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面小康 追梦成长”全省青少年征文大赛优秀作品赏析|淮安专场
来源:紫牛新闻
2020-08-03 15:47

由中共江苏省委宣传部、江苏省文明办、江苏省教育厅、新华报业传媒集团共同主办的“全面小康追梦成长”全省青少年征文大赛正在火热进行中,江苏各设区市纷纷组织学生集体投稿。本期推出淮安专场优秀作品展示,一起来看这群中小学生们书写对小康生活的热爱,对未来成长的期盼。

祖国新时代

江苏省淮阴师范学院第一附属小学四(4)班   曹源轩

听,山东舰的汽笛

拉响了我们的双航母时代

看,嫦娥四号在月球背面

开启了人类在月背的首次探索

摸摸你口袋里的手机

它正连接着北斗卫星的超级服务器

也许你不敢相信,

七十多年前的“东亚病夫”,

竟有如此大的成就

那淮安机场的飞机嗡嗡声,

似乎要走出国门。

那高铁的汽笛声,

开启了淮安交通的新篇章

那气势磅礴的内环高架,

正迫不及待的书写他自己的传奇

昔日南船北马

今日四通八达

家乡的变化,让你是那么的吃惊

我们作为青少年,

祖国的未来是属于我们。

我们应当好好学习,

祖国的未来才能有希望。

指导老师:张丹

【点评】作为一名中国人,一名当代小学生,我们要爱祖国壮观俊美的河山,爱祖国勤劳善良的人民,爱祖国博大精深的文化。本文用词准确,描写生动,抓住祖国翻天覆地的变化以及家乡的日新月异的变化,体现出小作者心底对祖国的热爱以及炎黄子孙的自豪感,更表达了青少年一代砥砺前行,争做时代新人的决心。

一杯水的情思

江苏省淮阴师范学院第一附属小学四(2)班   夏艺轩

端起一杯水,同忆一段情,心里存着满满的幸福。

奶奶告诉我,她小时候生活在淮安东大街,虽是家乡淮安当时的经济中心,但想喝上一杯水还是很不方面的。同是一条街道,生活用水全在里运河,所以每天都要耗费大量时间担水,特别她是一个女孩,提上一桶水真是吃力得很,来回数趟,却也乐在其中,锻炼了一个女孩子意志,感受到生活艰辛。

后来,装上了自来水,但一条街道也就铺设了两三个取水点。每天取水点是最热闹的,大人孩子挑着桶,端着盆,计量取水。但人们还是习惯前往里运河,不过此时里运河的水只用来日常洗刷,不再烧茶煮饭。

爸爸告诉我,他小时候用水已经很方便了,自来水基本铺设到每家每户,大家都不再为吃水犯愁。轻轻拧开水龙头,清清自来水瞬间流出,流出的不仅是甜蜜的生活,更是大家的健康。但爸爸说出了心中烦恼,家住四楼,许多时间因为水压低而只能望着水龙头兴叹。

现在的我,没有了奶奶的艰辛,也没有了爸爸的烦恼,身居百尺高楼,再也没有奶奶提桶等水,爸爸水压低洗不了脸的现象。新时代的我们享受着新时代的幸福。

奶奶羡慕着我,爸爸祝福着我,祖孙三人共端手中水,一样的水,不一样的情。

指导老师:薛佳佳

【点评】本篇文章边叙事边抒情结尾处集中表达情感,既照应开头又总结全文首尾连贯,一气呵成。同时语言清新朴实,通过对祖孙三代如何取水的简单描述,折射了我们时代的变迁,社会的进步,突出了我们生活在这个美好时代的幸福。

我眼中的小城

江苏省淮安市金湖县戴楼街道中心小学四年级   谢桐

这些年流行一个词儿“逃离北上广”,而我估计就是这部大军中年龄最小的一个。

4年前妈妈做了一个决定,离开她工作生活13年的北京,回到她的家乡。可对于我来说,北京才是我的家,我从出生就一直生活在这里,我不想回到那个陌生的地方,在我心里那就是一个不起眼的小县城,可我有什么办法!

