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庆侃亚运 | 都200金了,咋还不满足?
2023-10-09 08:39

 

图片

 

转眼间,杭州亚运会比赛全部收官,中国代表团在杭州亚运会上拿到了201金,正式超越了广州亚运会199金这个曾经被认为不会被超越的纪录。加上各种比赛门票售罄,商业开发再创新高,各路来宾好评如潮……这是一届几乎完美的亚运会。

图片

 

然而,仅仅是“几乎”。

中国体育界有一句老话,叫“一金遮百丑”。现实是什么?201金都拿到了,都遮不住三大球项目掉链子的这个丑。男足输给韩国,没有悬念,男篮被菲律宾逆转,很憋屈,打进决赛的男排已经算表现最好的,但关注度也很低……

三大球不尽如人意,是体育迷心目中抹不去的痛。在金牌榜上,卡巴迪和男足的金牌都只计算为1块,但你会认为在老百姓心中这两块能够画等号吗?

“三大球上不去,我死不瞑目!”这是谁说的?贺龙元帅,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一任体委主任。贺龙元帅绝对是懂体育的,是懂体育的影响力的。

亚运会拿到200块金牌,我们就是体育强国了吗?

首先要解决一个认知上的问题:什么叫体育强国?

我说说我个人粗浅的认识。广义上的体育强国包含了几个要素——首先,竞技体育要有好成绩要有明星,金牌太少你也不好意思说自己是体育强国;其次,全民健身要有好的氛围和硬件、软件的支撑;第三,体育产业能给GDP做贡献,也能吸纳大量的就业人口。这三项在我看来一个都不能少。

按这个标准,很显然只能说中国体育走在一个正确的方向上,但真正实现这个目标还是任重道远。

刚才说的是广义上的体育强国,现在说一说狭义的体育强国,我们能不能算是百分百的体育强国?

2004年雅典奥运会中国代表团拿到了多少金牌?32金,超越了俄罗斯的27金,距离榜首的美国也只差那么一点点了。金牌榜上排名第38位的阿根廷一共就拿了两块金牌:吉诺比利带队赢得男子篮球金牌,特维斯领衔夺得男子足球金牌,虽然只有两块,那是何等的荣耀、何等的影响?给阿根廷全国民众带来多大的震撼和满足?私下里问一下中国体育迷,如果愿意用其他项目的金牌交换这两块,你愿意牺牲多少块?我想,一定是一个非常可观的数字。

图片

 2004年雅典奥运会阿根廷斩获男篮男足两枚金牌

中国体育对金牌数量的高度甚至过度重视是有历史原因的。

改革开放伊始,中国体育最大的痛点是什么?金牌数量不够,升国旗奏国歌的次数比较少,在国际上影响力不够,不能很好地展现中国形象,国家体委(后来的体育总局)的腰杆子不硬。

我们知道,事物有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的区别,在事物发展过程中处于支配地位、对事物发展起决定作用的矛盾,叫做主要矛盾,而当时中国体育发展过程中的主要矛盾就是金牌数量不足的问题。

1984年洛杉矶奥运会中国代表团拿到15块金牌,举国欢腾,也吊高了大家的胃口。其实这15金有点虚假繁荣的意思,因为苏联和部分东欧国家对洛杉矶奥运会实行了抵制,中国代表团在体操、射击、举重等金牌大项中缺少了最强有力的对手。到了1988年的汉城奥运会,苏联余威犹在,东欧国家又全力竞争,中国代表团缺乏足够的实力以及应对之策,以5块金牌惨淡收场。

图片

1984年洛杉矶奥运会的15金振奋人心——图片依次为奥运首金许海峰、体操王子李宁、高低杠冠军马艳红、举重冠军吴树德

图片

1988年的汉城奥运会,高敏的跳水是不多的亮点

从举国欢腾到举国哗然,痛定思痛的中国体育就推出了一个“小(球)巧(技巧类)难(难度大)女(女子项目)少(参与国家少)”的战略。这个战略以追求金牌数量为导向,客观地说非常成功。但到了2008年北京奥运会上金牌榜上51金遥遥领先于美国、2010年广州亚运会上狂揽199金,这个战略其实已经没有发展空间了,难道我们在亚运会上要拿到300金才满足吗?

原来金牌数量这个主要矛盾解决或基本解决,会使处于次要地位的矛盾突出起来,成为新的主要矛盾。十九大报告里明确提出,核心矛盾在于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与不平衡不充分发展之间的矛盾。放在体育领域,群众们高度喜爱和看重的体育基础大项,以及在全世界影响力巨大的主流职业体育领域中,表现糟糕成为了新的主要矛盾。

男足这几年的发展可谓一地鸡毛,无数从业者被抓,到现在都不知道下一步该往哪里走;男篮呢,我看姚明在亚运会上的这个状态也挺心疼,但心疼不管用,你得有好的表现才行;男排呢?要成绩没成绩,要关注没关注,据说工资还特别低。三大球的这个发展实在是太不平衡太不充分了……

图片

 男足、男篮、男排本届亚运会总体低迷

一言以蔽之,过度看重金牌“数量”就是体育领域的“唯GDP论”,展望未来,我们既要金牌数量,也要各个项目的均衡发展,这才是竞技体育的“高质量发展”之道。如果这个问题这个矛盾解决了,那么不管是200金还是100金,我们都会很满足。

| 微矩阵

 报纸广告服务 新媒体广告刊例价 技术服务

地址:南京市建邺区江东中路369号新华报业传媒广场 邮编:210092 联系我们:025-96096(24小时)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2120170004 视听节目许可证1008318号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苏字第394号

版权所有 江苏扬子晚报有限公司

 苏ICP备13020714号 | 电信增值业务经营许可证 苏B2-20140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