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星 | 灯的变迁
来源: 扬子晚报
2025-03-20 17:01:23
这些年,我先后搬过五次家。每次搬家,我关注的事情主要有两件:一件是书橱要大一点,一件是书房的灯光要亮一点。
我有个习惯,就是特别迷恋“灯火通明”。晚上下班回到家,我做的第一件事就是随手打开电灯开关,让房间里布满光明。有时出差在外,我总觉得宾馆的灯光太过柔和,甚至有点暗淡,不是我追求的那种“雪亮”的氛围。细细想来,我的这个习惯,应该和小时候的经历有关。
上个世纪七十年代,我正在上小学。那时的苏北农村还没通上电,普通人家的照明主要依靠煤油灯。我因为喜欢看书,晚饭后,家人早早就上床睡觉了,我盘坐在小床上,在床头点上一盏煤油灯,心无旁骛地沉浸在书的世界里,似乎忘记了时间的存在。夜里看书久了,第二天早上起来,往往感觉眼睛酸胀干涩,用手一抹,发现脸上、头发上、眉毛上、鼻孔里都沾满了黑灰,用镜子一照,简直快成“黑人”了。
还记得有一天深夜,我在看书的时候“瞌睡虫”爬上来了,一不小心打翻了煤油灯,结果把堆放在床边的一叠棉胎点燃了,差点酿成了一场火灾,为此我被大人狠狠训斥了一顿。
1978年,国家召开了全国科学大会,神州大地迎来了科学的春天。这一年,我刚上初一,学校对教学抓得格外紧,要求同学们早晚都要到学校去上自习课。
那时,教室里的照明工具就是汽灯。先是由学校的师傅把汽灯加满油,打满汽,点燃灯嘴,然后再挂到教室中间的横梁上。汽灯的灯光比煤油灯强多了,光芒耀眼,照得很远。同学们坐在教室里,面前的白纸黑字看得一清二楚,那学习的劲头可别提有多足了。
有时,汽灯里的油或者汽不足了,师傅们会把汽灯取下来,重新加满油、打足汽,再挂到梁上去。汽灯在工作的时候经常会发出“嗞嗞嗞”的响声,这种声音,在同学们听来,不仅不是噪音,反而觉得优美动听。大家都在全神贯注地看书学习,没有人“开小差”。
大概是在1980年左右吧,我老家位于六塘河畔的那个村子,终于通上电了,家家户户都用上了电灯泡。可由于电压不稳的问题还没解决,不仅时常停电,有电的时候电灯泡也经常会“眨眼睛”,一闪一闪的;电压不足,灯光有时会变得昏黄、暗淡。
就在我和乡亲为用上了电灯泡而欢呼雀跃时,不知是谁发现,前庄姓贾的人家居然用上了日光灯,听说是从一河之隔的县轧花厂把电接过来的。天一黑,贾家日光灯一开,几间房子都亮如白昼。这让周围的人羡慕不已,刚开始的那些天,许多人都到贾家去看“西洋景”,而我,会带上一本书,悄悄来到贾家后窗户外,双腿盘坐,在明亮的灯光下度过一段美妙的阅读时光,直到他家熄灯了,我才站起来,依依不舍地离开。
随着经济和社会发展,灯具的技术在不断提升,品种也在迅速更新。现在一般人家搞装修,家具城里的灯具真的是五花八门,让人挑花眼,吊灯、壁灯、筒灯、射灯、灯带、吸顶灯、落地灯、风扇灯、轨道灯……应有尽有。当然,我最青睐的还是台灯,能有一盏护眼台灯陪伴我读书,我觉得这实在是一件让人享受的事。
无数盏灯陪伴了我的读书生涯,读书改变了我的命运,让我从懵懂无知的农村娃娃逐步成长为国家尽职的公务员。这是我这一代人的幸运,也是时代给予的机遇啊。
作者:张锋
来源:扬子晚报
图片来源:视觉中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