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向我们的小康生活|蟹塘“搬”到家门口的“标准池塘”,螃蟹产量高了,蟹农腰包更鼓了
2020-07-07 18:26

图片

苏州生态涵养发展实验区(东山)2020年重点项目

“以前因为养螃蟹,我们都住在湖面上,制造的垃圾也多,很容易污染太湖水质。”在苏州生态涵养发展实验区(东山)的湖边,蟹农宋永康向记者介绍,自从太湖围网拆除后,将养殖池塘进行标准化改造,在家门口的池塘里养螃蟹,不仅环境变好了,螃蟹的个头也越来越大,产量越来越高,赚的钱越来越多了,日子也越过越红火了。

没销路、没技术,第一年养蟹亏了本

宋永康是苏州市吴中区东山镇东大圩新辽村的一名蟹农。今年52岁的他,已经养了22年的螃蟹,是太湖边上第一批养螃蟹的人。

1998年,宋永康承包了150亩太湖水域养螃蟹。和其他蟹农一样,在太湖上养殖螃蟹,自产自销,同时也面临着养殖户普遍存在的问题:一愁销路,二愁技术。“天不亮就起来抓螃蟹,抓到太湖边上,会有昆山、上海那边的人来收,去的晚了收的人就走了。”宋永康对记者说。

宋永康清楚地记得,1999年,他第一次去卖蟹时,和两个好兄弟从苏州火车站坐上火车,将螃蟹运到了广州、深圳,然后再坐火车运到香港等地去卖,“没技术,养的蟹人家看不上,一大半没卖掉,卖不完的还得重新运回来,这一来二去螃蟹被折腾死了,人也被折腾得不行。”宋永康对记者说,“第一年养蟹以亏本结束,但当时我并没有放弃,因为我们知道了人家需要什么样的蟹。”

第二年,宋永康听说上海那边蟹苗好,养出来的蟹腿硬、外壳青黑有光泽,“卖蟹苗的人肯定知道蟹怎么养,我就跑去了上海买蟹苗,当时蟹苗价格是3.5元钱一个,贵是贵了点,但可以学一些技术,这个价钱值了。”宋永康说。

经过近一年的精心饲养,宋永康的付出得到了回报。第二次去香港、深圳卖蟹时,不仅没人嫌弃,还卖上了一手好价钱,积累了一批客源。现在,每年8月份前后,香港、深圳的客户都会主动来找他订购螃蟹。

蟹塘搬入“标准池塘”,蟹农一年净赚20万

 

图片

蟹农宋永康在养殖螃蟹

苏州吴中区是苏州山水资源最丰富、生态要素最齐全的地区。2018年,苏州启动生态涵养发展整治,吴中区对太湖流域所有养殖池塘进行标准化改造,建立了1万亩东、西大圩标准化养殖池塘。

根据安排,宋永康和其他蟹农统一搬迁到苏州生态涵养发展实验区的东大圩标准化养殖池塘。“养得好好的,突然要搬,总归是有怨气的。”宋永康对记者说,“但搬过来之后发现水质很好,养殖的螃蟹个头大,母蟹蟹黄饱满,公蟹肉质紧实,口感与之前太湖里面的蟹相比毫不逊色,前来采购的客户络绎不绝,我也从之前承包的150亩蟹塘上升到200亩,去年净利润就有20多万元。”丰收的喜悦让宋永康喜上眉梢。

生态涵养区示范引领效果初见成效

 

图片

生态环境更好了

吴中区东山镇副镇长杨忠星告诉记者,目前,苏州吴中区东山镇已排定生态保护、生态治理、民生保障和产业发展4大类97个项目,总投资约180亿元。今年以来,东太湖湖滨湿地地带、东山镇渔业健康养殖综合提升、金庭镇消夏湾湿地生态缓冲区等项目有序推进,涵养区示范引领效果初见成效。

据介绍,苏州生态涵养发展实验区作为长三角第一个生态涵养区,是一个具有区域乃至全国示范意义的绿色发展先导区、区域协同示范区、制度创新实验区和生态宜居模范区。未来,围绕生态涵养发展实验区建设,苏州市、区两级将从生态保护、绿色发展、民生保障、创新机制等方面多点发力,并在资金支持、考核监督予以更多保障。见习记者 柴军虎 扬子晚报/紫牛新闻记者 张毕荣

| 微矩阵

地址:南京市建邺区江东中路369号新华报业传媒广场 邮编:210092 联系我们:025-96096(24小时)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2120170004 视听节目许可证1008318号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苏字第394号

版权所有 江苏扬子晚报有限公司

 苏ICP备13020714号 | 电信增值业务经营许可证 苏B2-20140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