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融资窗口”到“价值枢纽” 港交所重夺全球IPO冠军
来源: 新京报贝壳财经
2025-07-02 22:41:00
文|北京理工大学经济学院副院长、教授黄璐 北京理工大学经济学院助理教授王可第
2025年上半年,香港交易所(HKEX)在全球IPO市场表现亮眼。
数据显示,截至6月30日,港交所已完成40宗首次公开募股(IPO)项目,募资总额达1067.13亿港元,同比激增688.54%,不仅超越2024年全年募资规模,更以绝对优势登顶全球资本市场榜首。
不仅如此,港股IPO市场呈现“量价齐升”态势。Wind数据显示,40宗IPO项目平均募资额达26.68亿港元,其中宁德时代、恒瑞医药、海天味业三家A股龙头企业的募资规模均超百亿港元,合计贡献超718亿港元,占总额的67%。宁德时代以约410亿港元的募资额刷新港股纪录,成为全球最大IPO项目;恒瑞医药、海天味业分别募资113.73亿港元和101.28亿港元,跻身全球IPO融资额前十。
探因:政策、资金、结构优化共驱
上半年,恒生指数、恒生中国企业指数、恒生科技指数累计涨幅均在20%左右。这得益于流动性显著改善与资金持续涌入。一方面,上半年南向资金净流入达7311.93亿港元,已达去年净流入额(8078.69亿港元)的90.51%。另一方面,港股市场再融资规模呈现爆发式增长,上半年再融资规模达1436.89亿港元,已远超2024年港股市场再融资规模的875.13亿港元。
从“融资窗口”到“价值枢纽”,港交所强劲表现的背后,有着四重驱动力:
从政策层面来看,上半年相关政策与制度红利显著释放。港交所推出“科企专线”、放宽生物科技企业上市门槛,中央和内地地方政府积极推动企业赴港上市,政策共振效应明显。尤其是内地监管审批效率提升,推动了大批优质企业迅速赴港融资。此外,香港特区政府持续改善资本市场基础设施,优化上市审核流程,进一步增强了香港资本市场的竞争力。
市场结构优化和流动性的改善也发挥了重要作用。港股日均成交额达到2400亿港元,同比增逾120%。其中南向资金大幅流入,上半年通过沪深港通净流入1860亿港元,同比增长72%,占港股成交近两成。这有效提升了港股估值,恒生科技指数显著回暖,吸引国际资金回流。与此同时,港股再融资功能活跃,上半年再融资额高达1,429亿港元,超过同期IPO规模,体现出香港市场的深度和企业持续融资的便利性。值得注意的是,香港市场的结构性调整也起到了积极作用,科技股、消费股和医疗健康板块等表现突出,进一步带动投资者情绪。
内地大型龙头企业赴港上市也成为募资激增的重要驱动力。今年上半年港股IPO前四大募资企业——宁德时代、恒瑞医药、海天味业、三花智控均为A股龙头企业,共募资超718亿港元,占港股IPO总额近七成。以宁德时代为例,其356.6亿港元的募资额即达去年港股全年募资额的86%,显示出香港市场对大企业融资需求的强大承载力。这些龙头企业选择赴港IPO,一方面是国际化战略需要,另一方面港交所对新经济企业、科创企业的高包容度也极具吸引力。此外,不少未盈利的生物医药公司、人工智能企业等科技企业也选择赴港上市,显示香港市场对成长型企业的包容度进一步提高。
此外,还得益于全球资金流动趋势与香港的地缘优势。当前国际投资者为规避地缘政治风险和应对通胀,纷纷调整资产配置,中国经济回暖和科技创新浪潮重新吸引国际资本青睐。香港作为连接中国与全球资本的桥梁,在这一格局中独具优势。港交所积极拓展与东盟、中东市场合作,成为新兴经济体企业进入国际市场的门户。近期港交所与东盟、中东国家交易所签订合作备忘录,推动跨境上市和资本流动,加强了港交所作为国际融资枢纽的地位。