就这样,我们离开北京来到小城金湖,回到金湖后,我有一种错觉,仿佛穿越一般, “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的万亩荷花荡,国家4A级旅游景区天然氧吧水上森林公园 ,风光旖旎、碧波荡漾的白马湖生态渔村,春夏秋三季葱绿的柳树湾湿地公园,彰显文化底蕴的尧帝古城,既让我感受到了大自然的天工巧夺,又让我看到了金湖人民的智慧和创造。这时,我才理解妈妈为什么那么心心念地想回家。

无意中,我翻开外婆家的一本厚厚的旧相册,第一张是妈妈小学的毕业合影,她的小学教室是一排排的大瓦房,而我现在的戴楼中心小学拥有现代化的教学楼,宽大的塑胶操场,我最喜欢的科学实验课,更是妈妈小时候闻所未闻的。妈妈说啊,她小时候啊大家就挤一辆公交车,能有一辆属于自己的小自行车,那就不得了了。没想到几十年后的街边,会堆满一种能共享的单车。记得第一次和妈妈从北京到金湖要做12个小时的车,而现在我从金湖去北京,坐高铁只要4小时。40年前,整个村子就外婆家一部电话,妈妈和小伙伴们没事儿就挤在一起,给电影院打电话,你们知道为什么吗?因为别的地方没有电话,只有电影院可以通电话。而现在科技迅速发展,已经没有大小城市之说,我随时都能和我北京的小伙伴语音视频聊天,现实生活中的距离,已经不再是我们之间的问题。

我眼中的这座小城,她每一点一滴的变革都有无数人的付出:“编花篮”“归渔图”“祖国在我心中”,一幅幅,一件件,变废为宝,剪出了陆功勋爷爷的精彩人生,也剪出了水乡人民的幸福生活,让金湖这座小城走向了世界;天籁聆听者戴之尧殚精竭虑,根据乡土乡情,创作了《金湖秧歌集萃》,把极具地方特色的金湖秧歌传播四方;春节期间,新型冠状病毒肺炎在武汉肆虐。疫情就是命令,防控就是责任。面对驰援任务,江苏爱特福84股份有限公司迅速响应,董事长沈开成每天起早贪黑,统筹安排,一批又一批防疫物资载着金湖人民的爱,发往武汉。

今年我只有11岁,没有见证新时代的变迁,却是这变迁中最大的受益者,从伟大的设计师邓小平爷爷提出改革开放的那一刻起,金湖这座小城一天比一天更美丽,正如1960年巴金爷爷游历个旧,在《忆个旧》中深情赞美金湖:“未来的确太美好了,我们不需要大胆的设想,也可以为这个遍地黄金的锡都,安排一个无限光辉的前程,眼前这个小小的金湖,有一天也会像西湖一样的美丽,那样地全国知名。”

一束花,一滴水,一片叶子,一声号子,告诉世界,金湖在翻天覆地的改变,金湖儿女用勤劳、勇敢、智慧的双手书写改革开放的神圣诗作,我们正迎着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红旗,阔步前行!

指导老师:徐春霞

【点评】小作者从家庭生活的发展变化写到学校的发展变化,再写到一个县城的发展变化,由点到面再到广处,循序渐进,层层深入,内容丰富,叙述有物,时间、地点、人物清晰,让读者真正感受到了社会的发展,具有一定的感染力。

点评老师:高定凤

初春·乡村

淮安小学五(1)班   李思涵

初春,春风又吹过了三月的田,那星星点点的野花,要被“绿浪”吹没了,盈满香。村里每家每户都是整齐的红瓦,白漆刷的围墙。热气缭绕,布满水雾的玻璃窗里,人影穿梭,欢笑飞扬。橡木门前,还仍然挂着红灯笼——那是春节遗留下的痕。绿,簇拥着白屋,如波浪般荡漾;淡粉、湛蓝色的花影,摇铃般轻响,伴着笑语,飞向那三月的田……

