宿迁非遗之旅:泗州戏每年要演150场
2020-01-29 17:24

图片

宿迁历史悠久,人文荟萃,文化遗产丰富,地域特色鲜明,其中省级以上非物质文化遗产共有23项,包括列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泗洲戏、洪泽湖渔鼓,其他还有淮海戏、工鼓锣、天岗锣鼓、大兴旱船、洪武花棍舞、蔡集手抄草纸制作技艺、苏北琴书、云渡桃雕、洋河酒传统酿造技艺、双沟酒传统酿造技艺和皂河正月初九庙会等。目前,宿迁市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有1人,泗州戏项目的李洪湘。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共有13人,市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共有281人。

云渡桃雕:自古平民出绝招

在古老的大运河与古黄河之间,有一个因桃雕而闻名国内外的小村庄,它就是泗阳县临河镇的云渡村。康熙皇帝当年见到“云渡桃雕”后大为惊叹,并为之赋诗:“渡上人家尽锉刀,神奇化朽作桃雕。图形态势皆成趣,自古平民出绝招”。2019年4月,泗阳县临河镇正式收到来自文化和旅游部颁发的2018-2020年度“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云渡桃雕)”奖匾和证书,该镇凭借云渡桃雕的传统优势,连续五次蝉联“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云渡桃雕)”称号,这也是宿迁市唯一获得该荣誉的乡镇。

图片

图片

据有关史料记载:泗阳,古称桃源县,境内历来广植桃树。“夭桃千顷”为该县赫赫有名的“八景”之一。“云渡桃雕”已有400多年的历史,早在明朝,桃园滩及黄河岸云渡口一带的老百姓就掌握了用桃核雕刻工艺品的技艺。发展至今,“云渡桃雕”技艺日趋完善,以平中寓奇、拙中见巧而闻名于大江南北,成为江苏两大著名核雕流派之一(另一流派为苏州“光福核雕”)。

图片

巧手们能把“八洞神仙”集中雕刻在一枚桃核上,刀工朴素浑厚,拙中显奇,颇富民间色彩,令人拍案叫绝,叹为观止。张果老倒骑毛驴、吕洞宾仙风道骨、蓝采和手捧花篮、韩湘子吹箫引凤、何仙姑手持莲花……一枚仅有手指大的桃核,能把八位仙人的外貌和神情,一个个维妙维肖地刻画出来。

另外,云渡桃雕技术高超的行家里手,所雕刻出的一串佛珠,更使人大开眼界。佛珠上雕刻的图案,千姿百态,或雕五百罗汉、或雕花卉果实、或雕花鸟虫鱼等。最精致的花鸟佛珠,不但镂空剔透、造型准确,就连鸟的翎毛、花瓣花叶,都要求达到疏密适度、层次分明。佛珠上的花鸟种类计有:凤凰牡丹、松鹤献寿、喜鹊登梅、鸳啼红杏、燕穿绿柳、鸳鸯荷花等多种祥瑞图案。

据泗阳文化馆王晓康书记介绍,云渡桃雕的从业人员主要分两块。原生态作品由于没有市场,从业人员从几百人缩减到不足百人。而精雕这一块从无到有,队伍日渐壮大,好一点的市级传承人每人每年收入能达20万元左右。所以,云渡桃雕也在不断的创新发展中。近年来,临河镇大力传承发展云渡桃雕这一民间文化艺术,新建云渡桃雕传习所,组织云渡桃雕老中青艺人传帮带,成立云渡桃雕文艺沙龙,开展桃雕造型设计研究,在县内外多处旅游景点设立云渡桃雕专柜,并组织桃雕艺人外出参加中国江苏文化周、上海世博会等展演展示……一派蒸蒸日上。

