项目入驻“首选地” ,创新创业“幸福岛”!南京生态科技岛用“店小二”精神引才聚才
来源:紫牛新闻
2024-05-22 11:39

2024“南京人才日”系列活动5月18日开启,南京向四海英才发出“时代之约”,提出全力建设更具归属感的人才友好型城市。

从一个农业小岛转变成集聚高科技企业的生态科技岛,从一片拆迁的瓦砾之地变成领军人才创新创业的热土,在江苏南京生态科技岛经开区这片15.21平方公里的土地上,人才纷至沓来,科创企业仿佛雨后春笋,生态科技岛进入高质量发展快车道。一起来揭秘建邺区江心洲发展背后的故事。

【人才政策】

重视人才引领驱动作用,

着力提升城市的人才黏性

4月3日,南京市召开领导小组会议,研究《南京吸引和集聚人才平台建设方案》,部署今年重点工作。会议指出,去年以来,南京市委坚持把人才工作作为推动高质量发展的战略任务,以谋划推进高水平人才平台建设为抓手,制定出台“人才强市25条”、重点产业“人才7策”、“优享8条”等政策措施,大力集聚海内外高层次人才,持续深化校地科技人才合作,不断优化人才发展环境,获评“中国最佳引才城市”,人才工作质效进一步提升。

会议明确,人才是第一资源,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第一要素。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对江苏工作重要讲话重要指示精神,为全国全省大局作出更大贡献,必须把人才工作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更加充分发挥人才的引领驱动作用。建设吸引和集聚人才平台是具有牵引性带动性的重大任务。要高度重视和做好在宁大学生和高校毕业生工作,做好人才留宁、来宁发展的“首站服务”,着力提升城市的人才黏性。

【江心洲方案】

陪伴是最长情的告白!

吸引和集聚人才,靠政策更靠服务。江心洲生态科技岛经开区管委会科技创新部部长仝铮铮表示,科技岛管委会致力于打造近悦远来的良好人才生态,提高政策的集成度,构建全周期的人才服务体系和“一站式”人才公共服务,落实结对联系专家机制,加强对各类人才的关爱和联系,不断提升人才服务的标准化、精准化、便捷性和获得感。

“急企业之所急,想企业之所想,用至真至诚的服务来打动人才的心,陪伴企业从小苗长成大树,是我们取得成绩的秘诀。”仝铮铮表示,“吸引和集聚人才,我们构建了自己的服务体系。首先,作为个体,我们用心待人,在陪伴人才申报的路上,我们为企业提供一对一的服务;其次,我们把自己当成桥梁,为企业进行资源的嫁接。一些小微企业创业之初,对很多政策都不太了解,我们会帮它对接相关部门,比如邀请人社部门、工信部门专门上门服务;第三,我们把管委会当成一个平台。基于服务人才和企业的基础上,我们沉积了一个项目库,可以根据企业和项目之间的匹配度提供牵线搭桥服务,例如常态化开展项目资源与人才对接,同时每年组织若干场沙龙交流座谈会。当前,我们正在积极筹建管委会的科协,希望借助这一组织更好地发挥‘搭平台、汇资源、优服务’的作用。”

“很多初创企业专注于市场,靠自身去了解一个个散落的政策,其实是蛮难的,这时候,政府部门的助力好比春风化雨,显得尤为重要。建立在对企业非常了解的基础上,我们把相关政策点对点地通知到企业,让企业在发展的初级阶段就能链接到省、市、区的相关政策。我们的愿景是通过我们的努力,能达成企业与高校之间、企业与企业之间、企业与银行之间的合作交流,为企业解决发展中的一个个瓶颈。”

【人才故事】

人物一:江苏众川生态有限公司总经理 梁信

“你会感觉到被关怀,总有喜悦扑面而来”

2019年,新加坡国立大学硕士梁信在江心洲创立了江苏众川生态环境有限公司,聚焦在土壤和地下水的治理细分的领域,短短几年,公司已经从区级人才企业成长为国家级人才企业。“我们公司的定位是做一家小而美的技术公司,在土壤和地下水的治理细分赛道上我们做到极致。”梁信说。

梁信是中国生态协会工程专委会委员,2023年,梁信成功入选“国家级人才”,实现了生态科技岛国家级人才零的突破。“在科技岛创业整体来说很舒服,你可以心无旁骛,只需要把精力放在人、技术和市场的拓展上。当园区有政策的时候,他们会主动地来告诉我们应该怎么去做;当你有需求,园区也是第一时间有回应。这种主动关心会让你感觉到被关怀,总有一种喜悦感扑面而来。”江苏众川生态环境有限公司总经理梁信说,“当我来到生态科技岛的时候,就有一种天然的亲近感。当时科技岛管委会科创部接待我们,通过简单的一次交流,你能明显地感觉到团队真诚专业的服务意识。”

人物二:灏悦程信息科技南京有限公司执行董事 陈韵竹

“一枝一叶总关情,一点一滴见初心”

