层砖木结构楼房一栋,坐东向西,面阔两间8.4米,东西进深6.8米,屋高7.3米。抗日战争期间新四军东进如皋东乡(今如东)后,曾被用作新四军一师三旅指挥部。

1941年6月至1944年9月,陶勇、姬鹏飞(吉洛)、钟民等人在此指挥了双灰山等战斗,巩固和发展了苏中抗日根据地。2002年,季氏后人为铭记这段历史,将小楼命名为“勇洛楼”。新四军一师三旅指挥部旧址见证了新四军东进北上开展敌后武装斗争的辉煌历史,彰显了军民团结、共御外侮,同敌人血战到底的英雄气概和斗争精神,是当地开展爱国主义教育和革命传统教育的重要阵地,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和社会价值。

石合泰商号宅院

石合泰商号宅院位于如皋市如城街道安定社区大治街29号。“石合泰”商号由如皋当地商人石崇文(字筱舫,1869—1926)于清末创立,在当地有一定影响。

该建筑始建于民国元年,为一座前店后宅式商号宅院,由前、中、后三个院落组成,现占地总面积约1550平方米,建筑面积约825.8平方米。前院、中完均为坐西朝东四合院,前院有店堂、账房和附房共15间,中院有门楼、敞厅、银房、客房共12间。前中院间有南北向走马道,向南折西入后院。后院坐北朝南,有门楼、敞厅、厢房、堂屋、厨房、膳房共13间构成四合院。中院、后院间狭窄通道中有明代古井1口。建筑多采用抬梁式与穿斗式构架,走马廊檐勾连,砖木石雕精巧细腻,有明代建筑风格。

石合泰商号宅院保存完整、地方特色明显,解放后曾作为中国人民银行办公地。该建筑是如皋清末民初工商业发展和社会变迁的重要物征,具有一定的历史文化价值和艺术价值。

中国工农红军第十四军建军纪念地

中国工农红军第十四军建军纪念地位于如皋市江安镇周庄社区贲家巷村。

1930年4月3日,中共通海特委和红十四军军部在如皋西乡贲家巷召开中国工农红军第十四军建军大会,宣布何昆(坤)任军长,李超时任政治委员。红十四军是土地革命时期江苏境内唯一的列入中央序列的正规红军武装,在通海如泰地区坚持了7个月的武装斗争,打下了深厚的群众基础。

1990年3月28日,中共南通市委、南通市政府、南通军分区,中共如皋县委、如皋县政府在贲家巷村树立“中国工农红军第十四军建军纪念碑”1座。纪念碑由花岗岩砌筑,由碑身、碑座、台基组成,总高11.11米。碑身形似步枪,碑名由曾任红十四军第二支队队长、国防部原部长张爱萍同志题写。2022年11月,中国工农红军第十四军建军纪念地被中共江苏省委党史办命名为第四批江苏省党史教育基地,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和社会价值。

侵华日军如皋史家巷慰安所旧址

侵华日军如皋史家巷慰安所旧址位于如皋市白蒲镇勇敢社区史家巷1-3号。旧址原为白蒲镇中兴旅馆,1938年3月19日,日军侵占白蒲镇后在此设置“慰安所”,2007年5月由幸存者周粉英等多名见证者现场指认。旧址原有五进,现仅存第三进正房及其东侧门堂、附房。正房坐北朝南,面宽三间10.4米,进深约4.8米,檐高2.55米、屋脊高4.1米,锁壳式走廊,中为中堂,两侧为卧室,屋前有天井。正房东侧为门堂和附房,以南北向通道与正房相隔。门堂门楼朝东,青砖砌筑门垛,进深4.2米。附房5间,分为面南2间、面东沿巷3间,保留清代典型花格扇。侵华日军如皋史家巷慰安所旧址保存较好,见证了日本侵华的暴行,是侵华日军“慰安妇”制度的重要罪证,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和社会价值。

颐生酒窖池

颐生酒窖池位于江苏省南通市海门区常乐镇西街颐生酒厂院内。张謇创办通海垦牧公司后,鉴于种植的大麦、高粱等原料,于清光绪二十九年(1903)在垦牧区内创办颐生酿造公司,1905年迁址常乐镇至今,1949年后更名为颐生酿造酒总厂。现存始建于清光绪三十一年(1905)窑池42口,窑池呈长方形,分6行排列。窑池上部覆盖建于20世纪70年代的砖木混凝土混合结构酿造车间,面宽35米,进深30米,单层四跨勾连搭坡顶屋面,红砖墙面、机制红瓦,其中南侧一跨为生产车间,北侧为三跨为窑池。

颐生酒窑池自其建窖开始的原址、原貌、原工艺,目前仍在使用,是南通张謇近代工商业遗存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较高的历史价值和科学价值。

江苏省文物保护单位是江苏省内对不可移动文物所核定的次于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高级保护级别,具有较大历史、艺术、科学价值。

作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中国近代第一城”,南通有着丰富的历史遗迹和文化遗产。截至目前,南通共有市级文保单位75处,省级文保单位34处,国家级文保单位11处。这些文化遗产不仅见证了南通城的发展与变迁,更承载着深厚的历史文化内涵,成为文化自信的重要源泉。

采写:南通报业全媒体记者 杨镇潇 实习生 袁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