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夏的田野间,无人机盘旋施肥的嗡鸣与智能育秧工厂的机械声交织成现代农业交响曲。日前,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不久前发布通知,推动扎实做好2025年“三农”金融工作,明确保障粮食等重要农产品金融供给,努力实现同口径涉农贷款余额较年初持续增长。
中国金融系统助力农业发展,在广袤田野间书写着金融赋能农业现代化的时代篇章。这既是对“藏粮于技”战略的精准呼应,更是构建新型城乡关系的有益探索,为夯实大国粮仓基石提供了有力的支撑。
悠悠万事,吃饭为大。当今农业发展,离不开科技的硬支撑。当越来越多的金融活水浇灌到田间地头,农户有了真金白银来采购现代化的生产农具,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中国式现代化农业发展的壮美画卷正向我们徐徐打开,人人挑起了“金扁担”。
创新制度,实现乡土文明与市场经济的巧妙融合。在浙江金华,农户家庭资产负债表融资模式的推行,将“信用”这个抽象概念转化为可量化的金融资产。这种制度创新打破了传统抵押物崇拜的桎梏,让人品荣誉、技术专利等无形资产获得资本定价。当七成农户建立信用档案、户均授信突破20万元时,我们看到的不仅是数字的增长,更是农村信用体系的重构。这种重构本质上是对传统乡土社会“熟人信用”的现代化改造,通过数字化手段将乡土社会的道德约束转化为现代金融的信用资本,实现了乡土文明与市场经济的深度融合,不仅方便了农民借贷发展农业,也推动金融活水更好浇灌农业发展。
科技赋能,催生农业产业发展迈向全新的高度。当30万元“富民贷”注入物联网育秧系统,带来的不仅是生产效率的倍增,更催生了农业产业价值链的改变。金融机构对生物育种、智慧农业等领域的定向支持,推动金融资本转化为科技资本,实现了农业生产从以往的经验依赖转向数据驱动的科学规划。这种转变使得每亩种植成本下降百元、产量提升百公斤,现代农业的边际效益得以充分提高。更深远的影响在于,金融资本通过支持无人机植保、智能灌溉等技术应用,正在将农业从平面耕作推向立体数据空间,为中国式现代化提供了有益的探索。
政策工具,构建起普惠金融发展的全新模式。央行增加支农支小再贷款额度3000亿元,进一步加大普惠金融支农力度。这种结构性货币政策不是简单的资金漫灌,而是通过再贷款利差形成市场激励机制,引导金融机构主动深耕农村市场。政策支持叠加银行让利,涉农主体融资成本进一步“减负”,为中国农业发展提供了强劲支撑。据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统计,去年新发放的普惠型涉农贷款平均利率降至4.9%、同比下降0.51个百分点,今年前两个月新发放的普惠型涉农贷款平均利率降至4.52%。我们看到的不仅是融资成本的降低,更是金融资源城乡配置格局的历史性转折。
站在乡村振兴的时代坐标上,金融活水的浇灌正在重塑中国农业的基因图谱。从无人机植保到工厂化育秧,从有机种植到订单农业,每一滴金融活水都在催化传统农业的现代化蜕变。这种蜕变不仅仅是生产方式的改变,更是城乡要素双向流动的制度突破。当金融资本与土地、技术、数据等要素深度融合,一幅以金融为血脉、以科技为筋骨、以生态为肌理的现代农业图景正在神州大地徐徐展开。这既是保障粮食安全的战略抉择,更是构建新发展格局的金融答卷。(王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