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M三人行|歌迷抢不到票,黄牛票却高价乱飞:线下演出市场复苏,“肥”到了谁?
来源:紫牛新闻
2023-03-14 21:07

近段时间,歌手周杰伦的2023世界巡回演唱会多地开始售票,出现了一票难求、开票即售罄的火爆场面。不少黄牛盯上了这块“肥肉”,在多个网络交易平台兜售溢价门票,甚至还出现了有粉丝为购门票被黄牛欺诈的事件,“真的离谱,歌迷抢不到票,网上黄牛却高价满天飞真的很离谱。”

不该成为“黄牛”的狂欢

疫情3年之后,线下演出活动大规模复苏,除了剧院剧场演出,“现场听演唱会”更是火爆异常,亲临现场,在同频共振的氛围中直观体验震天动地和激情四射,是一种久违的快乐。

但不和谐的音符也出现了,票就那么多,想买的人是几何量级得多。所以打开社交平台,就能看到很多网友在吐槽,有人抢不到票,甚至诞生新梗“陪伴式抢票”,这些人定闹钟抢票的整个过程就是主打一个陪伴。有人想溢价跟黄牛买,结果被骗得好惨,钱票两空。

一边是许久没有看过演唱会的观众,满怀期待现场聆听偶像声音;一边是热门演唱会一票难求,市场复苏应该是明星与歌迷的再次重逢,是温馨又美好的盛宴,而不该是“黄牛”的狂欢。

其实有一个问题值得思考。2月中旬,复苏的信号就已释放,演出方、举办方、监管部门等理应预测到这将出现巨大的报复性消费场景,早就该拿出预案、方案甚至备案。但令人遗憾的是,黄牛扰乱市场秩序的现象仍然存在,且较为混乱。希望相关方面加强优化购票渠道,并且值得提醒的是,毕竟三年没办演唱会,演出的各环节流程应得到科学的梳理和预演,才能提升大家的观演体验,以进一步带动观演欲望持续升级。 孔小平

非实名制售票不是黄牛泛滥的“原罪”

过去,绝大部分电影节门票、演唱会门票都为非实名销售,这种销售方式好坏面兼而有之。笔者曾以一般观众的身份参与过上海国际电影节的观影票抢购,热门电影放映场次也是开场即售罄,非常难买到电影票。在朋友的介绍下笔者进入了一个影迷自发组建的电影票置换群,有一些抢到了某场次电影票的人因为种种原因去不了,就会在群中发布需求,原价出售电影票,或者寻求近似价位其他日期的电影票做交换。因为电影票为非实名销售,为观众私下的交换、出售提供了一定程度上的便利,笔者也由此交换获得了自己想要看的电影票。

但是从另一方面来说,非实名制的门票确实是让黄牛有机可乘,因为购买门票不与身份证一一对应,因此一个人就有可能重复购买多张门票,囤积门票二次兜售,扰乱正常的市场秩序。近些年来,因为黄牛屯票、炒作的过分猖獗,不少热门演出的门票已经开始普遍使用实名购票,并且限制每个身份证对应的购票数量,亦有主办方会同时开通退票通道,尽量减少消费者的损失,这一方式未尝不是遏制黄牛炒作,维护票务市场秩序的可行之道,否则光靠主办方“呼吁”,恐怕也力有不逮。限制购入遏制恶意囤票的同时,退票路径也当畅通无阻,让消费者消费的权益获得更多保障。(沈昭)

“骗子”还没走远,“黄牛”又来?

4月在武汉听李荣浩,5月在苏州听张韶涵,6月在太原见周杰伦……谁能想到,登台的歌手还没开始表演,线下演出的复苏,竟然是从一场场令人头大的“黑心乌龙”开始的。

前脚,@周杰伦歌迷网不得已发布文章,提醒购票粉丝小心“骗子”,认准官方渠道;后脚,“骗子”还没走远,周杰伦演唱会的主办方公司又赶忙发布公告,“请兜售溢价门票的各平台立即停止该行为。”

将近三年的空白期之后,原本去演唱会现场听歌、见偶像,对于追星的歌迷来说,应该是一件让人兴奋的事情。但是现在,在社交平台搜索“演唱会”关键词,处处都是歌迷留下的怨声哀悼,被“骗”的,被“黄牛”的,比比皆是。

暗箱操作的黄牛,在文旅消费市场并不罕见。它们就像乱飞的苍蝇,哪里有热度就往哪里盯。比如说去年,逛馆风潮兴起,在博物馆成为热门打卡地的同时,一些等在博物馆门口的“黄牛”就做起不规矩的买卖。游客买不到门票,它们却靠着倒买倒卖的生意,发起财。

眼看着自己的利益,被人当成案板上的“肥肉”随意摆弄,付钱的歌迷就只能“哑巴吃黄连,有苦往里咽吗?”

上海大邦律师事务所律师丁金坤告诉记者,加价倒卖演唱会票是违法行为,应予治安处罚。如果卖的是假票,骗取的数额较大的,则涉嫌诈骗罪,“遇到黄牛,一定要留存好证据去报警。”(孙庆云)


校对 陶善工

| 微矩阵

 报纸广告服务 新媒体广告刊例价 技术服务

地址:南京市建邺区江东中路369号新华报业传媒广场 邮编:210092 联系我们:025-96096(24小时)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2120170004 视听节目许可证1008318号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苏字第394号

版权所有 江苏扬子晚报有限公司

 苏ICP备13020714号 | 电信增值业务经营许可证 苏B2-20140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