议事苑| 常熟:四十不惑,在中国式现代化新征程中建设更高品质“江南福地”
来源:议事苑
2023-06-17 20:58

图片

“七溪流水皆通海,十里青山半入城。”

常熟,

是黄公望笔下的泼墨山水,

是严天池琴下的袅袅余音,

是张旭狂草的潇洒不羁,

是钱谦益诗里行间的清辞妙句。

这是一座古老而又年轻的城市,深厚底蕴和发展活力在这里交相辉映。

这是一座热情好客的城市,“常来常熟”这句朗朗上口、一语双关的宣传语,让人期待与她的每一次邂逅。

这是一座屹立于发展风口40年的城市——1983年1月,国务院发文批准常熟撤县设市,成为改革开放后全国首批、全省首个县级市,从此揭开了常熟历史的崭新一页。

图片

40载,时光的巨手紧握刻刀,以“匠心”酬“雄心”,把宏伟蓝图雕刻成为江南福地“现实图景”。一代又一代常熟人接力奋斗,用发展的眼光定位城市发展,推进城市建设,常熟城乡变化日新月异,“城长”脚步铿锵有力。无数梦想在岁月中拔节生长,无数希望在沃土上竞相绽放。

时间是最伟大的书写者,忠实记录着奋进者的步伐。历史街区更新,全国文明城市创建,千村美居工程,市域一体化发展……在推进高质量发展的路上,常熟从聚势而起到乘势而上,从振翅蝶变到砥砺腾飞,以“六美集大美、幸福新常熟”为路径,在中国式现代化新征程中建设更高品质“江南福地”。

图片

一项乡村蝶变工程

把群众“期待”,变成了四方“点赞”

篱笆栅栏围筑小院,乡土砖材铺就道路,经济实惠的果园、可食用的蔬菜代替了“村庄绿化”……在如今的常熟乡镇,这样的场景随处可见。

图片

拉开时间轴,这幅“现代化美丽宜居乡村”优美画卷的每一个细节,其实都有迹可循。

撤县建市以来,拥有苏州市最大农村版图的常熟先通过10年努力建成了一批农村现代化先行村。2013年,常熟试点开展美丽乡村建设,在6年时间里,从无到有,从有到优,由点及面,总结出了一套系统化、标准化、规范化的建设体系。2018年,常熟启动“331”专项整治行动,为农村住房空间布局优化、基础设施配套和人居环境进一步提升奠定了基础、创造了条件。

图片

时光推进到3年前,在乡村振兴的“浪潮”下,常熟“千村美居”工程正式启动,并择优打造苏州市特色康居乡村和特色康居示范区,以普惠制、全覆盖的原则,开展美丽乡村建设。

柏油路修到了家门口,天然气通到了每家每户;打造文化驿站,为广大群众提供农业知识“加油站”;建设新时代文明实践点,让党的先进理论飞入寻常百姓家;实施U型沟渠改造等基础设施建设,保证农田排水,方便村民出行……一项工程,全城推进,扮靓了“面子”,美化了“里子”,带来村民“看得见”的幸福感。

千村美居,从群众身边点点滴滴“小事”做起。

在常熟古里镇陈塘村的“共享菜园”内,青菜、生菜、韭菜、油菜……远远看去,仿佛是一片绿色的“花园”。“这里的生产队有38户人家,我们就把菜园分成了38块,每户人家都在这里种植着自己喜欢的蔬菜。” 陈塘村党委书记张雪燕说,村民偶会将自己种的菜送到村委会来,让大家一起尝一尝,这小小的“共享菜园”让邻里更亲近,也成为培育村民参与意识、激发乡村治理活力的一个缩影。

图片

在常熟“千村美居”工程建设过程中,政府和群众实行共商、共议、共建,村民广泛民主参与到家园建设布局规划之中,为自己的村庄建设出主意、想办法……常熟把群众的“期待”,变成了四方的“点赞”。

在《沙家浜》故事的主要发生地——常熟沙家浜镇芦荡村,千村美居“带来”的美居村庄充分融入沙家浜红色文化、蟹文化和江南水乡文化等特色亮点,形成了“一宅基一主题,一村落一特色”的建设格局。

千村美居的真正意义,在于“共建共享”,在于通过连锁反应带动“产业兴旺”发展,最终实现村民“生活富裕”,推动乡村振兴和农业农村现代化走得更快更远。

芦荡村党委书记张忆妍介绍,如今的芦荡村,正在大力打造“芦荡火种”文旅品牌,建设“芦荡学堂”,推出“红色系”主题党课和“芦荡系”研学项目,开发芦荡火种体验园、芦荡火种营地、精品农家乐、特色民宿等项目,一张集红色教育、特色农业、水乡风情、民宿美食于一体的“红色+”乡村旅游“新名片”正在打造中。

