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烛光祭·国际和平集会”举行
张纯如母亲在线表达和平愿景
“烛光祭·国际和平集会”在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祭场和遇难同胞名单墙前同步举行 万程鹏 摄
12月13日晚,“烛光祭·国际和平集会”在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祭场和遇难同胞名单墙前同步举行。中外人士穿着素服,线上线下手秉白烛,为南京大屠杀死难者致哀,祈愿世界永久和平。
南京大屠杀幸存者后代代表、南京市教师代表、医护代表、紫金草艺术团童声合唱团的孩子们、紫金草志愿者代表、宗教人士代表、基层党员、海外华人华侨代表,以及纪念馆工作人员等一同参加了当晚的集会活动。
很多身在海外的国际友人和嘉宾在线参加了当晚的活动。日本神户南京心连心会代表宫内阳子、国际友人约翰·马吉的孙子克里斯·马吉、1938年2月回到南京参与救护难民的鼓楼医院外科医生理查德·布莱迪的曾孙女梅根·布莱迪、美国华裔作家张纯如的母亲张盈盈先后现身现场大屏,表达和平愿景。 扬子晚报/紫牛新闻记者 张楠
点亮“85”造型蜡烛,铭记历史
当晚,纪念馆祭场内,小号手吹响《南京记忆》。人们穿着素服,手捧烛光。同时,在遇难者名单墙前,一排排遇难者的名字由暗变亮再变暗。20位学生手捧蜡烛,走向摆放成“85”字样的蜡烛前,环绕着蜡烛造型依次摆放好手中蜡烛。祭场大屏上,同步直播名单墙前的活动。
今年是南京大屠杀惨案发生85周年。“85”蜡烛造型,寓意铭记85年前那段刻骨铭心的历史,珍爱来之不易的和平。中共南京市委宣传部副部长、纪念馆馆长周峰说,“外敌的蹂躏和战争的磨难,使中国人民更加懂得和平的珍贵,更加坚定以史为鉴、开创未来的信念。无论时代如何变化,我们都要坚持正确的历史观,牢记历史的惨痛教训,坚定站在历史正义的一边,站在人类文明进步的一边。我们要始终坚持人民至上,在每一次悼念中敬畏生命,构筑南京大屠杀历史记忆共同体;始终坚持敢于斗争,坚决反对否认和美化侵略、伤害民族情感的言行;始终坚持胸怀天下,深化文明交流互鉴,为走和平发展道路的中国式现代化贡献力量。”
海外嘉宾在线表达和平愿景
为促进中日友好,日本神户南京心连心会代表宫内阳子此前连续20多年,和成员们一道来纪念馆参加各类活动。今年,宫内阳子现身现场大屏幕,在线表达心愿。为了让历史不再重演,她将继续开展传播历史真相的活动。
85年前,在南京至暗时刻,国际友人约翰·马吉不顾个人安危,留守南京,参与救护了20多万中国难民。他悄悄用16毫米摄影机拍摄下日军暴行,成为日军南京大屠杀铁证。如今,他的后人依旧悉心呵护着和平的火种。当晚,约翰·马吉之孙克里斯·马吉出现在大屏幕上,在线表达了对南京大屠杀死难者的缅怀。他说,祖父约翰·马吉当时留在南京保护了许多平民,正是所有留在南京的勇敢人士的人道主义精神,拯救了许多人的生命。他呼吁,“为了纪念那些逝去的人,即使现在,人们也可以在日常生活中尽自己所能去帮助他人,勇敢地伸出援手。”
1938年2月,在满目疮痍的南京城,来自美国的医生理查德·布莱迪在鼓楼医院积极参与救治受伤的难民。多年后,他的曾孙女梅根·布莱迪跟随父亲来到南京,寻访曾祖父曾工作生活的足迹。她受到曾祖父事迹的鼓舞,创作了歌曲《感同身受》,用歌声让这个世界感受到大爱与和平。当晚“烛光祭·国际和平集会”上,梅根·布莱迪的身影出现在大屏上。她说,虽然身在遥远的大洋彼岸,但她的心永远和南京人民在一起。她说:“南京已经成为和平典范,值得全世界来学习。我将竭尽所能加速南京的和平之路,并分享到世界其他地方。”
