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谈心|“没苦硬吃”VS“先苦后甜”
来源: 紫牛新闻
2024-08-21 15:57:46
图|视觉中国
老话说“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先苦后甜,幸福万年”,意思是如果一个人要实现成功和超越,那一定要吃得苦、受得住挫折和磨难,这也是不少老一辈人的想法。最近,“有福不享,没苦硬吃”成了小红书等以年轻人为主要用户的社交平台上的热议话题。年轻一代和老一代似乎有了不一样的看法,而今年8月,一篇来自《自然》旗下子刊《分子精神病学》的文章却指出:吃苦,特别是早年吃苦,对大脑发育和个人行为有多种不利影响,过分吃苦可能会有害大脑。
没苦硬吃引热议
年轻人不理解:干啥给自己找苦头吃?
“我奶奶真就是没苦硬吃,面条放冰箱里都长白毛了,舍不得丢,偷偷煮了吃了,结果食物中毒花了四千块。”“我家也是,每次剩饭都不扔,把剩饭和新饭煮一起,新饭又成旧饭,每天都是吃剩的。”“亲妈,搬家不叫搬家公司,非得要自己搬过去,结果半月板裂了花了几万块。”
近期,在年轻人活跃的社交平台上,“有福不享,没苦硬吃”成了一个热议的话题。不少年轻人花式吐槽,分享自家长辈那些自己难以理解的节约行为,并举出无数个“捡了芝麻丢了西瓜”的案例:在炎热的夏天不愿开空调结果中暑了;晚上起夜为省电不开灯滑倒骨折住院;明明有洗衣机但就是坚持手洗结果闪了腰……
此外,还有不少网友提及长辈给小孩人为制造“苦”吃的问题,此前网络上有一条家长的求助帖引发讨论,这位家长说自家孩子刚刚高考结束,这几天一直在疯狂打游戏,很担心这样玩下去孩子要废了,希望网友能出出主意把孩子弄出去打暑假工,多多磨砺一下,但网友们却并不赞成这种做法,认为“这没必要,放过你家小孩”,还有的网友指责家长“你是见不得小孩舒服吗?”
面对网上“有福不享,没苦硬吃”这个话题,南京市第五中学正高级心理教师杨静平认为,“没苦硬吃”这个说法本身就不友好,甚至对老年人来说不够尊重,“老人只是受到过去生活习惯的影响,他们的眼界、视角与年轻人不同,在很多事情上也有观念差异,但老人就是老小孩,是可以沟通好的。”杨静平以自己与老母亲的沟通为例,“我和我家老人说,‘你看吃饭的就我们两个人,我的胃口也就这么大,我也不喜欢吃剩菜,你吃剩菜对身体也不好,但是你烧菜又烧多了,那怎么办呢?我给你一周的时间让你来找感觉,估量一下多少量合适’,我家老人很快就学会了,知道做多少饭菜刚刚好。”
而对于没“苦”找“苦”吃的行为,杨静平认为应该站在不同的角度去看问题,“从孩子的角度看,他刚高考完肯定是馋手机、馋游戏的,玩个几天释放一下也很正常,但从整体来看,暑期还是需要做一个规划,这就需要家长来和孩子共同完成,这个暑假应该做什么,是学习技能还是出去旅游都行,家长充当的是一个帮助者的角色。”
颠覆认识:长时间面对逆境可能会导致精神和身体上的疾病
明明可以轻松自在,为啥非得找点苦头吃?吃苦对身心健康发展真有好处吗?最新一项研究成果可能会颠覆你的认知。这篇来自《自然》旗下子刊《分子精神病学》的文章指出,大脑具有可塑性,在面对逆境(包括困难和恶劣的自然环境)时,人的神经、代谢等生理调节系统会产生各种生理反应,以适应逆境。如果长时间或者反复面对逆境,这种生理反应会逐渐积累,从而形成“应激负荷”,这种负荷在很大程度上会导致精神和身体上的疾病。
该项研究列举了一些经典案例。比如“贫穷”带来的影响, 研究者认为生活在贫困中的儿童更有可能遇到发育迟缓、认知和学业水平更差的情况,情感和行为出现问题的几率也更高。恰当合理地为子女提供生活和成长条件才是培养之道。这项研究认为,逆境会对某些个体大脑的杏仁核、海马体、前额皮质和前扣带回皮质等造成影响,进而引起情绪调节、记忆和决策功能的失衡,增加心理健康问题。
在物质丰富的今天,孩子成长更需要增加心理营养,不应该制造“心理逆境”。家庭、学校和社会应更注重儿童青少年成长过程中的心理照顾和促进,多了解一些儿童青少年的心理发展特征,多一些共情式的沟通、有质量的陪伴、理解支持和认可才是提升儿童青少年心理韧性的重要保障。
心理专家谈:沟通理解最重要
共情式的沟通、有质量的陪伴、理解和支持不仅适用于孩子的教育,还适用于与老人的相处。南京市秦淮区教师发展中心心理指导师芦芳认为,老人成长环境和年轻人成长环境不同,所以看待世界的角度不一样,彼此之间可能理解不了甚至产生激烈的矛盾冲突,“当代年轻人,童年时经济情况比老一代好很多,在财务上的安全感更足一些,所以舍得给自己花钱,愿意为自己花钱。老一代人,童年、青年时期为解决温饱问题,还需要拼尽全力,容易产生灾难化思维和危机意识,对财富确实过度敏感,养成了喜欢储蓄和囤积物品的习惯,例如囤积塑料袋、外卖包装盒等。两代人价值观不在同一个维度,对于幸福的定义也不同,就人为形成‘没苦硬吃’和‘没福硬享’这两种经济消费观念。我建议双方多多沟通,尊重彼此的行为边界。”
实际上,年轻网友们对长辈行为的吐槽抱怨,并非出于讨厌,而是因为家庭中存在代沟,彼此交流不畅。比如说洗衣机的使用,年轻人习惯用洗衣机,对其清洁能力十分信赖,而老人的生活经验就是手洗才更干净放心,对洗衣机的清洁能力并不信任。两代人之间都觉得对方做得不够好,自己的方式才更合适。年轻人吐槽老人没苦硬吃光制造麻烦,老人抱怨年轻人娇生惯养满嘴牢骚,其实都不是正确合理的沟通方式,“一代人有一代人要解决的问题,不同代际的人面对的苦、对苦的定义感受也有所不同,老人也不能说现在年轻人吃饱穿暖了就一点烦恼都没有了,年轻人也有自己的苦恼。”杨静平表示,“相互理解很重要。”
“家是谈爱的地方,不是比对错的地方。建议两代人用心学习心理学知识,刻意训练沟通技能。先谈情,再说事,用温柔的沟通方式进行沟通,这也是建立情感联结的最有效的方式。”芦芳表示,“年轻人可以温柔地牵起父母的手,在心理学知识的引导下,带着老一代人提高认知,学习成长。现在,我们教爸妈学享福、学放下,这也算是新时代智慧的乌鸦反哺吧!”
扬子晚报/紫牛新闻记者 沈昭
校对 盛媛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