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中国行|朗利鼓藏节:民族文化深厚的盛典
来源:贵州日报
2024-05-03 20:11

 鼓藏节,苗语称为“nongx niel”,直译过来即为“吃鼓”,意译为“鼓藏节”,是苗族隆重、盛大的传统节日。鼓藏节以十三年为周期,十三年一度,一度过三年,分别为“起鼓年”“跳鼓年”“送鼓年”最为隆重。不同苗寨过鼓藏节的轮回起始年份有所不同。该节日起源于苗族祖先崇拜和农耕文化,具有深厚的历史底蕴,现在逐渐从支族祭祀活动发展为各民族间团结交流的文化载体。2006年,鼓藏节被列为首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4月30日—5月1日,在距凯里市19公里的朗利苗寨,一场盛大的鼓藏庆典在此举行。 

 

鼓藏节的前世今生

 

关于鼓藏节的起源,蝴蝶妈妈的传说是广泛流传和被接受的版本之一。在《苗族古歌》之《十二个蛋》记录了苗族先祖姜央举办鼓藏节来祭祀蝴蝶妈妈的故事。

 

古代苗族以“鼓社”作为社会的基本单位。鼓象征着祖先,鼓是宗族的标志,一个鼓代表一个支族,是维系亲情血缘的纽带,鼓藏节的仪式与活动都会以“鼓”为核心来进行。

 

鼓藏节是苗族人民祭祀祖先的重要时机,对祖先的崇拜和敬仰,是满足苗族人祈求风调雨顺、五谷丰登、人丁兴旺的现实愿望。

 

神圣的起鼓仪式

 

朗利鼓藏节第一天凌晨,在11名鼓藏组成员和祭司的组织下,带领200余名村里男丁,穿着土布制作的民族服饰和布鞋,且衣服上不可带有任何铁、铝等装饰品,抬着祭品爬到选定的山坡,进行系列仪式。除了在祭祀环节念相关祭词外,全程需要大家保持沉默,任何人都不可携带手机、相机、手表、电脑等任何现代设备。山高路陡,进山队伍一路跋山涉水,即便不小心摔倒也不可让人扶,只能自己站起来。

 

图片

起鼓仪式。

 

图片

起鼓仪式。

 

图片

起鼓仪式。

 

随后,大家沿着规定路线返回村中,在沿途的坡上插上白纸幡,并带回沿途山坡上的泥土,大家回到村里的祭祀坛后,在此又进行系列的仪式,而后大家又带着祭品到自家房族祭坛上再次祭祀,到此代表着整个仪式圆满完成。仪式的完成代表着本届鼓藏节正式开始。

 

鼓藏组与鼓藏头

 

鼓藏组是鼓藏节里一个特殊的群体,朗利鼓藏组成员是由11名三代同堂,爷爷奶奶辈健在,儿女双全,家庭美满幸福且有一定组织能力和财力的男丁担任,他们主要负责管理祭祀祖先和社会事务,负责鼓藏节的各项活动。

 

图片

鼓藏组成员。

 

图片

鼓藏头。

 

其中鼓藏组权威最大的组织者被称作鼓藏头。在鼓藏节的跳铜鼓芦笙环节,鼓藏头、鼓藏头的爱人、女儿或者儿媳妇会有“领头”的任务,“领头”即为在跳铜鼓芦笙舞环节,他们要在队伍的面前带领全体成员跳铜鼓芦笙舞,且每一天的铜鼓芦笙舞环节必须在他们单独跳了三圈及以上后,其他人员才能入场参与。

 

图片

鼓藏头与女儿。

 

在以前,鼓藏头除了在整个节日期间扮演着关键角色,在日常生活中也扮演着组织者和领导者的角色,负责调解纠纷、维护社会道德、传承文化等民俗事务。

 

十二道拦门酒

 

鼓藏节期间,村民在朗利苗寨的寨门口摆设了12道拦门酒和“高山流水”敬酒,迎接八方亲友。

 

图片

拦门酒。

 

图片

“高山流水”敬酒仪式。

 

十二道拦门酒是苗族迎宾礼仪的最高礼节,每道拦门酒都有丰富的文化内涵:第一道到十二道分别为恭喜酒、善良酒、勤劳酒、勇敢酒、聪明酒、美丽酒、明理酒、诚实酒、宽宏酒、长寿酒、富裕酒、美满酒。

 

“高山流水”敬酒是近几年因旅游发展而产生出来的敬酒仪式。

 

雨中的鼓藏宴

 

朗利鼓藏节的倒数第二天,天空下着大雨,依旧挡不住苗族人过节的热情,来自四面八方的苗族同胞和游客们齐聚一堂,大家打着雨伞,在欢声笑语中吃好了晚饭。

 

图片

 鼓藏宴。

 

图片

苗族群众在鼓藏宴上端起酒碗。

 

铜鼓芦笙舞

 

鼓藏节的最后几天,来自周边村寨的上千名苗族同胞身着节日盛装,欢聚在鼓藏场上,在铜鼓和传统芦笙的伴奏下,同跳铜鼓芦笙舞。

 

图片

铜鼓芦笙舞。

 

图片

铜鼓芦笙舞。

 

苗族铜鼓芦笙舞不同圈层把苗族同胞们链接一体,不仅血脉相承、文化相继,更是在演绎着民族共同的过去、现在与未来。

 

浪漫的恋爱形式—讨花带

 

鼓藏节的最后一天,在朗利苗寨鼓藏场上,单身男女青年身着民族服饰,寻求意中人,开始了“讨花带”活动。

 

图片

“讨花带”现场。

 

“讨花带”是苗族青年男女自由恋爱的一种形式。当男孩看上某个女孩时,在长辈、兄长、朋友的陪伴下以“讨花带”的芦笙曲调向心爱的姑娘吹奏,若姑娘也对其有好感则将花带、银饰、毛毯等物品捆在男孩芦笙上,以示定情信物。

 

图片

明星演唱会。

 

 随着社会的发展,朗利苗寨除了遵循传统,举办传统的系列民俗活动外,为了吸引更多年轻人的关注和参与,他们不断创新活动形式,还举办了明星演唱会、篝火晚会、摄影比赛、拔河等活动,让传统与现代完美融合。

 

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

潘承丽 戴正国

部分图片拍摄:杨展凌

编辑 欧阳章杰

二审 凌忠云

三审 沈安永

| 微矩阵

 报纸广告服务 新媒体广告刊例价 技术服务

地址:南京市建邺区江东中路369号新华报业传媒广场 邮编:210092 联系我们:025-96096(24小时)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2120170004 视听节目许可证1008318号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苏字第394号

版权所有 江苏扬子晚报有限公司

 苏ICP备13020714号 | 电信增值业务经营许可证 苏B2-20140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