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海世遗对话·共育研学未来”2025国际博物馆日主题活动顺利启幕
来源: 紫牛新闻
2025-05-18 19:33:00
5月18日,由盐城市湿地和世界自然遗产保护管理中心、燕舞集团主办,盐城工学院、盐城师范学院协办的“山海世遗对话·共育研学未来”2025国际博物馆日主题活动在黄海湿地博物馆顺利启幕。
本次活动聚焦“馆藏、教育、研究”三大核心职能,通过南极石捐赠、“黄海湿地博物馆藏品捐赠相关制度”发布、跨省研学交流、博物馆研究团队建立、“馆校共建”揭牌、“山海研学线路”推介等环节,展示黄海湿地博物馆在影响力持续提升的同时,也在不断强化自身能力建设。
活动以一场意义深远的南极石捐赠仪式拉开序幕,盐城市湿地和世界自然遗产保护管理中心吴其江主任与捐赠者李顶文先生共同为捐赠的南极石揭幕。捐赠者李先生曾参与十余次极地考察,多次获评“优秀科考队员”称号,他在现场寄语:“希望这个化石能成为青少年探索自然奥秘的钥匙。”
其间,盐城与重庆两地研学教育交流成为最大亮点。来自全国知名研学机构的何女士介绍了他们在重庆武隆世界自然遗产地开展的研学实践,并展示了重庆青少年在研学过程中的生态摄影与自然笔记作品。分享结束后,两地研学公司代表互赠“山海之约”纪念品,象征东西部两处世界自然遗产的生态联结。
重庆武隆喀斯特是“中国喀斯特”世界自然遗产的一部分,盐城黄海湿地则是中国第一处滨海湿地类型的世界自然遗产,它们都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认可的具有突出的普遍价值的自然景观。
黄海湿地博物馆作为黄海湿地世界自然遗产的重要展示窗口,以举世公认的自然遗产资源为基石,构建起涵盖三千余件珍稀动植物标本的馆藏体系。此次发布“黄海湿地博物馆藏品捐赠相关制度”,标志着黄海湿地博物馆在科研资源整合与社会参与机制上迈出重要一步!
近年来,黄海湿地博物馆以馆藏为“教材”,创新活化路径,依托“一馆两园”,联动遗产地及周边研学营地,围绕黄海湿地世界遗产突出的普遍价值开发教育课程,将静态标本展示转化为动态生态叙事,将世界自然遗产转化为“可触摸的课堂”,书写生态保护与文旅经济的双赢篇章。
今年“五一”期间,黄海湿地博物馆在研学活动体量上呈现爆发式增长。相比去年,跨省市研学团队从零增至9批次,合作机构包括新东方、澎湃少年等全国知名品牌;互动游客总量从800人次跃升至2000人次,增长率达150%。外省家庭占比从15%提升至40%,上海、浙江游客成主力,印证了盐城“世界自然遗产”品牌辐射力的增强。此外,博物馆自然教育活动更通过多元化媒体合作实现了文化传播的“破圈”,获中国新闻网、央视、扬子晚报等央省市权威媒体深度报道,媒体阅读量累计超40万次。
同时,博物馆积极推动科研成果向公众可感知的科普活动转化,此次黄海湿地博物馆研究团队的正式成立,不仅打通了“科研-科普-文旅”闭环,更通过跨学科协作、技术赋能与社会动员,重新定义了自然类博物馆在快速变化社会中的核心价值。正如运营团队负责人唐宇所言:“我们守护的不仅是湿地,更是人类与自然对话的未来。”
尤为值得一提的是,高校青年志愿者也是博物馆运营与发展的重要力量。“馆校合作,不仅仅是简单的资源叠加,更是实现教育链、创新链、产业链的深度融合。”盐城师范学院海洋与生物工程学院党总支书记朱京凤强调。活动现场,黄海湿地博物馆与盐城工学院、盐城师范学院两所本地高校正式建立长期合作,共同揭牌“馆校共建实践基地”。盐城工学院团委副书记胥爱国期许道:“希望这一合作在为高校学子提供实地培训机会的同时,也扩大黄海湿地世遗品牌效益。”
博物馆不仅是自然的记录者,更是生态的塑造者。下一步,黄海湿地博物馆将继续优化“世界遗产+自然教育”模式,通过资源共享、课程共建与客源互导,形成覆盖全域的研学网络,让湿地生态故事与研学魅力辐射更广群体。
通讯员 江俊波
校对 王丽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