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大2020年“强基计划”重磅出炉!扬子晚报推出“南大强基计划报考最全H5”
来源:扬子晚报
2020-05-06 15:46

 图片

备受关注的南京大学2020年“强基计划”招生政策正式出炉!南京大学数学与应用数学、信息与计算科学、物理学、化学、生物科学、汉语言文学(古文字学方向)、历史学和哲学等8个专业,将面向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招收210名有志向、有兴趣、有天赋的青年学生进行专门培养。为了帮助考生们更好地报考南京大学,南大还与扬子晚报招考部落联合推出强基计划报考H5,扫描二维码阅读,了解你想知道的南大。

图片

【招生简章画重点】

哪些考生可以报?

高考成绩优异考生和竞赛生都有机会

南京大学“强基计划”招生,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符合2020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报名条件,综合素质优秀或基础学科拔尖,并有志于将来从事相关领域科学技术工作的高中毕业生均可申请报名。符合报名条件的考生可以分为两类,第一类是高考成绩优异的考生,第二类是相关学科领域具有突出才能和表现的考生。高中阶段须在数学、物理、化学、生物学、信息学任一学科奥林匹克竞赛中获得全国决赛二等及以上奖项。

南大“强基计划”设三个专业组8个专业:数学与应用数学、信息与计算科学、物理学、化学、生物科学、汉语言文学(古文字学方向)、历史学和哲学。招生总计划210人。5月10日至31日24:00,考生可登录南大“强基计划”报名平台(https://bm.chsi.com.cn/jcxkzs/sch/10284),按要求完成网上报名。所在省份设置招生专业中,第一类考生可根据自己的学科特长和专业兴趣填报不超过3个专业志愿。第二类考生只能在符合报名条件的竞赛科目所在专业组中填报1个专业,未设置对应专业组招生计划的不得报考(多填或未按要求填写的志愿无效)。填报志愿提交后不得修改。南大在招生简章中强调,报考南大“强基计划”的考生不能兼报其他高校。

“强基计划”怎么考?

学科素养和身体素质考查“一个都不能少”

南京大学“强基计划”的测试方式分为体育测试和综合测试两个部分。测试时间安排在7月29-30日。体育测试的项目为50米跑、立定跳远,结果作为录取的重要参考。综合测试的笔试和面试分别按照60%和 40%记入南大考核成绩。笔试按照报考专业所在专业组进行。面试则重点考查考生相关学科知识储备和专业发展潜力,并参考考生综合素质档案。

南大将按照“分数优先”的原则分专业划定录取分数线,依据考生“高考成绩(折算成100分)×85%+南大考核成绩(折算成100分)×15%”合成的考生综合成绩进行录取。末位综合成绩相同时,依次按照高考成绩、南大考核成绩排序。

本次招生,南京大学将于8月5日前确定录取名单并公示录取标准,并在本科提前批次录取前完成录取。被正式录取的考生不再参加所在省(区、市)后续高考志愿录取;未被录取的考生可正常后续各批次高考志愿录取。

图片

优惠政策有哪些?

达到本一省控线后按报考类别分别入围

对于第一类考生,高考成绩(不含任何政策加分,下同)须达到所在省(区、市)本科一批录取控制分数线(合并本科录取批次省份单独划定的相应分数线,下同)。南京大学按照“分数优先、遵循志愿”的原则,依据考生高考成绩和所在省份各专业计划数的4倍,分别确定各专业入围南大考核考生名单(对于同分考生,报考理科类专业的依次按照数学、语文、外语单科成绩排序,报考文科类专业的依次按照语文、数学、外语单科成绩排序),并公示各专业入围标准。对于第二类考生,高考成绩达到所在省(区、市)本科一批录取控制分数线即可入围,并按填报志愿确定入围专业。江苏省考生高中学业水平测试两门选测科目等级最低要求为AA。

考生可于7月27日登陆报名系统查询入围结果。入围南大考核的考生须在7月28日24:00前凭报名系统入围结果查询页面上的支付码完成交费,打印准考证。

【人才培养方案抢先看】

以基础学科研究和培养见长的南大,此次拿出了几乎全部的“当家”优势学科。南大本科招办主任李浩介绍,南京大学将充分发挥综合性高校特色,汇聚一流学科、一流师资、一流育人资源优势,依托新时代南京大学“三元四维”人才培养新体系,打造强基计划学生培养特区,引导学生在大师引领下聚焦国家重大需求、人类未来重大挑战、重大科学问题等关键领域,通过探究和创造性活动,强化使命意识,提升综合素质,增强创新能力。

图片

数学与应用数学

学科实力:首批国家应用数学中心、国家一级重点学科、国家基础学科人才培养基地,首批入选“拔尖计划”,进入ESI全球排名前1%。

培养优势:数学与应用数学为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国家级特色专业、省品牌专业、省重点专业。