正是南方早稻播种之时。三月至四月,太爷爷和其它农民,就要忙着插秧。嫩绿色的禾苗都映得水光绿影徘徊。白云从碧天、禾田上慢悠悠飘过。现在生活好了,不用每天起早晚归地种菜,种田。他们利用现代化农具耕种,灌溉,顶着暖阳,似一幅古风的画卷。在白云之上,飘着比天更高的风筝,被春风拂起。它们一定会飞的更高,更高。毕竟,它拥有着风的扶持。太爷爷带着我,去了一旁的大棚。它被分成了一块块菜地,青青的黄瓜残留着露水,低低垂在瓜栏上,轻咬一口,阳光的味道,在口中蔓延。旁边还有小甜瓜,遍地藏在花儿下的草莓……太爷爷笑起来对我说:“好吃吧?这大棚可以透出阳光,定时机动喷洒浇灌, 不怕风吹雨打,植物自然不会被打落,它还可以识别气温,自动调节, 已实现机械一体化种植蔬菜,达到省时、省力,高产。从前哪有这些东西吆,中国是越来越强了,有了党,日子是越来越好了,不像从前了……”因此,许多乡村人也都盖起了洋房,墙上还有宣传栏,也重视起村子的精神文明建设,和城市一同发展。

现在,农村的发展日新月异,我也亲眼目睹了这样的变化。记得还很小的时候,太爷爷的村里土路旁竖立着排排房屋简陋。每逢梅雨季节,银雨轻落,那轻雨却也直直落入破砖,破瓦的缝隙里,将农村的屋内屋外打湿,盈满了水的水洼旁,竟长出了青苔,人人都要费力避开。深夜听雨,帘外风雨迷茫,漏雨声响如同鼓声,在幽夜里,人们只能大小不一的盆接着,任其“叮当”作响。恍若又回到了阴雨连绵的夜晚。

从前的农活多又苦,放眼望去,金色的麦田里,总有小小的黑影闪烁着。人们黝黑,紧绷着的面颊溢出丝丝汗珠。身影被淹没在这麦浪中了,时而浮现,时而隐去。孩子们穿着单衣,也要学着大人在田里干活,不分昼夜。即使是这样,所得仍然不能够供一家人的开销,很穷困,只能怔怔的发愁……而这一切都在党的关怀和人民的勤劳奋斗下改变了,政府派来了技术人员,教乡亲们大棚种植,养殖鸡鸭,大型机械化耕作也早替代了人工,条条致富之路也被修了起来,乡亲们逐渐有了收入,翻新了房子,太爷爷和大家都露出了幸福的笑容。

康便是人人富足健康。无论是在农村耕田种菜,还是工作在城市,最基本的“小康”被定义为自给自足,并生活滋润。在人车拥挤或农活繁忙生活中显得从容不迫、有条有理、日子充实、年年有余……这就是人们理想的生活。当初春的太阳升起的时候,我仿佛又听到了太爷爷村里广播的歌谣:满怀深情和希望站稳信念的脚根,不畏严寒酷暑,走过山重水复,丈量着百姓疾苦,踏出柳暗花明,温暖了千家万户,哦你的脚步你的脚步,为了脱贫致富从未停下的脚步……

指导老师:邱丹凤

【点评】小作者视角敏锐,观察细致,用优美流畅的文字描绘出春夏之交江南水乡图。“红瓦”“白墙”“粉花”色彩秾丽,充满了生机;“水田”“灯笼”“木门”平凡质朴,洋溢烟火气。如果没有切身体会,是很难写出这样的文章。文章高明之处,在于作者的观察思考未止步于如诗如画的景色,而是能对“劳动”有深入的思考,对“时代”有切实的体悟,这对于五年级的小作者而言,实为难得。

古运河畔的月色

淮海路小学石五(3)班  王可凡

月光下的古运河畔是安适的,是静谧的。

穿越华表,踏上古运河畔的青石砖,微风拂过桥两岸的树,吹来温柔的“沙沙”声,吹得人心头怅惘,仿佛走进了一幅古色古香的长长的历史画卷。深蓝色的河水透着点点柔和的光芒,寂静万分。最引人注目的是那座架在水面上的大桥,灯光璀璨,五彩斑斓的灯光交织在一起,形成了一道绚丽的彩虹。古运河两侧的亭子上,一串串彩灯亮起。此时此刻,夜幕下的河水被照亮,光彩熠熠,仿佛一条闪亮的绸带,灿烂辉煌。仔细地观察着河水,看:金色被轻轻揉碎,洒在湖里,忽而聚龙,又忽而散开,好像灯光在水里玩捉迷藏咧!在黑的夜色中,万紫千红交相辉映,展示出一派流金铄石的魅力。如我一般散步的人三三两两聚集着,或低头侧语,或侧耳倾听。微风拂过古运河,顿时碧波荡漾,涟漪微皱,使人感到十分地舒服,十分地惬意。漫步在这么美地古运河畔,许多人都忍不住将这一景色记录下来,永远定格在相机中当中。