机遇:地理位置优越+新经济活力
展望未来,港交所机遇优势仍存。
首先,中概股回流港股趋势延续。随着美国监管压力持续,中资企业选择香港作为第二上市或主要上市地,带来丰富优质资源。传闻中的希音(SHEIN)等独角兽企业若能顺利赴港上市,将进一步提升港交所的市场规模和国际影响力。
其次,人民币国际化提供新契机。港交所推动人民币股票交易,未来“双币计价”IPO将更为普及,吸引更多离岸人民币资金流入港股市场,提升香港国际金融中心地位。近期人民币国际化进程加速,越来越多境外投资者持有人民币资产,这为港股市场的进一步发展提供了新的资金来源和投资群体。
尤为值得一提的是,香港独特的“超级联系人”地位仍难以替代。粤港澳大湾区深度融合、沪深港通机制的持续优化,将进一步强化香港作为内地企业全球融资平台和国际资本进入中国市场门户的双向角色。尤其在粤港澳大湾区规划下,香港的金融服务功能将进一步提升,在区域经济发展中发挥更为重要的作用。
而中国新经济与创新企业的持续涌现,将为港交所注入源源不断的活力。人工智能、绿色科技、生物医药等领域的创新企业需要国际资本支持,香港完善的上市制度和对科技创新企业的高度包容,使之成为全球新经济企业融资的理想市场。港交所近年持续完善对特殊股权结构企业和未盈利企业的上市制度,未来预计将有更多创新企业选择赴港融资。
未雨绸缪:港交所仍需改善不足、巩固优势
综上所述,港交所2025年上半年IPO融资领先全球并非偶然,而是政策红利释放、市场结构优化、大型龙头企业集聚和国际资本流动趋势共同作用的结果。未来,港交所仍需未雨绸缪,改善不足、巩固优势。
一方面,国际地缘政治风险上升,中美关系不确定性增加,可能影响国际资金对港股市场的信心。一旦贸易摩擦升级、投资审查趋严,将对香港融资环境形成冲击。另一方面,全球金融周期变化带来的风险。全球通胀高企,欧美持续高利率政策可能引发市场波动,资金避险情绪增加,对香港IPO市场的流动性和融资环境带来不利影响。此外,全球经济下行风险和金融市场波动也可能削弱投资者的风险偏好,对香港资本市场产生一定的抑制作用。
如何持续巩固港交所的全球领先融资中心地位?具体来说,一是降低交易和融资成本,吸引更多投资者和发行人参与香港市场。一方面,可以考虑下调或分步取消股票印花税,减轻交易成本以提高市场成交量。另一方面,加快市场基础设施的数字化升级,如优化上市审核流程、引入更多电子化披露和路演手段,缩短IPO排队时间。港交所也可参考其他交易所经验,引入做市商制度提高中小市值股票流动性。更高的交易效率和流动性将提升香港市场对发行人和投资者的吸引力,形成良性循环。
二是香港应拓展与东南亚、中东等高速增长地区的资本市场合作,建立更紧密的联动机制。可主动与东盟国家主要交易所探讨交叉上市、存托凭证(CDR)等合作,让东南亚的优质企业更方便地来港第二上市或双重主要上市,分享香港的融资渠道和投资者基础。例如,可以考虑推出“港-新(新加坡)板块联通”试点,吸引东南亚科技独角兽赴港发行股票。同时,香港金融机构也可加强在东南亚的路演和业务布局,吸引当地主权基金、家族办公室等来港投资。香港应继续瞄准全球新科技、新经济企业,提供有竞争力的上市条件和配套服务。例如针对人工智能、生物医药等前沿领域,设立专业对接团队,提供从孵化咨询到上市绿色通道的一站式服务,打造香港作为“亚洲科创公司首选上市地”的品牌形象。通过区域协作和主动招商,香港可以拓宽上市来源,避免过度依赖内地单一市场,提升抗风险能力和长期繁荣动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