25年前,美籍华裔作家张纯如用年轻生命写就《南京浩劫——被遗忘的大屠杀》,揭露二战期间侵华日军南京暴行,在西方世界引起强烈反响。张纯如离世后,她的父母继续着女儿未竟的事业。烛光祭现场,张纯如母亲张盈盈女士现身大屏幕。她说:“1997年,南京大屠杀惨案发生60周年。我的女儿张纯如发表了她的著作。今年是南京大屠杀惨案发生85周年。我们在海外参与民间组织‘世界抗日战争史实维护会’悼念活动,希望用我们的一份力量,教育下一代牢记南京大屠杀历史。每年12月13日,在加州湾区,我们都举办‘南京祭’,这些都是要我们不忘历史、珍惜来之不易的和平,希望大家努力。”
大屏连线,共同缅怀逝者
随即,南京大屠杀幸存者后代代表、幸存者常志强的外孙李帆超,南京教师代表、南京大学德语系主任陈民,医务人员代表、江苏省人民医院医生陈步伟,以及学生代表张熙桐依次上台发言。
从去年起,陈民老师带领南京大学一批00后学生追寻拉贝先生当年在中国的足迹,探寻战乱岁月里的人性光辉力量,从中挖掘更多发人深省的历史细节,接续传播这段民族记忆,更是给年轻一代学生以思想启迪和生命教育。在“烛光祭·国际和平集会”现场,陈民老师表示:“站在这片土地上,不论是学习、工作,还是生活,我们都有义务去记录和讲述这段历史真相,传承民族记忆。和平是全人类共同追求的目标,我们更相信一代一代人传承的力量,让和平的声音更强更大。”在场外,南京师范大学附属中学江宁分校、南京外国语学校、南京市第十二中学、中山码头丛葬地、北极阁丛葬地、金陵大学难民收容所及遇难同胞纪念碑等地,学生和市民们同步进行烛光祭,并通过大屏连线的方式,共同缅怀逝者。
随即,紫金草艺术团童声合唱团30位孩童手捧着蜡烛,带来追思并抚慰人心的合唱《南京难民合唱曲》。歌声渐渐远去,两名紫金草女孩、双胞胎何若瑾、何若瑜手捧紫金草种子走到台前。她们共同向地面播撒种子。地面上,瞬间幻化出逐渐生长绽放的花朵,一朵朵花最终汇聚成漫山遍野的紫金草花海,象征着和平的种子在人们心中生根发芽,代代传承。
那一刻,紫金草花海与地面的烛光一道组成一个巨大的“平”字,向世界传递南京人民爱好和平的心声。同步在线上,数以万计来自世界各地的网友通过H5同步点亮温暖的烛光。中东与欧美的部分留学生团体同步举行烛光祭活动。海外华人华侨社团和当地民众共同在居住国举行烛光祭。中外人士以这种特别的方式共同向南京大屠杀死难者致哀,向所有惨遭战争侵害的人们致哀,共同祈愿世界和平。
“寻找拉贝”交互程序邀请网友测评
把课堂搬进实景地,南大学生推出“沉浸式和平教育课程”
南大学生在拉贝塑像前朗诵《拉贝日记》选段
《寻找拉贝》交互程序
“我从1908年起在中国经商,今天,善待了我30年之久的东道国被战火席卷,我不忍心对自己的中国职工及其家属弃之不顾。而要全力帮助他们——这本是理所应当的。”85年前的12月13日,德国人约翰·拉贝在南京小粉桥1号小楼里写下这样的文字,读来令人震撼。
这些文字不仅结集成《拉贝日记》,还被南京大学一群学生写进了一款互动小程序中。13日,“寻找拉贝”互动程序节选片段“登陆”微信公众号,邀请网友测评。 扬子晚报/紫牛新闻记者 张楠
南京大学学生朗诵《拉贝日记》
2022年12月13日是第九个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来自南京大学的学生在拉贝塑像前朗诵《拉贝日记》选段,以此来悼念南京大屠杀遇难者,祈愿和平。
在惨绝人寰的南京大屠杀期间,拉贝受邀担任“南京安全区”主席,不畏艰险、排除万难,为大约25万中国平民提供了救助和庇护。在此期间,他还以日记的形式记录下了南京的情况。这部《拉贝日记》是对日本帝国主义所犯滔天罪行的有力证词,以中、英、日、德四种语言出版,是公认的研究南京大屠杀事件数量最多、保存得最为完整的史料。
