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画《博物馆,在与时代的同频共振中焕发新生》
2025年5·18国际博物馆日即将到来,今年的主题为:“快速变化社会中的博物馆未来”。国际博物馆日系列活动期间,全国各地将为广大群众带来一场精彩的文化盛宴,推动博物馆更加融入百姓生活。
博物风华,采撷万象,一个博物院就是一所大学校。这座没有围墙的学府,正以开放包容的姿态,在传承与创新中书写文明延续的新答案。
参与,重塑古今对话的“新引擎”。如今,博物馆不再是高高在上的文化殿堂,而是人人可参与的文化客厅,随着参与意识和文化素养的提升,人们甚至可直接参与到博物馆的文化传播和创造过程。不久前,山西一高中生发帖称太原市博物馆多个藏品的名称、年代出现错误,随后,太原市博物馆回复称将采纳他的部分建议。文物中的趣味细节也搭建起连接古今的桥梁,四川人形陶俑撞脸“奥特曼”、三星堆陶猪神似游戏角色、河南安阳殷墟出土的商代青铜人面盉被调侃像“史莱克”,甚至唐代孩童未完成的《兰亭集序》临摹作业,都在网络传播中成为笑谈,打破了文物的历史神秘感。“破圈”现象让文物从展柜走向生活,以年轻化、生动化的方式重构历史叙事,让公众在会心一笑中发现,文明传承并非遥不可及,而是藏在与当代生活相通的对标里。当下的文博热潮中,一些藏身高校的博物馆也颇受关注,它们以大学学科特色为依托,承载着某一领域的专业文化底蕴和精神内涵,一些馆藏精品更是学术研究的珍贵资料。南京大学的文物收藏始于20世纪20年代,目前,藏有各类文物及动植物、矿石等标本近十万件(套),为国内高校翘楚。高校博物馆积极开设研学课程、举办专家讲座,将晦涩的学术知识转化为青少年可感知的文化体验,以独特的学术视角与教育功能,填补了社会文博体系的空白。
技术,打开文明宝库的“金钥匙”。2024年全国博物馆接待观众超14亿人次,再创新高,这背后离不开技术革新催生体验升级。扬州中国大运河博物馆用5D全息投影重现漕船竞发的壮观场景,观众甚至能感受到虚拟河面的水雾拂面。湖北省博物馆推出的《穿越青铜纪VR》,让观众身临其境体验越王勾践剑、曾侯乙编钟等文物承载的历史故事。通过数字化手段,博物馆实现了文物永久保存与永续利用,并突破时空限制,让全球观众足不出户领略藏品魅力。敦煌研究院已完成近300个洞的壁画数字化采集,使千年壁画以“数字永生”形式走向世界。技术浪潮之下,博物馆的未来性正通过算力与算法重新定义,既成为承载历史记忆的“数字方舟”,也成为跨越时空的“精神共同体”,驶向文化传播与文明互鉴的星辰大海。
文创,激活传统文化的“转化器”。博物馆拥有丰富的文化资源,从文物的造型、图案到背后的历史故事,都是文创产品的设计元素。国博“网红”凤冠冰箱贴8个月销量破百万件,创下国博近二十年来单品及系列文创的销售纪录;甘肃省博物馆将“绿马”玩偶销售额的5%用于文物修复,形成“以文养文”的良性循环;陕西历史博物馆的“唐妞”IP衍生出500余款产品。文创产业的勃兴,为文物资源的创造性转化提供了优解,不仅提升了博物馆的文化影响力,也带来了可观的经济收益。从“活起来”到“火起来”,从“养在深闺”到“飞入寻常百姓家”,文博文创设计在尊重历史的前提下,做好传统文化的时代转译,巧妙融入年轻人的话语体系,让古老的文化基因在创新中得以永续。
未来的道路上,博物馆应持续深耕文化资源优势,积极拥抱科技创新浪潮,与时代脉搏同频共振,绽放更加璀璨的光彩。
来源|小苏“画”事工作室
统筹|周安琪
文稿|童婷婷
手绘|唐诗韵 姜向慧
(江苏广电总台我苏客户端原创,转载拒绝任何形式删改,保留追究法律责任的权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