初秋微凉的风裹挟着远处桂花的香气点点,投散在古运河畔,羞羞怯怯的,一呼一吸间都缠绕着花香。时而能听见一声低低的惊呼:“呀!桂花真香啊!”在这如糖似蜜的桂花香中,人们的脸上都带着甜蜜的微笑。那细碎而微黄的花瓣,染香了整个古运河畔,也染香了每个人的心,安适而美好。那些陶醉在中跳广场舞的大妈们,扭动着身姿,跳得更带劲了,他们也成了古运河畔一处亮丽的风景。

漫步至国师塔处,那层层叠叠的金碧辉煌点亮了我的双眼,十八层国师塔氤氲在一片流光溢彩之中,耀眼的金色彰显着它的威严与肃静,前来观看拍照留念的人络绎不绝,在一片流动的人山人海中,我看到了他们虔诚的祝福。国师塔的金色与月色遥相呼应,是古运河的悠久与包容将这白与黄完美的包容在一起,仿佛慈母般的无限温暖拥抱着整个古运河,让他变成蕴育万物的摇篮。一切都是那么的静谧。

一阵优美的萨克斯音乐从不远处传来,于是这古运河畔上空都飘散这悠扬而清远的音乐,循声望去,吹萨克斯的是一个中年男子,他沉浸在自我音乐世界中,仿佛这世界只剩他一人,他用音乐唤起人心底最纯真的美好,让人驻足聆听,带着或欢喜,或忧伤的神情侧耳倾听。时间在静止,空气在凝滞。

古运河畔在他的音乐声中越发静谧。河中的游船都被他的音乐吸引,仿佛外出的孩子听到母亲深情的呼唤都纷纷归来。摇橹间船桨轻拍船身发出“咚咚”声,又似乎转瞬都消逝了。河水悄悄地打着浪,波光粼粼,静柔的目光不敢扰了这一刻的宁静。走着走着,我的心就融化在了古运河畔。

古运河畔,是你的安适和静谧,让我拥抱着无限的温柔。

指导老师:孙晓文

【点评】承载着“万里艚艘连天下,千卷白帆入城来”的古运河全程13.5公里,小作者笔下的这一段运河是位于“里运河文化长廊景区”的清江浦,具有浓厚运河文化特征、浓烈地方文化气息。她以漫步的方式流连于夜色笼罩下的清江浦,五彩斑斓的灯火、流光溢彩的河水、香气氤氲的桂花、络绎不绝的人群……演绎着最美的人间烟火。

小作者以儿童的视野悄然关注着身边生活的变化,用文字勾勒着一幅幅静谧美好的画面,为读者描绘了绿水穿城、舒适宜居的新淮安形象,让人一读就不禁产生一种向往之情。

幸福的味道

淮安市启明外国语学校初一(9)班   丁弋然

幸福是什么,是物质的享受,是生活的美满,更是汇聚幸福的点滴。

烟雨朦胧的花街,一起往日的尘嚣,清幽的宛如水墨丹青。屋檐上雨水滴落,在青石板上溅起轻浅的调子,伴随着风的呼唤,弥漫在这空蒙的老街中。

在我的记忆里,有位每天在花街做理发生意的爷爷。无论是在夏天的绿荫下,还是冬季的暖阳里,他总会精神抖擞的在恭迎顾客的到来。路边的人行道已然成为他没有房顶的家。

那天,我去爷爷那里理发。这是我第一次端详爷爷的样子,在岁月的洗礼下,他的皮肤十分粗糙,枯黄的脸上布满了褶皱和凹痕,就像是一沓被雨水打湿的牛皮纸干了之后的模样。他将我招呼下来,拿起一块大条纹布,两手将它甩起,布不偏不倚,正好落在我的身前,如量体裁一般。他的工具十分简单,只有一把剪刀。他给我剪发时,我的头发毫无与刀剪接触的知觉,只听“嚓,嚓,嚓“,长短不一的短发便落在条纹布的不同位置,此时的我,眼前似乎浮现出他的右手“上下翻飞”的景象。