从1937年9月到1938年2月,约翰·拉贝记录了2000多页的日记,保存了80多张现场拍摄的照片,并对这些照片作了翔实说明。此外,他几乎每天都会整理出一份日军暴行记录汇编,交给日方以示抗议。
1938年拉贝回到德国后,他还在柏林多次公开发表演讲,揭露日军的暴行,结果遭到盖世太保的迫害。1950年约翰·拉贝病故。1996年12月,尘封近60年的《拉贝日记》由拉贝的外孙女莱因哈特公开,随后还以中、德、日、英四种语言出版,让更多的人了解南京大屠杀的真相。当前,孙子托马斯·拉贝在全球建立了约翰·拉贝交流中心。
“云育和平”:沉浸式带来和平课
南大德语系的老师为《拉贝日记》的翻译作出了重要贡献。南京大学外国语学院德语系主任“云育和平”项目组指导老师陈民表示,“我一直希望有一个机会,能够把我们传承下来的工作,做得更具有现代意义和现实意义。”
来自南京大学的实践团队,自2021年6月起,致力于从和平学角度理解拉贝,通过多次具有社会影响力的实践活动,传播拉贝先生的动人事迹与不朽精神,为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奉献力所能及的力量。
2021年暑假,南京大学“拉贝日记与和平城市”团队踏上关于和平的探寻之旅。同学们辗转南京、北京、上海、天津四地,通过实地走访和网络连线的方式采访了27位海内外人士,最终形成14万字口述史材料和90分钟纪录片。
团队发起人、南京大学外国语学院德语系主任陈民告诉记者,“学生们所做的,不仅是认识拉贝,更多是传递大爱,愿和平安全成为这个世界最宝贵的财富。”
2022年1月,十多位来自不同专业的学生在老师指导下成立了“云育和平”项目组,以前期寻访为基础,开始研究专门针对中小学生的和平教育课程。
2022年4月,张焱阳代表团队以线上直播课的形式进行了第一次讲课。团队还把课堂搬进实景地,从拉贝故居出发重走南京安全区,线下讲解,线上打卡,历史与和平这一沉重的命题,在年轻人之间变得生动且立体。
不到一年时间,14期视频录播课陆续上线,并向1800多所学校开放;全国十个省市的数万名学生聆听过“云育和平”的直播课或线下课。仅12月上旬,就有上海、福建、南京等地8所中学向他们提出定制和平教育课的需求。
3D建模打造《寻找拉贝》交互程序
成员张艺儒表示,在项目中,对我来说印象最深刻的莫过于一款《寻找拉贝》交互程序的制作过程了。“从建模开始,一草一木、一砖一瓦都倾注了我的感情。跟随叙事线索,亲手描绘的每一个细小的物件——无论是钢盔、信件,还是防洞口的沙袋——仿佛在回溯一份伤痛和博爱的记忆。未来,我还将参与绘本的创作,希望能够通过画笔让更多人了解到拉贝的故事。我们将用行动表达对拉贝先生的缅怀之情,将这份光与热在当今世界中传递下去。”
借助3D建模,这款交互程序带大家了解了拉贝先生早年在中国的经历、体验日军入侵时南京城内的危急、走近拉贝先生拼死护住南京平民的那段历史。“南京大屠杀与我有什么关系?”拉贝先生用他无私博爱的国际人道主义精神做出有力的回答。
陈民告诉扬子晚报记者,“我们的同学在进行拉贝在中国相关人和事的采访和专家访谈中,受到了爱国主义教育和和平教育,12月,我们又重新启航成为历史记忆的传承者和和平教育的传播者。”
南京大学历史学院教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和平学教席主持人、和平研究所所长刘成认为。“创建和平,是对过去历史的最好的纪念和修复。我们只有通过对历史的全面深刻的记忆,并反思,认识到每个人的责任,才有可能让过去的历史创伤,与未来和平非常好地联系在一起。换句话说,过去的创伤只有通过今天的事实,我们的行为才能跟未来的和平相约。”