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星 | 东台发绣 青丝入画
来源: 扬子晚报
2024-06-21 16:17:31
在泰山大道东侧,东台西溪发绣艺术馆的玄关处,摆放着一个竖琴似的绣架,左侧的竹匾中,整齐排列着染成赤橙黄绿青蓝紫的头发,丝光闪烁。绣娘低眉,穿针引线,灵巧的手,在薄如蝉翼的绣绷上游走。花在悄然开,鸟在枝头唱,蝶在花间舞,鱼在水中游,云在山头绕,还有蔬菜家禽,在上面鲜活地成长。
展示馆深处,展示的是非遗发绣传承人陈伯余的《董永与七仙女》《鹏程万里》《勺嘴鹬》等上百幅发绣作品。《清明上河图》《姑苏繁华图》《一百零八将》等绣品,更是将发绣艺术追溯到唐代的海陵西溪镇,呈现东台发绣最原始的文化脉络。
西溪“盐仓三绝”之一的东台发绣,源于唐,兴于宋,是东台十大名片之一。唐代西溪设海陵监,位列全国十大盐监之首,宋代建西溪盐仓,吕夷简、晏殊、范仲淹三位盐官先后从西溪走向朝廷。鲜咸的天下海盐仓滋养了盐场少女一头的乌发。她们满怀虔诚,剪下秀发,绣制佛像,绣出盼夫归来的心思,绣出以身相许的深情。
东台发绣传承传统工艺,所用的头发为青春少女的秀发。那些温润光泽的毛发,在绣女的指间,华丽出场,魔幻变身。仅针法就运用滚、施、缠、套、接、切、扣、虚实针等数十种,达到平、齐、细、密、匀、薄、和、顺、光等艺术效果,被誉为“天下一绝”。
画家陈伯余在成为东台第一家发绣店的掌门人后,与绣娘共同研发出一套“晕色”新技法,他创造性地以国画的色彩做底衬,再用彩色头发进行绣制,并研制出数十米的发绣长卷。实现了从“墨绣”向“彩绣”,单面绣到双面绣、双面异色异样绣以及发绣微绣的更新升级。
上世纪七十年代初,东台发绣在东台工艺美术厂的基础上,迎来柳暗花明,一幅巨幅名画《清明上河图》蜚声海内外。一幅模拟《富春山居图》的东台发绣,以其1380厘米的身姿亮相展会,问鼎全国最高奖项——中国工艺美术精品奖金奖。东台发绣如今还跻身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
结合东台发绣传统工艺,东台西溪开拓以爱情文化为主题的发绣系列文创产品。携手前来游玩的情侣,用自己的一缕青丝,绣成艺术品,作为信物,赠给心上人。方寸之间,可见心意,可见天地。
作者:赵峰旻
来源:扬子晚报
图片来源:视觉中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