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28日,江苏省苏州实验中学(南京大学苏州附属中学)举办建校30周年校友返校联谊活动。近两千名校友从五湖四海回到母校,师生们齐聚一堂、叙话衷情,共同见证学校高质量发展,共庆母校建校30周年。
历届校友相约返校为母校庆生
“欢迎校友回家!”扬子晚报/紫牛新闻记者现场看到,苏州实验中学校园内,迎接校友的氛围浓厚。尽管当天苏城天气寒冷、气温偏低,仍抵挡不住“大实验”各届校友们相约回校参加联谊活动的热情。
早晨8点多,苏州实验中学2006届校友沈丹和同班同学沈旭峰就早早来到母校,作为志愿者在校门口迎接各届校友们到来。“我们知道母校有三十周年庆,很早就已经报名了,得知需要志愿者,我们也第一时间就报名参加了志愿者。今天很开心,能够为母校贡献自己的一份力,也希望母校越办越好!”沈丹接受记者采访时笑着说道。
2005届校友俞晓芳这次也报名参加了志愿者,在寒风中忙得不亦乐乎。“我是土生土长的狮山人,所以说对母校是很有感情的。我几乎每天都要经过这边,经常接送孩子,很希望将来我的孩子也能读上我们实验高中。”
2010届校友王子娴和爱人带着年幼的双胞胎儿子一同回到母校打卡。“还是翻修之前回来过。重建后今天第一次回来,看到新的校园很大气,很漂亮。”她笑着表示,带着孩子来参加返校联谊活动特别开心,“带他们看一下我的母校环境,接受一下熏陶,也希望他们以后可以成为我的校友。”
光阴荏苒,芳华依旧,一幕幕珍贵的瞬间,让校友们梦回青春。校友们结伴参观校史馆,了解母校30年发展历程与教育成果,感悟成长;重游校园,在学校精心布置的打卡点合影留念,寻找青春的记忆;食堂用餐,体验母校食堂的饭菜,重温当年的味道。操场上,校友运动会、文艺互动增进同门情谊。
紫牛新闻记者还在校园里遇到了江苏最美青年、苏州睿麟达科技有限公司创始人李麟青,他是苏州实验中学2006届校友。1岁时被诊断为脑瘫,四肢无法协调,仅能靠轮椅进行移动,自强不息的他高考以高出一本线40多分的优异成绩考上苏州大学,之后继续深造,直至攻读博士。当天,李麟青坐着电动轮椅和爱人一起回学校参加活动,非常激动。“这还是原址重建后我第一次真正意义上回到校园里,感觉母校变化特别大,新校园环境优美,对我来说也特别友好,穿梭于教学楼、礼堂、餐厅等,都特别方便。”
李麟青告诉紫牛新闻记者,刚才见到了很多老师和同学,大家都还记得当年陪他上洗手间、背他上下楼的情景。“这也是我在母校一段非常美好的回忆。非常感谢母校,高中三年给了我很多的关怀和帮助。祝母校教学质量越来越好,也祝我们全校师生前程似锦,发展越来越好。”
老教师深情讲述30年发展故事
回首三十年,江苏省苏州实验中学走过了一段不平凡的历程。第一个10年实现了从一所普通开发区学校到为省重点中学、国家示范高中、省首批四星高中的跨越式发展;第二个10年努力追求质量提升,教学质量稳居苏州大市高中教育第一方阵;第三个10年完成原址重建新校,打造以“雄狮精神”为核心的狮山文化,积极推进集团化办学,成功立项为省首批高品质特色高中建设学校。如今,江苏省苏州实验中学教育集团一校二区,85个班级、3936名学生。2025年9月第三个校区太湖科学城投入使用,将呈现一校三区的办学格局。
“三十而立、唯实励新”江苏省苏州实验中学建校30周年校友返校联谊活动在大礼堂举行,学校老领导、老教师、历届校友、家长代表、师生代表等欢聚一堂,共同见证这一历史时刻。
现场,建校30周年主题片《年•轮》首发。江苏省苏州实验中学校友总会揭牌。江苏省苏州实验中学同门学院揭牌成立,一批优秀校友被聘为讲师,将进校授课,帮助学弟学妹成长。
香港科技大学教授孙飞是苏州实验中学首届省招班学生,他现场分享了自己从实验中学到北京大学、再到美国读博的经历。“在这里三年高中生活带给我自立、自律,以及睁眼看世界,为我接下来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高二(8)班邹童蒙的妈妈是苏州实验中学首届学生。作为“实验二代”,邹同学现场自豪地分享了自己和妈妈做校友的故事。
1994年入职的化学老师张建林深情讲述着自己和苏州实验中学共同成长的30年发展故事。“实验中学从当初只有两个高中班的新学校快速发展成享誉四方的名校,小实验变成了大实验!实验中学的高速发展是各级领导科学掌舵、各位老师忘我工作、所有学生竭力奋斗的结果。看着一届届学生在我们的教育和陪伴下蜕变成长,我渐渐领悟了实验教育的真谛:办有良心的教育,每一朵花都有它独特的美丽!”
江苏省苏州实验中学教育集团党委书记仲尧明致辞表示,面向未来30年,苏州实验中学将以此为新的起点,牢记立德树人办学宗旨,践行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使命,坚守办学良心,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贡献实验人的力量。
随后,苏州实验中学师生进行了文艺表演,大合唱《我喜欢》、情景诗朗诵《时光弦歌与梦想华章》、中国舞《烟雨行舟》、合唱校歌《让理想扬起风帆》等节目精彩上演,展现了实验师生靓丽多姿的艺术风采和积极向上的精神风貌。
扬子晚报/紫牛新闻记者 顾秋萍 文/视频
校对 李海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