头发剪好了,攀谈中,我了解到,理发爷爷的生意还很不错,周围的街坊邻居都光顾他这里,收入情况也稳定,现在国家每月还会发给他生活费,这笔生活费是以前都没有的,爷爷很满足现在的生活,觉得很幸福。

少时,雨骤,无数雨滴落下,汇成一曲《高山流水》,浸润人们的心田,此时所有的家都已安静睡在祖国的怀抱里。

如今,中国即将全面步入小康社会,它将给每一位贫困的人们送上幸福与快乐,这也将成为我们青少年的成长动力,让我们更加积极向上,为了中国的富强,与国家一起努力发展。相信未来,我们将会创造辉煌。

指导老师:朱红艳

【点评】这是一篇叙事真实,情感真切的佳作。在你的文章中,我感受到你深厚的文学功底和语言素养。选材贴近生活,以细致入微的笔触,全方位地描写人物,让读者感受到幸福的味道,情感细腻,引起读者共鸣。文章立意新颖,构思巧妙,结构清晰,首尾呼应,水到渠成。结尾巧妙扣题,画龙点睛,耐人寻味。

又见炊烟起

江苏省淮安市田家炳中学初二(5)班  何天静

落日的余晖里,村庄上空余烟袅袅随风飘浮。爷爷哼着小曲,扛着锄头从田间干活归来。奶奶坐在门前的板凳上绣着鞋垫等待我和姐姐放学归来。我和姐姐手拉着手,迎着风向那道最熟悉的炊烟跑去。记忆里最美的画面莫过于此,生命里最美好的日子莫过于与家人共进一日三餐。

清晨,当奶奶指挥着锅碗瓢盆唱起歌时,当葱油饼的香气渐渐钻进我和姐姐的鼻子里时,当炊烟刚刚从烟囱里钻出半个身子时,我和姐姐便不约而同地起床约会新的一天。奶奶的那句:“多穿点,外面冷。”还没来得及传到我们耳朵里,我和姐姐就已经跑到院子里的空地上踢毽子,跳皮筋去了。玩得累了,我们就回家吃早饭。在奶奶模板化的唠叨声中,我和姐姐咕嘟咕嘟两碗米粥下肚后,便匆匆背上书包上学去了。

中午,我和姐姐放学时,奶奶的午饭还没有准备好,我和姐姐便想着法子打发这午饭前的空闲时光:春天采野花,夏天摘桑葚,秋天捡树叶,冬天堆雪人。看到家里的那道炊烟开始落幕了,我们便急急忙忙地往家赶。到家时,奶奶已经把热腾腾的饭菜收拾上桌。爷爷偶尔会喝点小酒,咿咿呀呀的唱几首小曲儿,我和姐姐便觉得滑稽也在旁跟着唱,好脾气的奶奶也不怪我们吵闹,依旧和颜悦色地帮我们盛饭夹菜。

晚饭时,爷爷的话匣子便自动打开了,爷爷会给我们讲他年轻时的事情。爷爷儿时有四个兄弟,而他爷爷的母亲,我的曾祖母又因病早逝,日子有多苦可想而知,但爷爷字里行间透露出的都是乐观与坚韧。有时爷爷也会给我们讲他和奶奶的相遇相识的经历,奶奶就微笑着在旁静静的听着,偶尔也补充或纠正几句。回想一下,那时的晚餐多美好啊,我们没有人手一部手机,有的是一家人相聚时浓浓的温馨与幸福。

如今童年已渐行渐远,我和姐姐都在外地上学,与爷爷奶奶相聚的机会少之又少,只有在节假日时,我和姐姐才能又聚到爷爷奶奶家,我们两个也不再是只会在桌子旁等着吃饭的两个小孩子了,我们会帮奶奶准备饭菜,会给他们讲上学时的所见所闻。时光飞逝,昔日的温馨与幸福只增不减。

又见炊烟起 ,我想与时间赛跑,将每一次与家人相聚的机会牢牢抓住,将自己的每一份快乐都分享给家人,将与家人在一起的每分每秒都镌刻在心中。

晨钟暮鼓,盈盈一梦。让我们迎着风,向着阳,伴着亲情,出发!