图片

生产、生活和生态“三生融合”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落地开花

常熟之美,美在山水。得天独厚的自然禀赋让常熟这座千年古城素有“世上湖山、江南福地”的美誉。

开窗见景、出门见绿,一幅绿色生态宜居的美好画卷正在常熟徐徐展开……从山坡到河畔,从城市到乡村,如今的常熟,正奋力推进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描绘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幸福图景。

图片

乘一叶竹筏,藏进水上杉树林,湖面水气蒸腾,如笼轻烟细雨,仿佛水墨画卷。尚湖国家城市湿地公园又被称作“鸟禽乐园”,有2 万余株树木,80 多种花卉,90 多种鱼虾蟹贝,89 种鸟类,其中国家重点保护鸟类有中华秋沙鸭、黑鹳、白鹳、天鹅、鸳鸯等。

图片

尚湖国家城市湿地公园是常熟湿地的一个缩影。“七溪流水皆通海,十里青山半入城”是常熟这座建设在湿地上的和谐宜居城市的真实写照。

自上世纪八十年代实施尚湖退田还湖工程以来,常熟坚持保护第一,适度合理利用,科学生态修复,不断提升湿地管理水平,湿地保护利用工作取得显著成效。2018年常熟以国家林草局遴选提名第一的优异成绩成为全球首批国际湿地城市。

图片

目前,常熟市湿地总面积达29921.61公顷,其中自然湿地面积18553.05公顷。江南水乡、七溪流水,湿地早已成为常熟的城市名片。

在保护野生动植物栖息地的同时,常熟也在努力打造生产、生活和生态“三生融合”的共同家园。

图片

“垒起七星灶,铜壶煮三江,摆开八仙桌,招待十六方……”婉转唱腔在沙家浜国家湿地公园内回荡,这片绿色湿地延伸出一条红色产业链,走出了红色旅游的绿色发展之路。

图片

“我们每年会进行花白鲢、螺蛳、河蚌等水生生物的放养,将沙家浜的农渔文化与生态文化结合起来,为游客提供捕鱼捉蟹体验,在实现水体净化、完善水生态系统的同时,增加公园的经济收益。”沙家浜虞山尚湖旅游服务有限公司董事长赵君介绍。

新旧碰擦中城市“有机更新”

彰显“最古老、最现代、最江南”特质

40年的时光故事里,一批老旧工业区见证着技术革新、社会发展、城市文明曾经的辉煌,但随着时代发展和工业迭代,很多当年的“明星工业区”也随之黯淡。

如何破题城市更新,让旧厂区唤醒重生?常熟选择用“绣花功夫”精准施策,向“存量空间”要“增量价值”,唤醒“沉睡的资源”。

地处虞山南麓的新晋网红打卡地——蓝·原葺森林文旅产业园便是转型蝶变的“最美范例”之一。一片片郁郁葱葱簇拥着一个个红屋顶,人文与自然、历史与摩登碰撞融合,谁能想到这里曾经是一个“脏乱差”、杂草丛生的废弃陶瓷厂。

2年前,蓝·原葺森林文旅产业园作为常熟虞山街道盘活提优存量资源项目正式启动,“骨子里”都是创意的常熟人将休闲文化元素注入其中。产业园充分利用园区结构布局及产业定位,打造了“旧改更新”新典型,并吸纳了多元化特色商户入驻。在保留传统风貌和历史遗存基础上,通过改建修缮老旧厂区,吸纳轻食餐饮、传统文创、数字科技、影视拍摄等业态,一个综合性数字文化产业聚集区在“新”与“旧”碰擦的火花中应运而生。

作为第二批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常熟保留着具有一定规模的历史文化街区4处。推进古城复兴,让历史街区“有史有据”“有声有色”,这便是常熟城市更新中的又一个目标。

图片

从蓝·原葺森林文旅产业园沿山向东行走1.5公里,便是曾经的山前街历史地段,这里既有近现代老旧工厂,也保留有祠堂、古井、古树、牌坊等历史文化遗存,但建筑形态杂乱、商业业态混乱、产权结构分散。

江南从未老,只是在不同的时代都该有自己的风采!2020年,常熟出台《历史街区整理更新试点工作方案》,立足“微更新”,遵循“修旧如旧”的城市更新理念,对街区进行整体提升改造,集中33处共计6700平方米住房、厂房的使用权,对祠堂、牌坊等历史资源加以保护性修缮利用。在保留部分原住民、尊重历史文化遗存的同时,引入新商业、新时尚、新青年,引进、集聚、培育文化创意企业,释放文旅产业集聚效应。

原生态结合现代元素的庭院,散发着“LOFT工厂”怀旧气息的工作室,颜值在线的网红潮流文化商铺……山前坊正彰显着“最古老、最现代、最水乡、最江南”的特质。

图片

“现在来这儿的年轻人数不胜数,住民宿、吃烧烤、喝啤酒……让这片老街区也充满了活力!未来,我希望把山前坊打造成一个本地人常来、外地人必到、粉丝常住,有温度、有创意的文旅地标新名片!”山前坊文旅创意街区孵化运营相关负责人表示。