单独编班:配备一流师资,单独制定方案,小班化教学。

多元导师:每人均配备学业、学术和生涯导师,对学习科研、生涯发展进行全方位个性化指导。

本硕博衔接:本科阶段课程、学制、科研均与研究生阶段衔接,考核合格进入下一阶段学习,优秀者可直博。

数学系网址https://math.nju.edu.cn

信息与计算科学

学科实力:依托两个国家一级重点学科、国家重点实验室,承担若干国家重大科技计划项目,荣获国家科技进步奖一等奖1项、二等奖4项、三等奖2项。

培养优势:数学系、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系、人工智能学院联合师资。

单独编班:配备一流师资,单独制定方案,小班化教学。

多元导师:每人均配备学业、学术和生涯导师,对学习科研、生涯发展进行全方位个性化指导。

本硕博衔接:衔接研究生阶段培养,优秀者可直博信息科学、计算科学、人工智能等相关方向。

数学系网址https://math.nju.edu.cn

人工智能学院网址http://ai.nju.edu.cn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系网址https://cs.nju.edu.cn/

物理学

综合实力:一级学科国家重点学科,“双一流”建设学科,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第一个接受“中国标准”物理学专业认证的专业;国家基础学科人才培养基地,首批入选“拔尖计划”,十余年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经验,并持续以人才培养质量不断提升为目标。

培养特色:柔性进出、阶段考核相结合的动态机制;课程与科研本硕博衔接培养;个性化培养方案,全程知名导师(一生一师、一生多师)成长跟踪保障,多形式国际视野训练。

科研训练:鼓励学生参加高水平教师主持的科研课题,以及国内外各类物理学术竞赛等。

单独编班、小班授课、小班化管理。

物理学院网址https://physics.nju.edu.cn/

化学

学科实力:我国最早的博士授权单位之一,一级学科国家重点学科,“双一流”建设学科,国家基础学科人才培养基地,首批入选“拔尖计划”,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

培养特色:根据学生兴趣和能力建立“一人一方案,一人一课表,一人一导师”教学体系,采用“四层次、八模块”的创新性课程体系,建立科教协同的培养机制。

单独编班:小班化教学,配备以院士、长江学者和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领衔的一流师资,提供一流的学习条件,创造一流的学术环境与氛围。

衔接培养:阶段性考核和动态进出,本硕博衔接培养。

化学化工学院网址https://chem.nju.edu.cn/

生物科学

学科实力:一级学科国家重点学科,“双一流”建设学科,学科评估生物学A、生态学A-,7个学科进入ESI全球排名前1%。

培养优势: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国家基础学科人才培养和国家生命科学与技术人才培养双基地,首批入选“拔尖计划”。

阶段考核:阶段性综合考查、科学分流和动态进出,本科一年级强基础、二年级分方向、三年级重创训、四年级衔硕博。

衔接培养:本硕、本博衔接培养,免试推荐直博生向强基生优先倾斜。

平台支撑:小班化、导师制、个性化、国际化培养,最优师资和医药生物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等科研平台全方位支撑。

生命科学学院网址https://life.nju.edu.cn/

图片

汉语言文学(古文字学方向)

专业学术实力雄厚。汉语言文学是“双一流”建设学科、国家基础学科人才培养基地、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汉语言文学研究型教学成果先后三次获国家级教学成果奖。

研究型教学模式和传统书院人文教育模式相结合,培养古文字学拔尖人才。强基生二年级全部进入书院,以“书院生”身份接受专门的学术训练。多学科导师群集体指导,培养宽基础、交叉性、研究型人才。

课程教学与师友会相结合。创新一流大学人才培养模式和师生关系,一年级起开展“师友会”活动,每位老师负责指导5名强基生,帮助他们在“亲师取友”的日常学习与生活中得到全面发展。

文学院网址https://chin.nju.edu.cn/

历史学

学科群布局完备:拥有中国史、世界史、考古学三个一级学科,均入选江苏省优势学科。第四轮学科评估中国史A,历史学为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国家基础学科人才培养基地。

培养特色:立足培养“基础厚、复合型、国际化”的史学人才,构建“柳诒徵学堂班+导师制+新型人才培养课程体系+实践教学+科研带动教学”培养模式。

衔接培养:定期考核,施行末位淘汰,衔接本硕博阶段。

支持体系:实施海外交流计划,在免试推荐研究生、奖学金等方面予以优先安排。

历史学院网址https://history.nju.edu.cn/

哲学

专业特色:“双一流”建设学科,第四轮学科评估A,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

培养模式:书院制、小班化培养,单独制定培养方案;以“一生一项目”标准设立本科生科研基金项目;以“一生一游学”标准设立本科生国际交流项目;实行学术导师、学业导师、思政导师三级导师制。

课程体系:单独制订教学计划,增开新文科特色课程群、“刘伯明讲座教授”系列课程、科创训练课程

衔接培养:阶段性考核、动态进出,本硕博衔接培养。

哲学系网址https://philo.nju.edu.cn/

扬子晚报/紫牛新闻记者  杨甜子

摄像  朱信智

剪辑  孙楠羽

编辑 : 严静

| 微矩阵

 报纸广告服务 新媒体广告刊例价 技术服务

地址:南京市建邺区江东中路369号新华报业传媒广场 邮编:210092 联系我们:025-96096(24小时)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2120170004 视听节目许可证1008318号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苏字第394号

版权所有 江苏扬子晚报有限公司

 苏ICP备13020714号 | 电信增值业务经营许可证 苏B2-20140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