指导老师:张玲

【点评】这是一篇写亲情的作文。小作者构思巧妙,围绕“炊烟”展开记叙,亲情在字里行间流淌,爱在奶奶准备的一日三餐,爱在爷爷准备的饭后故事。文章以清晨、中午、晚上的时间为序,回忆了童年的快乐,亲情的温暖。语言优美,行文流畅,表现了小作者扎实的语言功底。

莫忧少年志 追梦正逢时

江苏省清江中学高一(4)班   纪语琴

“千般荒凉,以此为梦;万里蹀躞,以此为归。”前车可鉴,来者可知。作为新世纪的时代青年,我们应心怀神州陆沉之志,深感中华腾飞之任,与时俱进,砥砺前行,用青春点亮中国梦。

“鲲鹏水击三千里,组练长驱十万夫。”世纪交织,岁月激荡,时代与青年相碰撞,溅出了炫目的火花。

中国青年,素来是书生气盛,勇担国任。正如李大钊所言:"青年之字典,无‘困难’二字;青年的口头,无‘障碍’之语”。从古时毅然在风华正茂之年投笔从戎的班超,到今无数边关战士于寒山雪风中筑起牢固的安全防线;从往昔“两弹”元勋们在荒芜之境铸造出国之重器,到今时莘莘学子于默默无闻中耕耘出一个又一个科学攻坚;从曾经塞罕坝人民在荒漠之中成就绿色传奇,到今时代代青年致力于扎龙湿地守护着国家级保护动物……“江山代有才人出 ,”新时代,新征程,未来的号角已然响彻长空。

“红蔫尚伫,有浩荡光风相候。”回首过去,种种成就在几辈人的血汗中造就,书写着一段又一段自强不息的传奇故事。对于正值大好年华的我们,新世纪舞台的序幕才刚刚拉开。

身为二十一世纪新青年,我们需骋目未来,将个人之梦与中国之梦相结合,方能与祖国共同逐梦,唱响时代交响曲。

正如梁启超所言:“少年强则国强,少年智则国智。”且看,在北大数学系冠以天才之名的付云皓——与生俱来的敏锐的观察力使他注意到我国在数学基础教育方面的短板,这位青年便毅然决然地放弃高端研究而选择成为数学竞赛的辅导老师。诚然,付云皓与千千万万个为“中华之崛起”而奋力拼搏在各自岗位上的人们一样,都具有超越小我成就大国的远见。“心之所向,素履以往。生如逆旅,一苇以航”,心系祖国之前程,肩担家国之重任,这样的人值得我们尊敬,更值得我们学习。

揆诸当下,“佛系青年”“丧文化”“我太难了”等满含着消极思想的网络用语正在不知不觉地侵蚀着一些青少年的积极心态。这样的字眼,只会让曾经乐观开朗的少年倍感消沉,让心怀愁绪的人们在短暂的畅快宣泄后继又坠入空虚的深渊。究其缘由,自然是复杂且多元。但身为社会主义的“接班人”,我们更应胸怀天下,放目四海,以“自由之精神,奇僻之思想,敏锐之直觉,活泼之生命”与蓬勃发展中的祖国一同奋进,共创美好未来。

“卅载光阴弹指去,未经磨染是初心。”不忘初心,方得始终。青年不坠青云之志,让我们勇往直前,砥砺奋进;追逐梦想,永不言弃,争做时代的弄潮儿!