南门坛上老街与美食跨界融合、城中村自主更新改造、老街区转型成“网红”打卡地……如今的常熟,到处呈现一片勃勃生机,城市建设亮点纷呈,一场独树一帜的“城市有机更新”好戏正在上演。

图片

从“马路市场”到千亿级服装城

迈向数字化生态“富民之路”

敢闯、敢创、敢干——这是刻在常熟人骨子里的“奋进基因”。

改革开放之初,常熟城南农家人瞅准商机,在人来人往的琴南乡长途汽车站边摆起地摊经营。1985年5月,时常熟市琴南乡政府因势利导,以玻璃钢瓦为棚、水泥条板作柜,搭建400个摊位,创建了全国第一家农民市场——常熟招商场。几经扩建,1992年摊位数增至6674个,也正是在这一年,江苏常熟招商城正式成立。2008年,招商城更名中国江苏常熟服装城。

图片

经过30多年发展,常熟服装城已拥有各类专业市场35个,年成交额超1600亿元,进出口额16亿美元,货物运输量近百万吨,日资金流量超过20亿元。被授予“中国男装中心”、“中国鞋业中心”、“中 国童装中心”等称号,名列全国十大纺织服装专业市场榜首。

近些年来,越来越多的企业将摄像头放在常熟,人们惊讶地发现,常熟不仅是人们所熟知的纺织服装之城,还有一个藏在直播镜头后的时尚世界。

从“摆摊”售卖到“直播创意基地”,从“马路市场”到千亿级服装城,常熟纺织服装在四十年里走出了一条“市场带动产业、产业提升市场”的“富民之路”。

何以见“富”?还得用数据来聊。2021年常熟市网络零售额总量继续稳居苏州各区市第一。据统计,2022年,常熟抖音店铺数达18833个,动销16690个;常熟产业带直播新零售总销售额达992亿元。如今,纺织服装产业已是常熟三大支柱产业之一,规模超千亿元。

图片

随着《常熟市数字经济产业发展规划(2019~2025年)》发布,常熟纺织服装行业正在积极融入数字经济产业发展。以“长三角产业数字化创新中心”建设为主线,依托龙头企业资源优势,常熟正在积极培育产业数字化生态。

蓬勃鲜艳的产业之花在常熟这片土地上迎风绽放。

从251 公里到2324 公里

通行环境“畅、安、舒、美”

交通,是一座城市的血液,是城市发展的动力,也是城市发展的命脉。它串连着城市的发展脉络,牵引着城市未来的发展方向。

1993年,常通汽渡码头试渡成功;同年,常熟通港公路港区公路一期工程竣工;次年,通港路快车道全线贯通……

如今,在苏州推进“市域一体化 ”的契机之下,作为苏州外联、内聚重要枢纽的常熟也迎来了腾飞风口,更是少不了交通这个“先行官”。

图片

从苏州中心城区出发,驶上524国道,仅半个多小时便可来到常熟虞山脚下,尝一碗蕈油面,品一杯虞山白茶。

40 多年前,常熟公路总里程为 251 公里,撤县设市 40 年后,全市的公路总里程已经达到 2324 公里!近年来,常熟主动加快“融入苏州”的步伐,以高速铁路、高快公路、城际铁路及其综合客运枢纽为骨干,持续加快推进两个“一小时”、四个“半小时”通道建设。两城联系日益紧密,同城发展、便捷通勤的呼声越来越高。

完善的快速路体系拉近了常熟各个片区之间的时空距离,在经济产业区、居民集中区、乡镇板块、交通枢纽、城市商圈、风景旅游地等各个重要区块之间架构起顺畅便捷安全的通道。

迈入轨道时代的常熟,在假期迎来了“高流量”,市民更是直观地感受到铁路带来的便利。

今年“五一”假期期间,常熟高铁站发送旅客超5.2万人次,到达旅客超4.8万人次,总计突破10万人次。沙家浜景区、虞山尚湖旅游风景区、红豆山庄、蒋巷村……来自全国各地的游客纷纷来到常熟“打卡”,“人从众”的景象再次回归。

去年年底,轨道交通建设也同步按下“快进键”!苏州轨交10号线(苏虞张段)正式开工建设,南起高铁苏州北站,终至张家港金港站,沿线串联苏州高铁新城、常熟高铁北城、辛庄、莫城、常熟主城区等重要片区,常熟也正式迎来“地铁时代”!

南北通达,东西贯通!“畅、安、舒、美”的通行环境,印刻的正是40年来常熟的每一步发展之路。

观察员:扬子晚报/紫牛新闻记者 张添翼

| 微矩阵

 报纸广告服务 新媒体广告刊例价 技术服务

地址:南京市建邺区江东中路369号新华报业传媒广场 邮编:210092 联系我们:025-96096(24小时)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2120170004 视听节目许可证1008318号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苏字第394号

版权所有 江苏扬子晚报有限公司

 苏ICP备13020714号 | 电信增值业务经营许可证 苏B2-20140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