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平之光》系列视频传播量逾8千万,中韩版本入藏江东门纪念馆
2019-12-14 21:03

图片

“铭记历史”、“以史为鉴”、“珍视和平”、 “吾辈当自强”…… 扬子晚报联合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推出的《和平之光》微纪录片,上线三天目前网络传播总量已经过8000万,“铭记历史”“珍视和平”是网友留言中提及最多的“关键词”。该片也得到了吴为山、葛凤瑾等被采访者的高度肯定。在吴为山和韩国友人的倡议下,该系列微纪录片还推出了韩语字幕版,与中文版一并入藏江东门纪念馆。 《和平之光》如此受欢迎,与人们对和平的强烈渴望密不可分。南京,这座曾经饱受劫难的城市,如今因和平而熠熠闪光。

幸存者后人葛凤瑾:

鼓励我们在记忆传承路上坚定前行

图片

《和平之光》延续2018年的《时间证人》而来,分《为苦难立碑》、《为历史传声》、《为和平播种》上中下三集。第一集《为苦难立碑》,通过对众多为铭记那段苦难历史而作出贡献的人士的走访,讲述了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的前世今生。第二集《为历史传声》,从家祭的画面开始,以一系列祈愿和平的声音收尾,通过对幸存者及死难者后人、志愿者等人士的走访,展现了许许多多后来者在传承历史记忆方面所做的工作。第三集《为和平播种》,从当年城内唯一一家为平民提供全面医疗救治的医疗机构——鼓楼医院展开,带出南京大屠杀期间挺身而出的国际友人的故事。如今,布莱迪医生、马吉牧师以及约翰•拉贝的后人都来到南京,他们将在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了解到的情况告诉世界,并以歌曲、影像的方式,呼唤人们铭记历史、珍爱和平。

《和平之光》微纪录片团队历时两个月,走访了纪念馆的设计者、万人坑的发现者、雕塑的创作者、幸存者及后人、志愿者、参观者、国际友人、学生、孩子等数十人。其中幸存者葛道荣老人虽然已经92岁了,但身体硬朗,非常健谈,接受采访时他说:“很多人问我:90多岁了为啥不好好歇着,还要这么到处奔走。我说,这是我的责任,我有生之年就要继续讲下去,让很多世人知道真相”。

图片

为了让记忆传承,葛道荣将自己的亲身经历和收集的相关资料整理成了一部“传家宝”,儿孙人手一本,他的次子葛凤瑾也已经接过了传承的责任。今年公祭日前夕,葛凤瑾作为幸存者后人代表赴日本参加了证言集会。本次《和平之光》纪录片拍摄中也到葛道荣家中采访了葛道荣葛凤瑾父子。纪录片上线后,葛凤瑾看了以后非常激动,连称“很好”“很好”,“从建馆到记忆传承,从当年国际友人的帮助到他们后人的传递和平,说出了我们心声。也鼓励我们在记忆传承的道路上,坚定信念。这部和平之光向世人传播了历史真相,传递了和平之声。能让更多的年轻人了解这段历史。正如片中所说:和平之光、发之肺腑、照亮心灵”。

“铭记历史”“珍视和平”,

是被重复最多次的留言

微纪录片从上线开始就引发了网友的强烈共鸣和广泛转发,目前在紫牛新闻、微博、今日头条、新浪新闻、腾讯新闻、腾讯视频纪录片频道等各大网络平台已经传播超过8000万。网友留言表示“尽管每集只有6分钟,但包含了非常丰富和重要的史料”“尽管这段历史都知道,但听了万人坑那个细节还是再次被震惊到了”“设计者齐康那几句话把我看哭了,他们是英雄”“万分感谢黑暗中还是有光的,感恩国际大爱”……在若干转发、评论、弹幕中,“铭记历史”“珍视和平”是被大家提及最多、“+1”最多的留言,有网友在留下这八个字的同时表示“虽然很多说过了,但永远不会嫌多,铭记历史、珍视和平!”

“我听我父亲说过,当年……”“看到家祭中后辈搀着老人的画面,还没说话,我一秒就泪了”“当年的惨状和绝望,现在年轻人可能想都想不到”“是这样的,我家里原来的老房子就在那一带”……纪录片回放的历史让很多“经历过那个年代”的长辈或者听小时候父母讲过的网友感同身受。

很多90后、00后在看过之后表示看过之后对“南京大屠杀”、“国家公祭日”和那段黑暗历史的认识更加具体和深刻了,“90多岁的幸存者讲起小时候,太痛苦了,他肯定是经历了一辈子的心理阴影啊”“真的完全想象不到当年的情景,不敢想,今天的生活真的来之不易”“不会遗忘,也不会永远活在那时。朝前看,把国家建设更强大才是正确的”……年轻网友除了“铭记历史”“珍视和平”,更多的感慨和宣言则是“吾辈当自强”“少年强则国强”。还有很多年轻人表示“看完想去再参观一次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我也要报名去当志愿者”“幸存者、设计者都已经白发苍苍了,我们要接过历史传承的责任”……