指导老师:伊童童

【点评】文章大开大阖,谈古论今,论述青年人逐梦之于祖国的重要性。读罢此文,可以想见中华青年之志气,之铮铮铁骨。历览古今有志青年的累累硕果,就好像看到了民族的光,这光,光芒万丈。中国青年,用血汗书写造就着一段又一段自强不息的传奇故事。“卅载光阴弹指去,未经磨染是初心。”中国青年的希望在于,不被迷雾蒙蔽双眼,而是在荆棘丛生中乘风破浪。

江苏省清江中学高一(16)班  吴晨曦

乌青色的天边吞吐着残阳掠影,有意无意将倚靠在残喘木门前瘦小的他包裹起来。

还未点上煤油灯,她在昏暗的日光下熟稔地切起萝卜,投入滚滚的一锅水中。几近四分五裂的木门笼不住日晚寒风,寒气尽数压在她单薄的肩膀上,还有身为长女而负的沉重担子。吃饱穿暖,成了年幼的她奢侈却又 无法触及的青天梦想,弥散成夜晚将临的日影泼洒。

彻骨的冷拉扯着微微跳动的火舌,她裹着空腹沉入梦境。

木门吱呀地响,无休无止,将边陲小村的夜拉得很长。

她踏着晨光,身挎医疗包走在荒芜交织的田垄上。步入中年的她梳起整洁的辫,在这小村中奔走给人瞧病。没有钱念书,就跟着老村医后汲取经验,也背负日益沉重的行囊奔跑起来,微博的收入终于为见拙的家境塞 上一块堵风的瓦。不敢想象这是怎样的一种韧性。她不停的奔跑,庄稼种子也季季更替,老屋的青瓦上总会汇聚清晨的朝露,总期待与夜晚荷锄而归的她相逢……

家里装了亮漆沉重的大铁门,两旁挂着她用红灯纸精致糊的灯笼,日夜摆动。

沉重的铁栓为她的内心筑了一层坚铜铁壁,从此家中不再寒冷,火舌明亮而缓慢地舔着锅底,里面是年年会吃的猪肉。她坚信,奋斗,生活正变美好。

铁门沉闷地迎接一个披月的归人,又远送一个黎明奔波的身影。

她不再将掺着银丝的头发高高束起,而是优雅从容地披在肩头。她依然在为病人瞧病,四十多年的丰富经验和朴实微笑的脸庞,逐渐将步入老年的她描摹清晰。门庭前的柿子树和枇杷树年年热闹结果,她骑着先进的电动车在小村发达的水泥路上奔走,忙碌的永不停歇。她去村头果园摘下甜梨捎给她的宝贝孙女,到排排长垄的塑料棚中欣喜地捧出长串晶莹圆润的葡萄,迈着夕阳在鸡舍中撒下甘甜的玉米粒,伴着轻柔而温暖的晚风沉沉睡去。

少时的木门早已投身于源源火堆中,为她的家燃起前行的希望,铁门残颓着掉光亮漆,茸拉在墙角。如今光洁墙壁旁,是一扇坚固的防盗门。金属的光洁把手从未在这个家显出森冷的冷漠寒光,却总染着一层人间烟火气,诞生于这个生命在于奋斗的新中国、新时代。

一代代如她的奋斗者,为美好的未来和梦想不断奔跑。是他们,路过曾经的迷茫,又惊叹小康社会日益建成的惊喜,日日夜夜的点滴变化为中国的明天迎接一个又一个也许熹微,却总会到来的如约而至的黎明。

共迎月落、夏至、秋收、冬藏,一个闪光的崭新时代。

指导教师:孙文静

【点评】清代叶燮曾言:“诗之至处,妙在含蓄无垠”。诗如是,文亦然。这篇文章以散文化的笔触描写了平凡而又普通的无数个中的一个,从那个旧时代“蹒跚”走过,“轻盈”地走在新时代的优雅身影。“一花一世界”,文章通过这个中年至老年的“她”的足迹,含蓄地书写了不同时代的不同元素和迥异的风貌,诠释了新时代的与日俱增的幸福感。

作者笔力洒脱,文章舒而不缓,行云流水,在平心静气的抒写中蕴含了对新时代的美好期许与展望。

从鸡犬桑麻走向笙歌鼎沸

江苏省淮阴中学高二(16)班  于俊欣

这是一个寻常的乡村春日午后。

春光融融,长空沉碧。阳光透过屋后树林的疏叶,投下道道透亮的光柱。奶奶正在家前侍弄着蔬菜,像针穿衣边一样细细缝补。小菜园的园角也不甘寂寞,一支桃花斜伸,浮在半空,夭夭灼灼。

