酿醋、腌肉也用上了人工智能,还是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中国特色食品有望实现智能化加工
来源: 扬子晚报网
2020-01-11 14:24

 扬子晚报网1月11日讯(通讯员 吴奕  记者 万凌云)  香醋、腊肉、茶叶……中华特色食品种类繁多,蕴藏着中华儿女传承千年的生存智慧。然而,特色食品加工很大程度依赖于人工经验,加工成本高、质量不稳定、规模也上不去。江苏大学邹小波团队研究项目《特色食品加工多维智能感知技术及应用》解决了我国特色食品智能化加工的瓶颈问题。10日,该项目获评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

图片

邹小波团队一直从事食品无损检测技术研究,研究水平处于国际前沿。近年来,团队围绕中华特色食品加工多维感知技术及应用开展具体研究。“传统的特色食品加工,过程控制靠人工经验,技术传承靠师傅带徒弟,产品质量很不稳定”,邹小波介绍,随着时代的发展,我国特色食品加工必然要从粗放型走向自动化、智能化。

食品加工过程中,人工评价及单一通用检测技术无法实时获取食品加工过程的风味变化、成分分布等非线性、时变性信息。历时16年的研究,邹小波团队在多维感知仿生评价新方法、多维分布成像化检测方法上取得重大突破,并且在此基础上创制了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智能加工装备。

邹小波介绍,风味是食品的灵魂,人类感观食品风味无外乎用眼睛看、用鼻子闻、用舌头尝。团队研制出的光电双模态仿生传感器就具有人类的感知功能,可以仿生人类视觉、味觉、嗅觉三个物理维度的互相感应。使用这种新方法,食品风味的评价及监控就可以从“人工经验式”转变成传感智能式。

在食品加工过程中,目前的检测技术采用的是单点采样,高光谱图像技术被西方发达国家垄断。团队发明了多维分布成像检测技术,既有单点的成像信息,又有多维分布描述能力,由此实现了加工过程参量的时空分布感知,技术达到国际领先水平。

基于深厚的研究基础,团队创制的智能加工装备,既可以在线检测食品加工过程的品质,又能实现加工过程的柔型控制,实现了“测+网+云+控+机”一体化。

中国轻工业联合会项目鉴定结果显示,该项目在镇江香醋固态发酵过程中使用智能检测系统,人工成本减少了20%,能耗下降了15%。

中国最大制醋企业、镇江恒顺醋业的李国权说:“翻醅操作是代代人工传承,现在一台机器相当于50个人的劳动,一下子实现了从手工到机械化到智能化的三级跳。”

目前,该研究成果已推广至香醋、肉类腌制品、夏秋茶、白酒等食品加工行业的大型龙头企业,近三年新增利润3亿元以上。项目授权中国发明专利46件、美国发明专利3件;出版专著10部,其中英文专著4部;发表SCI论文226篇,其中ESI高被引论文4篇、单篇最高SCI他引达500多次。

邹小波还透露,项目的起源正是他在镇江恒顺醋业的博士后经历。因为看到制醋过程不省力也不省工,他立志于要做研究促进其标准化、机械化。如今,他的研究不仅实现了这一目标,更基于信息技术的进步,推动了特色食品加工产业的信息化和智能化升级,进一步助力了食品科技健康转型和智能制造。

此外,发稿前记者还获悉,江苏大学许文荣教授参与的《异体间充质干细胞治疗难治性自身免疫病的关键技术研究与临床应用》,也荣获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研究该成果丰富了自身免疫病发病机制的基础理论,为难治性自身免疫病的治疗开辟了新的途径,解决了部分难治性患者常规治疗无效的难题,具有重要的科学价值和潜在的临床应用前景,引起了国内外同行的高度关注。并且,该方法已推广应用到20多家省内外单位。

编辑 : 陶善工

| 微矩阵

 报纸广告服务 新媒体广告刊例价 技术服务

地址:南京市建邺区江东中路369号新华报业传媒广场 邮编:210092 联系我们:025-96096(24小时)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2120170004 视听节目许可证1008318号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苏字第394号

版权所有 江苏扬子晚报有限公司

 苏ICP备13020714号 | 电信增值业务经营许可证 苏B2-20140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