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桥”见中国|飞越五峰山 打通中轴线
2023-10-28 11:03

北宋年间,大文豪王安石泊船瓜洲,留下了“京口瓜洲一水间”的名句。千年之后,在这江河交汇处,镇江与扬州间的第二座跨江大桥——五峰山大桥拔地而起,不仅写下了世界桥梁史上的辉煌一笔,也打通了苏南、苏北高铁网衔接的“咽喉”,打开江苏跨江融合高质量发展的新通道。

图片

一座大桥,何以举世瞩目?

国庆长假,京沪高速公路上车流如织,许多南来北往的车主经由五峰山大桥过江,双向八车道的宽阔路面,南下直通沪宁高速,为跨江而行的驾车人提供了新的选择。

在八车道的高速公路桥面下,每隔几分钟便有高铁列车呼啸而过,20几秒,从江北到江南,曾经的山川阻隔,如今 “无缝衔接”。

图片

2020年12月8日晚的《新闻联播》“十三五”成就巡礼栏目聚焦我国桥梁建设,第一个跳出的画面介绍便是五峰山大桥。这是长江江苏段上建成的第三座公铁两用跨江大桥,开辟的第四条铁路跨江通道。这座大桥牛在哪?首先便是它的技术成就。

五峰山大桥是连淮扬镇铁路的关键控制性工程,也是世界上首座高速铁路悬索桥。它的成功投运,刷新了当时公铁两用悬索桥的跨度、速度和荷载三项世界纪录。全国工程勘察设计大师、中铁大桥勘测设计院集团副总工程师、五峰山大桥总设计师徐恭义指出,五峰山大桥一举填补国际国内三项空白,工程经验非常可贵,可以在更多跨越海湾的桥梁中得到更广泛的应用。

一条高铁,为何如此重要?

五峰山大桥打通了长江阻隔,同步通车的连淮扬镇铁路更是江苏首条真正意义上互通南北的高铁线。连淮扬镇铁路北起连云港市,向南经淮安市、扬州市,经五峰山大桥跨越长江后到达镇江市,南端与沪宁城际铁路相连,线路全长305公里,时速250公里,成为江苏首条真正意义上能够沟通苏南、苏中、苏北的铁路,打开了江苏高铁“北上南下”的困难局面。

这条高铁线,极大改善了沿线居民出行条件,直接受益的百姓达到2000万以上。每日奔波于这条高铁线上的蓝色动车组列车,也被人们亲切地称为“蓝暖男”。

在南京工作的赣榆姑娘林淑婷是连淮扬镇高铁线上的常客。从上大学就到了南京的她,过去回家都是坐长途大巴。摇摇晃晃颠上6、7个小时,一趟旅途下来整个人疲惫不堪。有了高铁后,她的回家路变得舒适多了。“坐高铁,不仅时间短了,而且人不累。”

江苏高速铁路有限公司提供的统计数据显示,截至今年9月底,连淮扬镇高铁安全发送旅客超过1346万人次,日均发送旅客4.9万人次。连云港、镇江两地动车组最快运行时间已缩短至1小时55分左右,由开通运营初期的日开行29对动车组列车增开至83对,最短开行时间间隔5分钟,实现了公交化开行。

图片

高铁通了,人流来了。今年国庆黄金周,扬州东站发送旅客23万人次,同比增长176%。坐落于扬州东站附近的马蒂安艺术酒店执行总经理张泽深有感触,过去酒店的住客主要来自南京、苏州、无锡和常州,五峰山大桥建成、连淮扬镇铁路通车后,来自上海和苏北的住客明显增多。今年春天“烟花三月下扬州”的季节,不管工作日还是周末,只要不下雨,酒店房间几乎都是全满的状态,每天的早中晚餐、下午茶也异常火爆。

长虹飞跨,串起流动“中轴线”

大桥飞跨如长虹,列车飞驰如画笔,串起江苏“美丽中轴”,进一步沟通了京津冀、环渤海和长三角“三大经济圈”的联系。

图片

“五峰山大桥开通后,京沪高速沿线的徐州、宿迁、淮安三市与苏锡常沪之间的公路出行路径更加便捷。大桥开通初期的日均车流量为1.8万辆,今年,随着京沪高速扩建完成,五峰山大桥流量迅速上升,7、8两个月的日均流量已达5.7万辆,国庆期间更达到了日均11.2万辆。”在宁沪公司运营管理中心主任王睿看来,跨江车流的不断增长,勾画出了大江南北跨江融合的新画卷。

图片

在镇江市丹徒区位于江北的“飞地”高桥镇,国庆长假刚过,临港经济产业园里便一片繁忙,副主任戴翔宇正在接待南来北往的客人。“这两年,高桥镇一下子从‘偏远’镇变为交通枢纽。”戴翔宇说,大桥带来了公路、铁路运输的便利,老百姓过江不再怕汽渡停航,企业发展也增添了底气,“飞地”正因为交通的变化而迎来“起飞”的新契机。

图片

搭上铁路的快车道,江北多个城市拉近了与苏南的距离。连淮扬镇铁路与宁启铁路在扬州十字交会,互联互通,使得扬州实现了“县县通高铁”,一举扭转扬州在近代史上因远离铁路而逐渐边缘化的区位劣势,让扬州逐步成为长三角地区重要的高铁枢纽城市。

淮安市相关部门也曾做过统计,连淮扬镇高铁的开通进一步拓展了淮安中远程旅游客源市场。以2022年的统计数据为例,即使受到疫情影响,淮安市仍实现旅游业总收入280.85亿元,同比2020年增长5.24%。多数游客来自省内他市,占比60%以上,省外游客主要来自周边及长三角省市,乘坐高铁的游客占15%左右。

图片

桥梁如丰碑,镌刻时代。铁轨向远方,影响深远。伴随着五峰山大桥的建成,江苏高速铁路网挺起“脊梁骨”,成为促进苏南苏中苏北协调发展、推动长三角更高质量一体化发展、服务全国构建新发展格局的重要交通支撑。

扬子晚报/紫牛新闻记者刘丽媛 笪越 石小磊

校对 徐珩

| 微矩阵

 报纸广告服务 新媒体广告刊例价 技术服务

地址:南京市建邺区江东中路369号新华报业传媒广场 邮编:210092 联系我们:025-96096(24小时)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2120170004 视听节目许可证1008318号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苏字第394号

版权所有 江苏扬子晚报有限公司

 苏ICP备13020714号 | 电信增值业务经营许可证 苏B2-20140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