洪泽湖渔鼓:“鼓庆丰年”铿锵有力

洪泽湖渔鼓也称端鼓舞,《中国舞蹈志·江苏卷》载:“端鼓舞”源于满族人的风俗——跳神。随着民间南北文化的交流,传到洪泽湖区,成为湖区渔民驱邪、敬湖神、保佑丰收的民俗。另据洪泽湖湖区有关(家谱)“端鼓起于唐”的记载:当年唐王为超度世上无主冤魂,在洪泽湖穆墩岛举行水陆大会时,渔民利用鱼皮蒙制单面鼓,端手上敲打时,边打边舞,由此产生“端鼓舞”。2014年11月,江苏省洪泽县、泗洪县申报的洪泽湖渔鼓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四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图片

明清时期,端鼓舞形成鼎盛。凡渔民续家谱、祭祀、开捕、灯会时都要设坛举行“打端鼓”活动。后来,湖区艺人对打端鼓的舞姿增加了劳动模拟,同时,“端鼓舞”改称“洪泽湖渔鼓”。展演时,艺人穿着艳丽的服装,左手端着形似芭蕉扇单面羊皮鼓,右手用细竹签敲击鼓面,按鼓的节奏踏步,身体随船体摆动,似船在水中行走。有时直接模拟撒网捕鱼时的动作。展示时有音乐、有舞蹈、有说唱,唱词格律与押韵方式奇巧多样,别致有趣。其代表作有《张郎休妻》、《魏征斩小龙》、《唐王游地府》、《刘文龙赶考》等十几部。

图片

据相关负责人介绍,洪泽湖渔鼓舞每年举办一次“渔鼓舞”文化节,在重要节庆也必演渔鼓舞。为了更好地传承保护优秀的文化遗产,继承本地非物质文化遗产,泗洪县半城镇雪枫学校开展了“渔鼓进校园”活动,学校还将“洪泽湖渔鼓”编入校本课程,辅导老师深入湖区走访渔鼓老艺人,挖掘传统渔鼓的舞蹈动作和鼓点,对古老的渔鼓进行了传承创新,每周末组织学生排练渔鼓,编排了广场百人渔鼓表演和舞蹈作品《渔鼓闹春》。新编的渔鼓吉祥、奔放、热烈、雄浑,根据渔家生产生活的特点,整个舞蹈分为“轻舟出湖”、“撒网捕鱼”、“摘菱采莲”、“鼓庆丰年”等场面,其场面宏大,鼓点铿锵,喜庆热烈,震撼人心。

泗州戏:老戏也能开出“新花”

泗州戏原名“拉魂腔”,具有深厚的群众基础和丰富的文化底蕴,以优美的唱腔、动听的旋律,唱响淮河两岸、大江南北。其表演在说唱基础上大量吸收民间的"旱船舞"、"跑驴"等舞蹈形式,充满浓郁的乡土气息。2006年5月20日,泗州戏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图片

图片

泗洪县泗州戏剧团是宿迁市国家级非遗保护项目泗州戏的保护单位。团长刘洋泉对扬子晚报/紫牛新闻记者介绍说:泗州戏演出频率很高,每年在150场左右,演出主要以小戏为主,如反映敬老爱老的《三婆媳》、《骨肉情》,创建文明家风乡风的《戒酒》,反映新时代共产党员“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的《信仰》等等,“为了更好地保护泗州戏,我们制定泗洪县泗州戏‘十年发展保护规划’,目前各项保护工作:如人才队伍建设、传承基地建设,年青观众的培养等都在有序推进。”据了解,《信仰》是泗州戏剧团精心排演的原创剧目,讲述了因在战争中党员资料被焚毁,丢失了党员身份的“老干头”,七十年坚持不懈寻找党组织,拒绝二次入党,帮助牺牲的战友们完成最终心愿——将遗留下的三块大洋的党费上缴的感人故事。该剧一举斩获第十四届“华东六省一市戏剧小品大赛”银奖。

扬子晚报/紫牛新闻记者  冯秋红

| 微矩阵

地址:南京市建邺区江东中路369号新华报业传媒广场 邮编:210092 联系我们:025-96096(24小时)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2120170004 视听节目许可证1008318号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苏字第394号

版权所有 江苏扬子晚报有限公司

 苏ICP备13020714号 | 电信增值业务经营许可证 苏B2-20140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