捧回国家科技进步特等奖!南通企业参建的“大国重器”有多牛?
来源:紫牛新闻
2020-01-11 14:38

“国家对科技创新的重视前所未有,这更坚定了我们做强制造业、持续攀登科技高峰的信心!”10日晚,刚从北京参加完2019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回到南通的江苏海新船务重工有限公司董事长孟咸宏,激动地对扬子晚报记者说。

这一天,由上海交通大学牵头科技攻关、江苏海新船务重工有限公司等单位参与的“海上大型绞吸疏浚装备的自主研发与产业化”项目,荣获国家科技进步奖,并成为这一奖项仅有的3个特等奖之一。

图片

南通船企建造的“新海旭”挖泥船

图片

南通船企建造的“新海旭”挖泥船

海上大型绞吸疏浚装备,就是俗称的用于疏浚航道、填海成陆的“造岛神奇”,科技含量高、技术难度大。随着经济发展和战略需要,我国在这一领域需求巨大,但此前,这一设备曾长期依赖进口。本世纪以来,由上海交通大学谭家华教授领衔的船舶与海洋工程科技团队,一步步攻克各种关键技术,先后研制出60余种疏浚装备,推动形成了完整的大型绞吸挖泥船自主产业链,使我国疏浚能力跃居世界第一,年挖泥量超过10亿立方米,在一带一路港口建设、基础设施建设、航道疏浚等工程中创造了举世瞩目的中国速度和多项世界纪录,成为当之无愧的“大国重器”。

在上海交大设计的这些“大国重器”中,江苏海新船务重工有限公司建造的 “新海旭”绞吸挖泥船,是令人瞩目的“明星产品”。它于去年4月从海门造船基地启航,赴沙特阿拉伯参与“一带一路”建设,目前工作状况良好。

公司董事长孟咸宏告诉记者,“新海旭”从设计到建成历经26个月,其绞刀、钢桩台车、泥泵、疏浚监控等核心技术均由我国自主研制,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标志我国已经形成了大型绞吸挖泥船设计、制造和使用的完整技术体系和产业链。

“新海旭”结构复杂、技术含量高,建造过程难度很大。为此,海新重工组建了技术攻关小组,攻克了超大吨位超高精度钢结构设备安装等多个技术难关。此前,位于桥架内的绞刀大轴径的超长轴线安装在国内并无经验可寻,攻关小组与设计院通过多次会议论证,最终一次安装成功,完全达到设计要求

据了解,“新海旭”挖泥船是世界上疏浚能力最强的非自航绞吸疏浚装备,总长138米,总装机功率26100千瓦。

这台“大国重器”到底有多牛?上海交大船舶设计研究所所长何炎平说,“新海旭”挖泥船配备有3台泥泵,流量可以达到每小时2万立方米,“1小时就可以把一个标准足球场填高3米。还能将挖起的海底沙石,输送到15公里外的地方。”

“新海旭”的成功建造,特别是荣获国家科技进步特等奖,大大提升了南通船企在高端海工船舶、特种船舶领域的竞争力。目前,南通在166公里长江黄金岸线上,船舶海工企业如巨人列阵,产业规模居国内前列,船舶和海工装备建造规模分别约占全国的1/10和1/4,在国际上拥有较高的知名度,先后被认定为国家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国家高技术船舶产业基地、国家船舶出口基地,“南通船队”浩荡行驶在世界五大洋。产业领域也由传统造船向高技术船舶、大型海工装备、特种船舶等价值链高端攀升,一个世界级船舶海工基地正在崛起。扬子晚报/紫牛新闻记者 郭小川

| 微矩阵

 报纸广告服务 新媒体广告刊例价 技术服务

地址:南京市建邺区江东中路369号新华报业传媒广场 邮编:210092 联系我们:025-96096(24小时)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2120170004 视听节目许可证1008318号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苏字第394号

版权所有 江苏扬子晚报有限公司

 苏ICP备13020714号 | 电信增值业务经营许可证 苏B2-20140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