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牛看法 | 别让APP熟人推荐变成偷窥之眼
2024-04-19 16:17

“您的好友也购买了这款产品”“您的好友也观看了这条视频”……使用手机软件时,我们常在各种软件平台上看到这样的“推送”,您是否想过,这样的“熟人推荐”功能可能并非加强互动,而有可能让个人隐私泄露呢?近日有媒体报道,部分APP软件的关闭推送功能形同虚设,除了推送可能认识的人和点赞过的内容,甚至购买过的物品、看过的视频内容也会因为后台某些机制让别人看到。

在一部分人眼中,这种熟人推送可以增强联系,拓展兴趣圈,增加一些互动。但也有人认为,这些记录都属于个人隐私,不愿意自己在网络中的活动,一举一动都被别人看到。在这种情况下,类似功能不仅多余和令人反感,也有可能涉嫌侵犯个人隐私。

我国《网络安全法》《个人信息保护法》等一系列法律都给APP的隐私政策做出指引。网络运营者在收集和使用个人信息时,应当遵循合法、正当、必要原则,不得过度处理。在这类行为中,涉及个人隐私和信息的可能主要包含两种,一是用户的社交关系,二是用户的使用行为和偏好。若这两类信息推送给他人,造成了用户社会评价的降低,则可能构成侵犯隐私权。不过,具体还要根据用户使用时对于相关功能条款是否知晓和同意来评判。

如今,各类APP已经成为人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工具,其背后的使用记录也成为不少软件运营者手中的“香饽饽”,基于喜好的推送、推荐等等,基于大数据的再次利用,往往被视为一座“金矿”。不过值得注意的是,这种数据的使用也带来风险和隐忧。使用得当,当然可以带来好的体验感,增强客户黏性、增收平台效益;但是需要注意的是,这些使用痕迹也属于个人隐私,未经允许使用或者泄露,面临一定的风险。若APP利用信息进行不当的推送或营销行为,用户可以向相关部门进行投诉。

过去,我们讨论过APP收集用户的地理位置,个人信息,利用这些方式掌握个人习惯,找到兴趣点来跨平台推广产品,给数据引流。在一些法规出台后,部分问题得到解决,很多软件会在使用时,弹窗询问是否共享自己的位置等信息。也就是我们说的“告知-同意”制度,透明展现个人信息被手机、使用、存储和分享的范畴。但是如今,我们个人的购买、浏览记录又被作为APP运营的一个方向。虽然部分软件可以由用户在设置中关闭,但可能大部分人并不熟知操作方法。

笔者认为,手机软件的发展应注重优化用户体验,而不是吃个人信息使用和算法的“红利”。同时也不应该用协议格式条款来搪塞一些过度收集的行为,用户禁了这一种,还有下一种。是否应该在初始状态下就给个人信息和隐私上一把锁,用户根据自身需要选择可以分享的部分,这样才能把这些信息更好地掌握在自己手中。

评论员 刘浏

校对 李海慧

| 微矩阵

地址:南京市建邺区江东中路369号新华报业传媒广场 邮编:210092 联系我们:025-96096(24小时)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2120170004 视听节目许可证1008318号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苏字第394号

版权所有 江苏扬子晚报有限公司

 苏ICP备13020714号 | 电信增值业务经营许可证 苏B2-20140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