扬子晚报网
首页 > 新闻中心 > B座西窗

城记 | 藤编匠人朱健华

来源: 紫牛新闻

2024-05-10 16:12:46

朱健华在十三四岁的时候,家里来了一位竹匠师傅,师傅是诸暨人,来永昌一带谋生,机缘巧合之下成了朱家的客人,类似于租客,但乡村当时也没有很正式的租赁关系,于是,为了达到某种平衡,师傅收了朱健华做徒弟。

学了大约三四年,出师之后,朱健华也开始尝试着独立出工,他的师傅继续在他家待了四五年才回家。

竹匠和篾匠的不同之处在于竹匠更多粗重活,主要从事竹梯、竹榻、竹椅、躺椅的制作。等到1997年青何村的富阳兴隆藤编厂创建起来后,竹匠出身的朱健华又接触了藤编工艺,凭着做竹匠时练就的手艺和眼力,他很快上手并成了厂里的师傅。“我只要看看就大致知道藤编怎么做出来,”他说,“藤编好的那些年,我们厂的业务已经做到了香港地区和东南亚等地,杭州的外贸公司发现了我们的藤编,然后把我们推荐了出去。”他说外国人长得高大,同样的一张藤编椅子,用料要多,尺寸要大,来订货的客商看着两百来斤重,椅子不够牢固的话要把椅子坐塌。藤编用的原材料是白藤,也主要产自东南亚等国家。开始的时候,他们买不到足够的原材料,就选用一部分新长成的毛竹的青篾在皮镬里蒸煮后替代。这些毛竹的青篾取了之后相当于对新竹进行了造纸工艺中的“削青”这一环节。这样一来,造纸和取蔑做藤编两者都兼顾,一点也不浪费。后来贸易发展,信息传递也快了,藤编厂就从广西等地进原材料。再后来,纯手工的工厂成本高,难以维持,大家就散了。之后,朱健华在家从事藤编一直到现在。

这些年里,藤编桌椅流行的时候、杭州西湖边、梅家坞包括千岛湖这些地方的茶室游船要用到的藤椅、桌子,从朱健华这里进货的有不少。他说有个来自千岛湖的大订单,一笔就是280张椅子,所以他自己做藤编的时候最多也雇过二十来个工人。但是,慢慢地藤编不那么流行之后,朱健华的藤编工坊也难以维持,况且藤编家具做得牢固,一套桌椅能用很多年,稍微损坏修修补补又能用很多年,而且用久了的藤编看起来光华内敛,更有味道,甚至可以是一件工艺品,如此,朱健华逐渐辞退了工人,开始独自作业,在散漫中维持着他的藤编工坊。

他说一把藤椅,构建主要由白藤和木头部件组成。转弯处要用火烤定型,细节的地方都要手工编,一把椅子一天做不完,单品就不能太便宜,然而能用来替代藤编椅的产品太多了,藤编工艺就逐渐成了更小众的选项。现在,朱健华家里还有他做的藤编床、沙发、小茶几,小托盘,很少接到新订单,他也不主动去寻新的客户。他说他年纪也不小了,竹匠、藤编差不多做了有五十年了,慢慢地也做不动了。这门手艺要是没人学,也只有随它去了。

柴惠琴

作者简介: 浙江省散文学会会员,杭州市作家协会、摄影家协会会员,现居杭州富阳。工作之余行走乡村,日常写散文随笔,也摄影


校对 陶善工

扬子晚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