奶奶忙活了一阵儿,卡着腰抻了抻,抬眼瞧见了悬在天空的几抹霞光。收拾好农具,吃完晚饭,换身纯棉衣服,叫上几个邻居,悠悠走到打麦场去。

前两年,政府把石子路铲了,修成了水泥路,平坦,敞亮,下雨天再也不用深一脚浅一脚地趟泥塘了,奶奶晃着步子,心里揣着高兴。

当她浑浊的眼睛望向绿油油的稻田时,一股复杂的情绪从心底翻涌上眼底。

“乡村四月闲人少,才了桑蚕又插田。”这样的农忙自古有之。到奶奶这一辈,他们的大半辈子也都是面朝黄土背朝天,在田野上讨生活的。向往田园的文人骚客大多只看到了“稻花香里说丰年”,却未曾真正体验过人力耕田的千般苦楚,万般心酸,若农户疏于生产,落得个“草盛豆苗稀”,第二年的“凄凄惨惨戚戚”怎可言说?

而如今,政府关注“三农”问题,切实关注民生,进行了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稳步推进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同时推出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于是,大政策落实到小家庭,奶奶一大家一共有十余亩田的经营权,转让给种田专业户进行大规模机器生产,每年都能得到一笔稳定收入,并且她符合农村低保条件接受物质帮助,再加上儿女的赡养费,这些财物都是爷爷奶奶以贫农的身份直奔小康的物质保障。

于是,奶奶在这农忙时节,得以享受老年生活。

转弯,告别稻田,打麦场就在眼前。

过去的打麦场摇身一变,如今已成了村民活动广场,天公作美时,老太太老头儿们就聚集在这里跳广场舞。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农村的生活观念也发生了巨变。从前“力尽不知热”,到了现在养生之道几乎家喻户晓。奶奶晚饭后一定会遛弯,风雨无阻;“无公害食品”“绿色食品”这些新鲜词也会时不时地从农村老年人嘴里蹦出,他们总说自家种的蔬菜,养的家禽就是最好的食疗;听说跳广场舞能促进身体健康,这不,他们就在村委会的组织下积极参与。过去万籁俱寂的乡间夜晚此时正热闹非凡,笙歌鼎沸。

扭动着不再挺直的腰肢,挥舞着老茧遍布的双手,摇晃着饱经风霜的面颊,他们是新时代的农村老年人,品尝过旧日子的苦辛,感受着新时代的幸福,他们值得,他们应当,改变原生活的面貌,在他们自己及子孙创造的新生活中实现小康。

在这条小康路上,广大的农民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同时也感受到了新时代的给他们带来的巨变。但我想,变的是生活方式、生产方式,让农人从生活重负中解脱出来,从纯体力劳动中解放出来,而不变的是千百年来他们的质朴与勤劳,“丰年留客”时的“足鸡豚”应该在,不在农田上写诗,那么,就在子孙后代的心中写下一行行田园诗歌吧!

在这新时代,农人们品咂出另一番生活妙味,他们在党的领导下,将冷清的日子过得红火,他们带着岁月的磨砺正昂首阔步走在国家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路上!

指导老师:张丹

【点评】在众多以议论为主的文章中,本文通过记叙一位乡村奶奶的生活巨变,以小见大,表现了整个乡村生活的不断改善。又通过乡村生活的新旧对比,突出了党的“三农”工作的深入民心和卓有成效。另外,本文文笔细腻,底蕴深厚,语言优美,清新诗意。如多用四字短语,言简意赅,如“春光融融,长空沉碧”“丰年留客”;或用排比,增强气势:“扭动着不再挺直的腰肢,挥舞着老茧遍布的双手,摇晃着饱经风霜的面颊……”或激情洋溢,诗意扑面,如“不在农田上写诗,那么,就在子孙后代的心中写下一行行田园诗歌吧!”

点评老师:时彬彬

来源:淮安市文明办推荐

| 微矩阵

 报纸广告服务 新媒体广告刊例价 技术服务

地址:南京市建邺区江东中路369号新华报业传媒广场 邮编:210092 联系我们:025-96096(24小时)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2120170004 视听节目许可证1008318号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苏字第394号

版权所有 江苏扬子晚报有限公司

 苏ICP备13020714号 | 电信增值业务经营许可证 苏B2-20140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