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星|沙家浜的十八尊石雕
来源: 紫牛新闻
2025-09-02 07:20:00
风掠过芦苇荡时,总带些湿润的往事。沙家浜革命历史纪念馆前两侧的十八尊石雕对我们说。
这里没有具象的意识流石雕,没分明的五官和军装,简练到没人体的形象。一尊尊抽象形态像从硝烟里挺起身的胡杨,粗粝的肌理藏着枪伤的痕迹;又像是未倒的残垣,嶙峋的棱角透着不肯屈服的劲;更像扎进水乡泥土的石柱,笔直的线条里,是十八位新四军伤病员的脊梁。把“坚守”与“希望”这两个词,用石头的沉默与力量,立成了看得见的生命符号。
最动人的是石雕里藏着的“伤病”与“不屈”。有的石雕腰部微微弯折,石面刻着一道深痕,被子弹击穿的伤口,却依旧保持着前倾的姿态——仿佛下一秒就要撑着树干站起来,再握一次钢枪;有的石雕手臂紧贴身侧,顶端的石面磨得光滑,似是常年扶着船舷的模样——当年阿庆嫂和乡亲们把伤病员藏在芦苇荡中,顽强而艰难地生存着;还有的石雕顶端略向内收,像极了伤员裹着绷带的头,却朝着芦苇荡深处的方向,那是望向战友,望向胜利的眼神。这些抽象的形态里,藏着最鲜活的抗争:不是惊天动地的冲锋,是伤病缠身时仍不肯放弃的坚韧。敌人搜捕时,他们咬着牙隐蔽丛中,缺医少药,眼里始终亮着“还能再上战场”的光。
而这光的背后,是春来茶馆那盏永远亮着的灯,是阿庆嫂那双藏着智慧的手。那种智慧,是水乡人特有的柔韧——她不舞刀枪,却用一壶茶、一句话,为伤病员筑起了“避风港”,她的慈爱,是把伤员当自家亲人的赤诚,哪怕冒着被汉奸告密的风险,也要把仅存的粮食省下来,煮成热粥送到芦苇荡中。这些石雕或许没有刻出阿庆嫂的模样,却处处都是她护着伤员的痕迹;温润的石面,是她掌心的温度;笔直坚毅的线条,是她撑起的守护。
十八尊石雕述说了十八个伤病员的故事。他们的坚守,不是孤军奋战,是水乡人民用命托着他们;阿庆嫂的智慧,也不是凭空而来,是对新四军“为百姓打仗”的信任,让她有了周旋的勇气。石头是冷的,但刻在抽象形态里的故事是热的——是茶馆里那壶暖了伤口的茶,是芦苇荡里那叶载着生命的舟,是军民手拉手把死亡挡在水乡之外的劲。
如今,风再吹过石雕,芦苇荡沙沙作响,像是在和这些胡杨般的幸存者对话。我站在石雕前,不是看形态的精巧,是透过那些粗粝的纹路、倔强的线条,去读懂背后的疼痛与勇气。这十八尊抽象石雕,早不是静止的纪念,是活着的传承——它们用沉默的语言告诉后来人,沙家浜的胜利,从来不是某场战斗的传奇,是中国军人不肯倒下的韧性,是百姓捧着心护着军队的深情,是“鱼水情深”最刻骨、也最动人的模样。
(梅南频)
校对 石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