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有安全感、焦虑,这是新疆伊宁某中学高二学生晓越对自己当下心理状态的评价;“一道晴天霹雳在我们头顶炸开”,这是晓越妈妈听到女儿决定休学时的反应。到底发生了什么,才让父母眼中懂事乖巧的女儿对学校产生了深深的厌倦与无力感?南京五中心理教师、正高级教师、江苏省优秀志愿者杨静平老师与晓越进行了两个多小时的视频对谈。
关键词一:休学
晓越:我休学一个月了,觉得自己有心理问题,需要调整一下。
老师:在你这个年龄,有这样的觉察与敏感,你会有很好的自我探索深度。
晓越:我就是对什么都不感兴趣。
老师:还有哪些感受?
晓越:没有安全感,焦虑。
老师:关于焦虑,有什么具体的表现吗?
晓越:晚上要起夜3-5次。
老师:那是会严重影响睡眠质量的。这种情况已持续多久了?
晓越:初二就开始了。
老师:你能忍受、坚持这么久,最近才停下来彻底处理,你的忍受力真强。
晓越:我比较能忍。
关键词二:性格改变
母亲:晓越上小学时,性格活泼开朗,与每个人都相处挺好。但上初中后性格大变。
老师:性格大变,是正常的。因为初中是孩子自我意识突显的年龄。他们开始对各种事情有自己的看法。晓越,你在初中有朋友吗?
晓越:有一个,我们会联机打游戏。现在这个同学已去大连上学。
老师:是否觉得现在交朋友有点难?
晓越:是的。
老师:我在工作中发现,也许你们现在的选择太多了,反而导致人群都被切割成一小块一小块。比如:游戏派、动漫派、追星派、学习派、阅读派……
晓越:我确实找不到什么朋友。
老师:所以,现在的你们有两个选择:一是通过阅读,向古圣先贤学习;二是打破思维的墙,跨班级跨年级社交。我分享两个故事。第一位是高一男生。我的办公室外有一架钢琴,这位渴望交友的同学,每到课间就来弹琴解闷,他的优美琴声吸引了很多过路同学,慢慢他们就开始以琴为友,攀谈起来,有时也会双人合奏,好不热闹。第二位是高一女生。她来自单亲家庭,妈妈忙着赚钱养家,没时间管她。当她跟班上同学谈不到一起时,就找老师,不仅仅聊学习,也聊思想与感受。
关键词三:公平
晓越:这个月,我思考了一些问题。我是一个敏感的人,我觉得挺不公平。
老师:此话怎说?
晓越:你看,我因为性格比较敏感,心思细腻,会多想,这导致我常常不能融入环境或做点事情就很疲劳。
老师:哦,你的意思是,你还是挺羡慕其他同学“没心没肺”、神经大条的。
晓越:面对同样的老师,一样的作业,相同的生存环境,有些同学每天都是乐滋滋的,我却心累身乏,这让我觉得挺不公平。
老师:你能这样想问题,说明你正处在自我探索从黑暗走向光明的前夕。
晓越:哦?
老师:因为你需要换一种生活方式以适应你更博大的心胸。
晓越:怎么更换?
