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星 | 那碗面
来源: 扬子晚报
2025-02-21 15:10:44
有朋友推介,今早我特地到钵池山公园近旁的孙洋家手擀面吃面条。我第一次来,点的是他家最拿手的萝卜丝面,外加煨猪蹄。隔有十分钟还没上来,我催了一下,那个瘦削的、小巧玲珑的女店主笑着柔和地说:猪蹄要煨得很烂才上口。
又过了一会儿,面条终于上来了,看那碗中,面条浅浅地躺在汤里,汤面上漂着黑的木耳、绿的葱花、红的枸杞、黄的蛋皮,都只有一点点,增添了色彩又不搅乱那白萝卜主导的清淡的模样,尝一口面条,柔滑而又筋道,品一勺汤,鲜美而不失清爽。
“莫放春秋佳日过,最难风雨故人来”,昨晚和回淮的老朋友喝点酒,尚有点酒气在,现在吃上这样暖胃的、平气的汤面,一向挑食的我,倒觉得不复有人间至美了。猪蹄也上来了,厚白的一只趴在圆盘里,褐色的生抽隐现其中,上面有一些碎的葱花,挑起一块,入口真是肥而不腻,和这汤面倒是绝配了,桌上还有一个黑的竹编的小篾篓,是用来倒猪蹄的碎骨的。一个这样的面馆,闹中取静,倒也是享受清晨都市安逸的好去处。
淮安的面条是出了名的,大的、招牌响的有孙家面馆、风云面馆,其他分布于大街小巷的还有不少,也都各有特色和常年的客人,在我住的小区旁就有一家珍珍猪蹄面馆,二十来平方米的一间简陋的门面,每天挤满了客人,有坐着大口吃着面条的,有站着等座位的,满屋的雾气腾腾,加上老板娘麻溜的动作,一条街的热闹在清早就是从这里开启的。
美食之美,不只是味蕾的享受,也是精神上的愉悦和延续。文人的相知相会大都和吃有不解之缘。季羡林先生回忆和老舍的交往,一次是在济南老家的一位学长的家宴上,一次是在北京开会,会后,老舍先生带大家吃了西四砂锅居的白煮肉,让他毕生难忘。据说民国时期的那些戏坛名角大都钟情和留意美食,京剧大师马连良先生有自己的厨子,时传能被马先生请到府上,一尝马家的鸡肉水饺、炸素羊尾,那在梨园是很大的荣幸和天大的口福,马先生对美食和做戏一样讲究,据说他常去北平爆肚冯清真馆吃那一道爆羊肚,那羊肚是从一只整羊中精取的,只有几钱肉,难怪时人说:马先生讲究吃精致到挑剔,而唱起戏来又挑剔到精致。看来美食和马先生的做人演戏已融到一起,浑然天成了。昆曲泰斗俞振飞喜欢甜品,独好一口冰糖煨猪蹄,而且隔三差五要亲手烹制,满足口福之享,等到他六十岁查出较为明显的糖尿病、医生让他断了这一口。他哪能割舍的,不过改为一个月吃一次,大师一直活到八十九岁高龄。我一直以为昆曲在戏曲中是唱词和扮相最美的,俞先生的“冰糖煨猪蹄”是不是泽润了那段缠绵艳曲、那不老扮相?
“美”字来源于吃,古人以“羊大为美”。实际上美食之美与个人的身份、环境、情趣、品藻等相融而生,不全是舌尖上体验出的,同样是那只肥软的猪蹄,在珍珍面馆的粗大碗中,在孙洋家的手擀面中,在俞振飞的家居砂锅中,是不一样的美,而又各美其美。或许这悠悠运河淘漉出来的古城的内涵和个性,正是让每个人都有属于自己喜欢的那碗面。
作者:朱士玉
来源:扬子晚报
图片来源:视觉中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