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年间300人仅存9人,愿来世被温柔以待
来源:紫牛新闻
2023-12-13 17:35

在这一年中,我们怀着沉重的心情送别了4位原日军“慰安妇”制度受害幸存者和1位原日军“慰安妇”制度受害幸存者之子。中国大陆地区登记在册的日军“慰安妇”制度受害幸存者还剩9人。12月13日是第十个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知名漫画团队也选择在今天缅怀近年来陆续去世的“慰安妇”制度受害者老人。

纪录片《二十二》频刷屏,

30年间300人仅存9人

11月10日,纪录片《二十二》中在世的最后一位主人公、原二战时期日军“慰安妇”制度受害幸存者李美金老人在海南澄迈逝世的消息,牵动了许多人的心。

纪录片《二十二》是一部关于在日军侵华战争中中国幸存“慰安妇”的长篇纪录片。该片由郭柯执导,二十二位“慰安妇”参与拍摄。于2017年8月14日在中国内地公映。2012年,导演郭柯拍摄了广西“慰安妇”幸存者的生活,当时中国公开身份的“慰安妇”幸存者,仅剩32位。而2014年,幸存的老人只剩下了22位,为了尽可能地留住这段历史,郭柯开始了纪录电影 《二十二》 的制作。随着李美金老人的离世,《二十二》片中老人已全部离世。

记者了解到,2014年,在上海师范大学“慰安妇”问题研究中心苏智良教授和陈丽菲教授的帮助下,郭柯导演将韦绍兰奶奶和罗善学老人的经历拍成纪录片电影《三十二》,让更多观众知晓了老人的故事。

罗善学老人,1945年生,广西壮族自治区荔浦市人,原二战期间日军“慰安妇”制度受害幸存者韦绍兰之子。1944年冬天,时年24岁的韦绍兰在日军扫荡中被抓走,关押在马岭镇的慰安所,饱受摧残。几个月后,在日军守备疏忽的时刻,她成功地逃回家,却惊讶地发现自己已怀有身孕,最终生下了一个中日混血儿,名叫罗善学。

2023年10月22日,罗善学老人因血管瘤破裂引发脑出血入院,期间辗转多处就医,但病情未见好转。12月7日中午,罗善学老人在广西荔浦不幸逝世,享年79岁。

3

“之所以叫‘三十二’,是因为当时国内公开身份的‘慰安妇’幸存者是32人,但到了2014年,这32位老人有10人陆续离世。”这让郭柯意识到“不能再等了”,导演郭柯说,“2014年1月1日,我们在海南开始《二十二》的调研,寻找这些老人。如今,《三十二》《二十二》片中受害老人已全部离开,在铭记的同时,我庆幸用纪录片这样的载体,把她们都留在画面里,让我们的下一代也能看到她们。”十年恍如昨日,“对我来说,拍摄了《二十二》是这十年最重要的事”。

早在2016年8月14日,郭柯就来到南京,向南京利济巷慰安所旧址陈列馆捐赠了《二十二》原版拷贝。

截至目前,经上海师范大学“慰安妇”问题研究中心调查确认,中国大陆地区登记在册的日军“慰安妇”制度受害幸存者还剩9人。在这一年中,我们怀着沉重的心情送别了4位原日军“慰安妇”制度受害幸存者和1位原日军“慰安妇”制度受害幸存者之子。他们身上承载着生命的重量以及和平的可贵,死亡不是终点,遗忘才是。

苏智良教授说,在30多年中,通过各种途径能够找到的“慰安妇”幸存者超过300人,但是今天援助名单上只剩下9位。“我们要和时间赛跑,一方面我们每年不断地去进行调查,尽可能地有新的发现,去年我们就认定了一位湖南的受害者。但是,更多的是收集各方面的证据,分析比对,把我们能够掌握的历史资料固定下来。”

公祭漫画团队缅怀“幸存者”,

愿来世被温柔以待

2017年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铲史官团队曾以两名女孩穿越历史隔空对话的漫画全网刷屏。此后每年12月13日,他们都会推出纪念国家公祭日的漫画作品,以这种方式跟网友一起缅怀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唤起人们对和平的向往和坚守,今年他们的新作,选择祭奠日军“慰安妇”制度受害幸存者。

今年的图片主图为一双手捧着一位老人的照片。照片上这位老人,代表近年来陆续去世的“慰安妇”制度受害者老人,更代表在抗日战争中遇难的所有国人同胞。团队成员朱彦告诉记者,“图片上的这双手是我的手,也是你的手,是我们现在所有人的手。我们的这双手捧起照片,看着这张照片,也会记住这张照片。生命会消失,但是不会被遗忘,记住照片上的人,记住这段历史。”

为什么要记住这段历史?朱彦说,对于1937年身处战争当中的人们来说,他们无法想象今日的和平与安宁,更无法想象今日中国的强大,从苦难中走出来的中国人,经过一代又一代的努力,才有现在幸福安康的生活。既不能忘记历史,更要展望未来。

“今年的策划,我们从年中就开始启动。到11月份的时候,整个团队已经有7、8个策划思路了。11月10日,我们团队的邓玲玲女士在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官网上看到一个消息,纪录片《二十二》中最后一位‘慰安妇’制度受害者李美金老人在11月9号去世了,我们深感遗憾,打算以这个为主题策划今年的图片。”朱彦告诉记者,手捧照片的创意,来自于团队周绍刚的策划案,这个策划案的主题为“幸存者”,幸存者拿着曾经的照片,记忆从现代穿越到那个战争年代。“所以看到邓玲玲女士的主题,和绍刚的创意,当时我心里面里面马上出现了两行字:生命会凋零,记忆不会空白。图片文案就这么诞生了,最后我们再加上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官网上的这篇报道的最后一句话:愿来世被温柔以待,综合以上的主题、创意、文案、文字,就有了现在这样一张图。这就是我们这期创作思路的诞生过程。”

他们的故事应当被铭记,这不仅是对历史的一种交代、对受害者的一种尊重、对人性的反思、对公义的追求,更是为了不再让相同的悲剧重演。

扬子晚报/紫牛新闻记者 张楠


校对 王菲

| 微矩阵

 报纸广告服务 新媒体广告刊例价 技术服务

地址:南京市建邺区江东中路369号新华报业传媒广场 邮编:210092 联系我们:025-96096(24小时)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2120170004 视听节目许可证1008318号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苏字第394号

版权所有 江苏扬子晚报有限公司

 苏ICP备13020714号 | 电信增值业务经营许可证 苏B2-20140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