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焦虑了,于是我买了婴儿牙胶,不然只能啃拖鞋了。”近日,有网友分享自己缓解焦虑的方式是通过咬牙胶,这还引起了不少人的共鸣。在互动留言中,记者发现不少人称自己焦虑了“喜欢抠头”“咬指甲”......但这些很多人习以为常的解压行为是不是真的能缓解焦虑?又会不会对人产生负面影响呢?
网友发帖
热议
“医学上将其称为自我调节行为,通过做一些事来缓解压力或焦虑,比如有人喜欢咬牙胶、咬牙齿,偶尔可以释放一下压力,但长此以往可能造成颌面肌肉疼痛甚至下颌关节紊乱,其中最为常见的就是抠头皮、咬手指,容易造成皮肤损伤感染,拔头发还可能造成局部秃头。”东南大学附属中大医院心理科副主任医师侯正华告诉记者,这些看似常见的解压行为其实是一种消极的处理方法,还可能导致习惯性自我伤害,有人发现抠头皮不够解压时,可能会发展为伤害自己,比如用小刀划伤自己来“解压”。
侯正华副主任医师介绍,近年来临床上焦虑症的发病率有所增加,发病的各个年龄段都有,但常见的多为年轻人以及40~50岁的中年人。“焦虑的常见症状表现为莫名的担心,持续的紧张不安,还可能出现失眠、注意力不集中。而有部分人急性焦虑发作时,会出现濒死感、失控感,胸闷心慌,呼吸困难,手脚发麻等症状。”
30岁的胡先生(化名)是名创业青年,最近一直感觉胸闷,因为工作忙压力大,也没当回事。直到有一天,他开车上了大桥,突然心慌胸闷,手脚发麻,于是紧急把车停靠在路边,并请求交警帮助,“我可能是心脏病,赶紧把我送到医院。”被送医后的胡先生,经过一系列心肺功能检查,均未发现问题,抽血化验结果显示是呼吸性碱中毒,原来不是心脏出了问题,而是急性焦虑发作所致。
“后来他转到心理科,按照焦虑症进行治疗,慢慢这些症状才得以缓解,偶尔焦虑发作时,会建议他服用一些药物,如阿普唑仑、劳拉西泮。”侯正华说。
据了解,焦虑的成因与性格有一定关系,如遗传因素,如果再叠加周边环境、学习工作等压力因素时,会更易出现焦虑。
“普通人有时也会出现焦虑,比如学生担心考试、求职者害怕面试等,但一般这种压力性因素解除后,焦虑也会消失,一般无需进行干预与治疗。”侯正华介绍。
不过需要提醒的是,普通人如果出现莫名其妙的担心,每天大部分时间在不安中度过,影响日常的学习工作生活,并持续时间超过2周以上,就要考虑是焦虑症或焦虑障碍的症状,此时一定要进行系统的干预与治疗。
日常生活中,大众感觉压力焦虑时,专家更建议通过积极的方式缓解:第一,调整生活习惯,焦虑期间不要喝咖啡和熬夜,保证充足睡眠,熬夜人士白天会更易焦虑;第二,适度运动,更推荐打球、跑步、游泳等有氧运动;第三,学会放松训练,如深呼吸、冥想,睡前从头皮、脖子、肩膀一点点往下放松,有助于睡眠;第四,学会与家人朋友交流排解情绪,找到自己的舒压方式,如阅读、散步、听音乐等。“如果自行无法缓解焦虑还可以寻求专业心理咨询师的帮助。”侯正华补充道。
扬子晚报/紫牛新闻记者 王梦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