在科技岛管委会,记者看到企业为生态科技岛经开区科技创新部送来的锦旗。其中,灏悦程信息科技南京有限公司赠送的锦旗上面写着“一枝一叶总关情,一点一滴见初心。”“为科技岛服务和科技岛环境点赞!”公司CEO陈韵竹感言。陈韵竹毕业于纽约大学,2020年4月在生态科技岛经开区注册成立公司。陈韵竹介绍,公司主要从事酒店管理方面的职业教育。公司在专业领域资源丰富,然而团队四个合伙人无一拥有创业经验,可以说,创业伊始是在摸着石头过河。

企业的痛点就是园区服务的重点。团队合伙人董佳介绍,团队成员以海归为主,了解到市区有专门针对人才的扶持政策,却不知如何申请。企业落户不久,园区科技创新部就主动对接,靠前服务,手把手指导团队申请建邺区高层次创业人才项目。“尤其是去年6月专门组织模拟答辩,现场分析如何拉长短板,帮助我们从400多个项目中脱颖而出。”

人物三:南京格物智能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 韩德海

“环境、服务俱佳,是事业发展的极佳之地”

谈到在江心洲的创业体验,南京格物智能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韩德海赞不绝口。他说,江心洲环境优美、创业载体的硬件设施齐全,政策扶持到位及时,是事业发展的极佳之地。南京是高科技人才和企业聚集的高地,在装备制造和ICT领域都具有优质的产业基础。格物智能的创业核心成员就是在南京汇聚起来的。“创业初期,我们考察了几处园区,最终生态科技岛优美的环境、完善的设施和配套政策,以及管委会的热心支持打动了我们,我们决定把企业落地在这里。”

南京格物智能目前致力于高端工业装备(包括风力发电、轨道交通)的数据挖掘,用于状态监测、故障预警、智慧运维等领域。“我们在‘工业+数据智能’这个细分交叉领域钻研得很深,支撑客户获得了不少省部级大项目。公司成立以来已有多项自研的知识产权,参与了一系列技术论文的编写,在WAIC2020全球工业互联网算法大赛上获得亚军。”

人物四:南京土星信息科技有限公司研发总监 徐兴奎博士

“双向奔赴!让人才有家的感觉!”

徐兴奎博士从哈尔滨工业大学智能控制与先进制造专业博士毕业后,一直从事国家、国防安全领域人工智能类研究与产品研发工作,是制导行业技术专家,曾获哈尔滨市“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称号。2022年8月,徐兴奎加入了南京土星信息科技有限公司。2023年,他入选三个人才项目:建邺区专家工作室、南京市专家工作室以及省级人才。

“我和南京是双向奔赴,加入土星后,我深深感受到了江岛这片创业热土的魅力。”徐兴奎总结在科技岛工作的感受就是两个字“顺心”。他说,各种人才项目申报一路过关斩将,与科技岛管委会的支持是分不开的。“管委会尽心尽力帮助你解读政策,理顺关系,并帮助企业进行产品宣传与推广。你能实实在在感受到政府对企业的帮扶,对人才的重视,让人才有一种家的感觉。”据悉,土星信息是一家利用声视融合技术来对能源电力设备的缺陷进行提前预警、预测的高科技企业,2018年创业,目前已完成4轮融资,犹如江岛一颗冉冉升起的新星令人瞩目。2023年,公司产品荣获“江苏省优秀人工智能产品”称号,2024年5月,企业入选省级专精特新企业。

【服务密码】

当好“店小二”,全流程响应,全过程服务

“江心洲从一个农业小岛发展为国际合作现代化的省级开发区十分不易。当时,江心洲基础条件十分薄弱,在15.21平方公里的土地上,只有农民,只有农田,只有葡萄。与南京其他区域板块相比,生态科技岛经开区人才引进尤为不易。江岛开发建设之初,经开区一无办公室,二无政策性资金,开展人才工作可谓‘巧妇难为无米之炊’。”科技岛管委会科技创新部副部长赵元岭感慨地说,“在零基础上把江心洲发展成今天创新创业的热土,靠的是我们人才工作者的一腔热情。科技岛的服务理念是‘马上就干、立即就办,先解决问题再说’,纵然是问题棘手,我们依然第一时间行动起来,全力以赴,直至问题解决,纵然是基础薄弱,但我们从未止步,把目光立足全国,挖掘高端人才。”

“我们去广州、大连、深圳、北京等地参加全国的海外人才交流会、留学归来人才交流会,在各个展会上去碰撞人才,在走访企业中去对接人才。我们说尽了千言万语,说政策,说营商环境,说优质服务。因为好的政策能引进人才,好的服务能留住人才,倾注的热情能感动人才。”赵元岭说。