老师:从独立走向合作,从封闭走向开放。有一个地狱与天堂的故事。说在地狱里,人人手持很长很长的勺子,舀了食物却送不到自己的嘴里;而在天堂里,还是手持很长很长的勺子,舀了食物互相投喂。结果,不仅吃饱喝足,还密切了感情,增进了友谊。
晓越:我确实得反思一下自己的生活方式了。
关键词四:成绩分化
晓越:就如前面提及的,我是很敏感的人。这让我总是过于在意他人看法,而导致自己做事谨小慎微,畏首畏尾。这让我身心俱疲。
老师:你性格中的自我要求、自我反省与设身处地,都是了不起的人际能力。在你现在的交往词典里,再增加“边界、拒绝、友谊”等词语就可以了。
晓越:请老师具体讲一讲。
老师:边界,是指你对自己的事情负责,别人对别人自己的事情负责,不要相互捆绑。比如,你的同桌没有考好,她很伤心,你适当安慰就可以了。不要因为她的难过,你就整个晚自习都在陪她难过,而忘记自己的事情。因为,她的难过是需要时间来释放的,也是有营养的,她只是在经历她的成长。
其次,拒绝不等于伤害。有些同学总是不好意思回绝同学的一些要求或邀请。有时,两人的时间不一定能凑齐,及时回绝对方,给对方重新寻找合适随行人员的机会,这样,你不必勉强自己讨好对方,对方也没有强迫或控制你,对方在新伙伴的陪同下同样高高兴兴地完成自己的计划。这是交往中很重要的平衡能力。
第三,友谊不等于依赖。双方成为朋友,各自对对方都有一点依恋的需求,希望被在乎,被陪伴,被关心。这是合乎情理的。但友谊的双方,人格都是独立的,一方不对另一方有完全的照顾责任。常来常往的友谊是充分独立,又充分合作的关系。因此,你在交友时,如果对方过于依赖自己时,自己要分清界限,鼓励对方向更重要的人求助,而不只是盯着你一个人。
晓越:这样看来,我以前对友谊对交往的理解都过于窄化了。生活的情境是复杂的,是需要分层次分类讨论。我终于可以与自己非黑即白的想法对质一下,“那不一定哦”。
关键词五:集体活动
晓越:我是能安静学习的人。独立学习其实挺好的。
老师:当学习科目变多,竞争更强时,如果抱团取暖,建立学习小组互助前行,可以借力发展。
晓越:我知道自己的高中生活,既有优势,如能轻松应对学习,也有要加强的部分,适度放开自己,感受与同学们一起进步的快乐。多参与集体活动,是一个方向。
感悟
【晓越的话】
感谢杨老师的提点。
我的求学之路其实总是在一股压力之下的,我从没有为自己学过,我的学习,说是表演也不为过,对周围的一切,包括对自己表演——表演型人格,如果用某种术语来总结,应该就是如此了。我把学习和生活分得很开,我觉得学校是一个特殊的地方,或许有些夸张,但学校对我来说就像战场,学习就是打仗,一接触与学习有关的人和事,我会下意识绷紧神经,心中无限异样思绪翻涌。我说的“改变认知”便是基于这层理解,我觉得自己对学习、学校的认知太过扭曲,我几乎为其倾注了一切,代价是一周七分之五的乐趣与大部分朋友,也许还有更多。到了现在,我连社交也开始惧怕,我发现只重学习的自己社交能力大幅下滑,越来越不近人情,其实我已经习惯了孤独,也会享受个人空间,我并不真心渴望有多少好友,也不想耗费大量心力去培养,我害怕的是冷僻的自己在别人眼中的怪异与低劣,幼稚与浮浅。矛盾的是,因为我渴望合群,我才无法合群,故我感到不满与无力。
【杨静平的话】
在与晓越视频前,不知道她已在家休息一个月。孩子正在苦苦地探索,渴望破茧成蝶,所以对谈前,她做了认真准备,才有了这次流畅的对话。
对谈之后的当天晚上,她与母亲分别写了各自的心得。这让我深深地感动。从她的反思中看出,她是一位心思细腻、思考深入的孩子。也许孩子性格较为内向,加上转学两次,难以在新环境中放松自然地直接表达自己。但从她丰富的内心世界与思维的活跃来看,她其实是一位灵活、有趣、有爱的人。她只是需要一点外部环境的邀请与允许,她其实可以在某学科或某件事上做得令人惊艳。所以,对于晓越而言,从此练习轻松笑,大胆说,勇敢行,慢慢地,真实的她就会展现在各个时空内,她会成为受人欢迎的可爱的学生。
栏目主持人:扬子晚报/紫牛新闻记者 王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