刷屏的公祭日漫画师说

望见那个时代也望见未来

年年以公祭日漫画刷屏的铲史官团队创始人、漫画师朱彦告诉扬子晚报/紫牛新闻记者,看完这三集微纪录片,想说的太多。

“纪念1937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是一个宏大、沉重而又复杂的话题,这三个视频,能在短短的三集18分钟内,用一个大的主题贯穿始终,每集又有自己的小的主题,从不同的角度讲述,实属不易。”朱彦告诉记者,“平实简单的台词,平静又蕴含着力度,再加上当事人对过往的回忆和叙述,感受到那个时代的心跨越时空,望见那个时代的悲剧,也望见未来的希望。”

图片

朱彦表示,第一集首先科普了纪念馆的由来,建成的意义,这个是在知识上进行了弥补。相信广大的观众了解这段历史后,再次参观纪念馆会帮他们解决不少“为什么”。“我自己参观纪念馆的时候就有不少的’为什么’。比如门口的雕塑的由来,或者纪念馆的选址为何在这里。”“另外,第一集讲述了纪念馆的雕塑创作的历史,我同样也是一个创作者,我想起了在新浪新闻中心的历史频道做公祭日大型策划的那些日子,我们阅读了大量的历史资料。在新浪历史做的策划,后来成为我们公祭日漫画灵感的来源。由于看过太多的文字资料,听过太多的影音材料,对那段历史的感受是全方位的,所以,我听雕塑家的讲述,感同身受,深深佩服。”

图片

第二集《为历史传声》, “为历史传声,首先要记得历史的声音,不能忘记曾经南京这座城遭受的痛苦,不能忘记死难同胞每一个人遭受的痛苦。这不光是幸存者的记忆,更是我们民族的记忆。”朱彦对记者表示,“作为当代人,我们是过去和未来的传递者,是时空的使者。特别是片尾,小朋友在镜头前说‘愿不再有战争’,更加让人动容,他们代表着国家的未来,是他们的心声。这是我们作为传递者的使命,记忆不是去仇恨,而是为了延续和平。”

图片

第三集纪录片《为和平播种》中,日本二战侵华军人后代的发言,让朱彦想起了第一次参观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时,看到有不少的日本国内组织在纪念馆的留言,当时感觉震惊和具有相当的冲击力。“这段历史,对他们来说也是不可遗忘的,特别他们是当事人或者当事人的后代。铭记不是为了更多的仇恨,而是一起走向和平的未来。”

“不忘历史,守护和平,我想这是这三集最终的意义所在。感谢这三集,让我有了全新的体验和理解,作为这个国家的一个普通国民,我有责任也有义务,把历史的记忆、维护和平的愿望,一起传递给后人。”朱彦说。

经吴为山建议推出韩语字幕版

《和平之光》中韩版入藏江东门纪念馆

图片

韩语字幕版出炉

作为片中的被采访者之一,纪念馆群雕作者吴为山先生看过片子后非常激动,“片子做得非常好,抓得非常及时,对和平永恒的呼唤,非常鼓舞人心。扬子晚报这一次,在全国媒体中走在了前列。”

图片

韩文版南京大屠杀雕塑作品集

他也第一时间把片子发给了好友、仁济大学中文系教授朴钟渊先生。两人一致认为,《和平之光》应该同时推出韩语字幕版,让韩国人民进一步了解南京大屠杀的真相,感受历史之痛,从而使中韩两国人民加深相互理解,治愈彼此所受的沉痛,携手共创世界和平的美好未来。吴为山先生说,此前,他所著的纪念南京大屠杀雕塑作品集《魂兮,归来》经由朴先生翻译后,在韩国正式出版,在韩国的中小学广泛传播。当年,韩国也曾遭受日军蹂躏。由于地处中日间的战略要地,济州岛保留着许多日本侵华战争留下的痕迹。

图片

朴钟渊教授

朴教授接受记者采访表示,看了这部微纪录片后,感觉非常好,“非延续仇恨,不忘记历史”,这个点抓得非常有意义,“我们不能停留在仇恨的阶段,而要往前看,要共同祈愿世界和平”。他说,自己2000-2003年在南京大学中文系读博,对南京大屠杀了解颇多,这也是他翻译吴为山“纪念南京大屠杀雕塑作品集”并在韩国推广的原因,希望更多的韩国人能够了解到历史真相。

扬子晚报迅速把两位教授的意见传达给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经纪念馆协助,立即组织翻译专家,连夜赶片。韩语字幕版已于14日出炉。《和平之光》中、韩两个版本同时入藏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

图片

图片

图片

南京大屠杀既是家庭历史又是国家历史,更是人类历史,让我们一同传播历史、传承记忆、珍爱和平!扫描二维码可观看三集微纪录片《和平之光》。

扬子晚报/紫牛新闻记者  张艳  张楠  冯秋红

| 微矩阵

地址:南京市建邺区江东中路369号新华报业传媒广场 邮编:210092 联系我们:025-96096(24小时)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2120170004 视听节目许可证1008318号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苏字第394号

版权所有 江苏扬子晚报有限公司

 苏ICP备13020714号 | 电信增值业务经营许可证 苏B2-20140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