当然,人才引进只是第一步,还要帮助他们落地、孵化。为培育一批具有持续研发能力与持续成果转化能力的企业,科技岛采取定期辅导、定向辅导、一对一辅导、集体辅导模式,为园区内人才企业开展服务,深耕人工智能、生态环保、新材料、新能源等领域,提供丰富的应用场景,助力科技人才企业发展成高新技术企业,并不断地发展壮大。截至目前为止,全岛培育23家人才企业入选高新技术企业。

“在辅导企业进行人才申报的过程中,有些人才在国外,白天没时间,我只能反复协调人才和专家的时间,通常在晚上进行视频连线。整理和修改材料也是非常琐碎和耗费时间,每个项目的材料通常要修改几十遍。”科技岛管委会科创部刘若男表示,“作为人才工作者,我们的工作似乎没有上下班之分。因为不同人才随时可能有疑问,我们要一直在线,做到‘有求必应’。对于一些其他条口的政策,我们也会积极了解并告知。今年要为明年的人才项目做储备,要提前数月做申报前准备,确保人才项目长流水不断线。虽然人才工作琐碎与辛苦,但看到人才申报成功,助力企业发展,心中会油然而生一种喜悦,这种喜悦,源于我们的努力为南京市的引才工作添砖加瓦,为城市的科技进步、产业升级注入新的活力。这样的工作,无疑充满了价值感、获得感。”

“全流程响应,全过程服务!”生态科技岛经开区管委会负责人说,企业初创时需要资金,有了成果需要孵化,发展到一定阶段则需要市场订单。针对人才团队发展的不同阶段,把脉企业发展,找准企业需求,园区与人才和企业同生共长。有一个案例,疫情期间,中科大陈涛博士创办的谦萃智能由于企业应收账款未到账,200多名员工发不出工资,园区联系中国银行江岛支行请求特事特办,一个礼拜给企业授信5000万,解了陈涛博士的燃眉之急。“我们帮企业跑腿,跑工商、跑银行、跑税务、跑社保,比店小二还店小二。不仅如此,我们还帮助企业梳理国内外市场的情况,商讨商业模式运营,也是在我们的倾情陪伴之下,园区的人才实现了从区级、市级、省级到国家级的重大跨越。”

【数据说话】

项目入驻的“首选地”,企业存活率高达95%

在管委会的努力下,生态科技岛的人才工作初见成效,小花园里结出丰硕的果实。“人才筛选、审核机制或者选拔程序是很复杂的。我们帮助人才企业审核项目策划书、模拟答辩,有时候100个人只能入选1~2个人。”赵元岭说,尽管艰难,但是从2011年开始,园区每年都能足额甚至超额完成上级下达的任务指标。截止到2023年,园区共引进国家级人才、省级人才、市级人才、区级人才共97人。

数据显示,2012年以来,江心洲生态科技岛经开区共引进培育89家科技人才企业,企业存活率高达95%,这在创业市场是十分罕见的。人才企业中专精特新企业1家,规上企业4家, 税收100万以上企业6家,高新技术企业23家,高企中34.6%来自于人才企业。更令人鼓舞的是,2023年,生态科技岛经开区实现国家级人才“零”的突破,完成比例占全区25%;省级人才4个,完成比例占全区66.7%。在整岛产业发展基础还较弱的现状上,科技岛完成这样的成绩,十分不易。

“我们的科创团队不光在人才服务上下功夫,在招商工作中也很努力,对企业的集聚起到了支撑作用。我们的人才工作这么多年来,在全区一直名列前茅,这一点非常不容易。科技创新部工作人员永远马不停蹄,不知疲倦,激情满满。他们的工作机制非常顺畅,大家都是一呼百应,互相帮衬。”科技岛管委会招商二部部长解菁表示。

从地理上看,生态科技岛这一江中洲岛,海拔不高,换一个维度看江岛,这里却是一方人才高地。“平日里,各部门各司其职,每个人都扮演不同的角色、承担不同的使命。企业需要时,不同部门相互配合、统筹协调,凝聚工作合力,高效率、高标准、高质量解决企业难题。我们用心服务,用情沟通,用行动践行,致力于将科技岛打造成招商引才的‘强磁场’、项目入驻的‘首选地’、创新创业的‘幸福园’。”科技岛管委会企服部部长蒋志云说,“我们以服务能力不断抬高发展能级,把环境优势加快转化为发展胜势,为建邺打造更高水平的现代化国际性城市中心注入‘洲岛力量’,为南京高质量发展作出‘洲岛贡献’。”

通讯员 刘若男

扬子晚报/紫牛新闻记者 王颖


校对 王菲

| 微矩阵

 报纸广告服务 新媒体广告刊例价 技术服务

地址:南京市建邺区江东中路369号新华报业传媒广场 邮编:210092 联系我们:025-96096(24小时)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2120170004 视听节目许可证1008318号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苏字第394号

版权所有 江苏扬子晚报有限公司

 苏ICP备13020714号 | 电信增值业务经营许可证 苏B2-20140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