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铁大盾构制造基地,技术人员查看盾构机产品
一张白纸上能作出多美的画?位于南黄海岸边的通州湾示范区,以自身的发展经历作答——
曾经,南通市如东县和通州区相连的南黄海岸边,还到处是一望无际的荒滩地、芦苇丛,几成产业发展的“空白地带”。仅仅十多年间,一个个国家战略垂顾,一次次发展机遇叠加,让这片区域一跃成为全省向海发展、经略海洋的前沿热土,一片港产城融合发展的景象,成了江苏近千公里海岸线上一块渐渐丰满的“拼图”。
芒种之日,记者走进通州湾示范区,感受仲夏到来时这里热气腾腾的发展景象。
君威钢绳索具生产车间
在星汉机械生产车间,两排崭新的高精密机床设备整齐排列。这些“大块头”的工业母机,不是企业的生产设备,而是刚刚走下生产线的产品。这家从事数控高端磨齿机研发制造的高新技术企业,落户通州湾已有8年时间。“近几年,随着海上风电产业和新能源汽车产业的爆发,高端机床设备市场增长很快。”企业负责人唐钧说,去年公司销售100台,今年有望达到200台。
高增长的背后,除了市场需求大,离不开自主研发和科技创新。目前公司已拥有30件授权专利。“齿轮加工对精度要求高,原来国内高精度的机床都是国外进口。通过研发攻关,经过第三方检测机构认证,我们产品的加工精度已可媲美国外设备。”唐钧说。
科技创新是一条永无止境的“赛道”。在这条赛道上,通州湾示范区有很多企业成为奔跑者。
天顺海工制造基地
走进君威钢绳索具生产车间,一卷卷粗细不一的钢绳产品走下产线。“别看一根根笨重的钢绳,里面写满了创新基因、科技文章!”企业负责人宋自武介绍说,公司钢绳产品已达到业界最高等级,一根直径仅66毫米的钢绳可拉起450吨的重物。产品不仅用在了徐工、中联等工程机械上,还研发出用于深海探测的无接头、防腐蚀的特种钢绳,单根长度达到1.7万米。
招引大项目、锻造大产业,是通州湾示范区发展的“重头戏”。车行在示范区一条条宽阔笔直的道路上,一座座崭新的工业厂房拔地而起,一家家大型企业比邻而居,那些曾经虚席以待的“空白地带”,如拼图般被一块块填满。
中铁建大盾构基地所在地,两年前还是一片荒无人烟的平地。如今,一座长达300米、高达36米的单体工业厂房矗立眼前。车间内,一台台大型盾构机正在紧张装配调试。这座由中铁十四局在通州湾投资建设的重大项目,从事大直径盾构装备制造和再制造,也是中铁建旗下唯一的大盾构制造基地。“基地边建设边生产,去年投产到现在,已有10台盾构机顺利下线。”车间党委书记扈吉新告诉记者,目前还有4台盾构机同时在生产,其中最大的一台开挖直径达16.09米,将用于厦门第三东通道项目的海底掘进施工。
星汉机械生产的精密机床设备
通州湾示范区在江苏沿海开发、长三角一体化等国家战略中应运而生、发展壮大。承担国家战略的重大使命、通江向海的优越区位,为通州湾开辟了承接重特大项目落户的广阔腹地空间。
“今年通州湾就累计新开工亿元以上工业项目21个。现有在建项目70个,累计总投资642.4亿元,其中省重大项目就有6个。”示范区经发局局长苏平说。
在通州湾,伴随着海浪翻滚,处处可见项目建设的热浪。总投资超百亿的福莱特光伏玻璃项目建设现场,1、2号生产窑炉即将竣工,3、4号窑炉正在施工,预计今年即可投产。全部建成后年产能将达250万吨。
而由中国石油在通州湾投资500亿元建设的蓝海新材料项目,已于今年5月注册完成,注册资本达80亿元。目前近百人的项目团队已进驻通州湾,项目建设即将取得重大进展。“这个项目将依托通州湾‘深水港口+广阔腹地’的优势,以绿色低碳工艺生产乙烯等高端新材料,还将同步建设科创示范区,在通州湾打造新材料科技创新平台。” 蓝海新材料副总经理朱军说。
项目建设持续上演“重”头戏,通州湾示范区经略海洋、向海图强的“示范”意义越来越彰显。事实上,在长三角版图上,通州湾已成为一颗熠熠生辉的新星,站上国家区域协调发展的新风口。
2022 年,《上海大都市圈空间协同规划》赋予通州湾上海北向沿海发展廊道上“战略功能节点”的定位。在长江经济带发展战略中,通州湾是缓解长江运力需求日益增长压力的重要出海口,是承载沿江大型临港产业转型升级的重点平台,承担着江海联动发展、建设江苏新出海口的重大使命。
前不久,全省沿海地区高质量发展工作会议指出,江苏沿海发展的优势在海洋、潜力在海洋、希望在海洋。“随着深水航道、优质岸线和富集后备土地资源的天然优势被激活,通州湾正迎来千载难逢的机遇风口。” 通州湾示范区党工委书记陆忠华说,乘势而上、向海发展,示范区正努力推动实现“三个提升”“三大突破”,加快“从传统的园区建设向产业集群建设提升”“从简单的大项目招引向产业链链主企业招引培育提升”“从小区域的功能建设向服务大通州湾发展提升”,“以通州湾石化双循环基地建设的突破推动国家战略落实”“以重大临港产业项目的突破助力港产城融合发展”“以高水平区域合作平台的突破构建江苏海洋产业发展新地标”,以一个个活力迸发的“新增长点”助力江苏沿海高质量发展。扬子晚报/紫牛新闻记者 郭小川
校对 陶善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