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速新闻记者 朱婉菁)清风十里,稻花香飘。近日,记者来到宿迁市宿城区耿车镇刘圩村,种粮大户谢小英挽起袖子、卷起裤脚,正在田间查看水稻长势及病虫害情况。大雨过后,潮湿松软的土地上,一株株水稻根茎壮实、结实丰满。微风拂过,稻浪起伏,空气中弥漫着清新的稻香。 “稻田三分靠种,七分靠管,现在是抽穗期,我们这段时间正在进行稻田灌水、拔草、灭虫等田间管理。”谢小英看着绿油油的水稻,脸上洋溢着笑容。 今年36岁的谢小英,成年后便背起行囊,奔赴异乡为生活而打拼。2006年,谢小英和丈夫王祥组建了家庭,一同返回家乡宿迁工作,开启生活新篇章。“一开始我们在厂里上班,2008年,儿子体检时发现心脏出了点问题,需要进行手术,当时我们积蓄不多,还向亲戚朋友借了6万元,才凑齐手术费。”谢小英说。 6万元的欠款成为压在谢小英身上沉甸甸的石头,每每想到,便感觉喘不过来气。2011年,她将目光转向家中闲置的20亩田地,决定种植小麦和水稻。说干就干,谢小英买来一些专业书籍、视频学习,并不断向其他种植大户请教、参加镇里组织的培训。谢小英说,拿起锄头才知道种地是个“技术活”,耕田、播种、管水、除草……每个环节都没那么容易。 2012年年底,谢小英和王祥做了一个大胆的决定:辞职种田!“这个决定我们也是经过了深思熟虑,这两年,我们尝到了种田的甜头,也让我们感觉到农业是有盼头的。”谢小英说,经过慎重思考,她开始探索成片土地流转的路子,发展规模经营。 时间的齿轮不停转动,谢小英的“种田版图”也在不断扩大,还成立了家庭农场。2017年,谢小英流转的土地从300多亩变成了近1000亩,并花费了60余万元购置了收割机、播种机、植保无人机等。 “嗡嗡嗡……”在谢小英种植的稻田上空,一架植保无人机正在田野上展翅翱翔,机身下的喷淋头均匀地喷洒着农药。“过去人工喷洒农药一天只能完成10多亩,不仅人辛苦,而且药效也不理想,但有了植保无人机,一天可以喷洒500多亩。”谢小英说,作为“新农人”,只有改变传统种田观念,实现农业机械化生产,才能走得更远。 如今,谢小英从最初的“门外汉”变成了“种植能手”,每当居民向她请教种植技术,她也会毫无保留地传授,同时利用农用机械服务附近农户,促进农户增产增收。“其实,我很幸运能够乘上农业高质量发展的‘快车’,这些年享受到了政府的政策扶持、购买机械设备的资金补贴,也希望自己能为其他农户提供力所能及的帮助。”谢小英说。 谢小英告诉记者,她的家庭农场除了配有拖拉机、收割机等农用机械,实现了稻、麦全程机械化生产,还是一家集优质稻麦种植、优质米面加工、销售为一体的综合性家庭农场。“土地是最诚实的,你付出多少劳动和投入,它就回报多少果实和收获。目前,我流转了近3000亩土地,全年的销售额在1000万元左右,稳定带动附近20名村民增收。”谢小英说,每当站在这片飘着泥土气息的田野,她的内心无比踏实,发展农业种植的信心也更足了。 如今,越来越多像谢小英这样的“新农人”,挑上农业现代化这根“金扁担”,在广袤的田野上延续着“禾下乘凉梦”。“我想,种田会是我一辈子的事业。”微风中,谢小英的话语变成风的呢喃,飘向远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